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
1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重点内容:城市的概念以及基本特征城市化的含义和发展趋势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城市化的政策选择22.1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城市的概念城市:城市是非农业人口大量聚集、具有综合功能的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共同体。2.1.1城市的概念与特征32.城市的基本特征(1)生产要素的集聚性(2)城市运行的高效性(3)城市功能的综合性(4)城市系统的开放性(5)城市文化的异质性42.1.2城市的历史发展1.古代城市的发展2.近现代城市的发展3.城市发展的新趋势51.古代城市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剩余物品的出现,商品交换行为的出现,形成了以商品交换为生存方式的居民点,这就是早期的城市雏形。社会的阶级和部落矛盾日益突出,出于保护部落及其首领和富人的安全需要,人们开始在固定的居住地修筑城池以防御敌人,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城市。根据考古发现,人类最早建立的城市距今约有5000多年的历史。西亚两河流域中下游、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城市。672.近现代城市的发展16th以后,欧洲经济中心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18th下半叶,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规模的扩张。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都有迅速扩张。世界的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成为价值和文化冲突、环境和社会问题表现最为集中的地方。891011现代城市是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其核心是提高城市的质量,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确立新的城市生态观,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城市。突出城市的特色,包括城市文化、建筑风格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特色,走特色城市化的道路。重视城市效率,着眼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城乡统筹的理念,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重视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善,强调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建设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现代城市123.城市发展的新趋势(1)城市快速通道日益发达(2)人口郊区化发展迅速(3)形成诸多国际性城市(4)开始启动生态城市建设13假设你是三栋镇附近的居民,在寻求下列几组不同的服务时,你会选择哪个地区(三栋镇、惠州市、深圳市、广州市)?为什么?(1)购买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疼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2)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高中等。(3)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病症,上重点大学或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2.2城市的功能和作用14不同规模的城市与其各自的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城镇三栋镇惠州市广州市等级出售商品等级服务的种类服务范围购物频率低中多小高低15城市规模服务等级服务范围城市数目城市间距离小低小多近大高大少远162.2.1城市的复合型功能1.生产中心的功能2.商业中心的功能3.金融中心的功能4.交通中心的功能5.信息中心的功能6.政治中心的功能172.2.2大都市区的独特作用大都市区(metropolitandistrict,也称metropolitanareas):是指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原来的地域界线,不断向周边扩展,形成了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融合成整体的大都市地区。大都市区通常包括一个大型的人口中心,以及与该中心具有密切经济和社会联系的周边社区。18首先,与传统城市体系相比,大都市区的经济活动在地理上更加集中,一体化程度更强,形成了独特的经济集聚环境。其次,与非大都市区相比,大都市区具有更广阔的商品和服务市场,具有更专业化的劳动力资源。最后,大都市区经济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19读图思考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2.3.1城市化的基本含义2.3世界的城市化进程201911年用地1949年用地1990年用地上海城市用地的变化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周围的乡村不断变为城市211911年人口1990年人口1949年人口上海人口的变化54万1911年人口538万1949年人口1324万1990年人口人口向城镇聚集,城市人口不断增加22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乡村变为城镇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不断扩大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常用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3几千年前18世纪中叶二战结束现在缓慢发展加速发展(起步)空前发展24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推力拉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想一想:形成推力和拉力的因素可能会有哪些呢?25前工业化时期这一时期的城市已经成为人们长期居住和固定从事各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城市数目和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极其缓慢地增加。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不发达,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一直以农业为主体,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大多数从事与农业有关的职业,城市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并不比农村居民先进多少,因而城市对农村产生的吸引力不大,还未形成人们今天所说的“城市化”这一现象。26阶段时间特点城市化局部发展阶段城市化的普遍发展阶段2.3.2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产业革命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机器工业逐步取代手业.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扩展。出现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还有,“科学城”、“大学城”和旅游城市等专业化城市。27城市化的特征(1)城市总人口比重(%)020406018001850190019502000城市总人口比重快速上升28城市化的特征(2)生产要素不断积聚,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绝大多数国家农业产值的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产值比重除经济发达国家有停滞或下降外,其他国家都有一个上升期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发达国家中持上升趋势,而且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呈现出这种趋势29城市化的特征(3)城市化速度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正相关,即城市化速度高,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也快,城市用地不断向郊区扩展;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也成正相关,即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里,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也相应较高。30城市化的特征(4)在非农业和人口积聚的基础上,不断形成新城市,城市数量不断增加。3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J.E.Stiglitz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是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世界。在资源、环境和人口等制约条件下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将是中国对于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也是全世界迫切关注和殷切期待的。2.4中国的城市化政策321.1842—1949年的城市化畸形萌芽阶段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下,中国城市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畸形社会结构。在西方殖民者活动的租界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和近代城市文明;而在普通市民生活的城镇地区,社会生活仍然处于贫困和落后状态。2.4.1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332.1949—1957年的城市化正常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动员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始恢复和重建饱受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这期间,作为沿海老工业基地的辽宁和上海,城市经济和人口增长较快。随着工业布局的调整,内地已有的工业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一些新兴工业城市。343.1958—1965年的城市化大起大落阶段(1)1958—1960年的城市化过度发展阶段1958年,国家开始实施“大跃进”计划,提出“以钢为纲”、全民大办工业的总路线,城市发展也表现出急躁冒进问题。这一时期的城市化严重脱离了城市实际承受能力。(2)1961—1965年的城市化调整和滑坡阶段“大跃进”导致城市建设过度膨胀,三年自然灾害更使农村经济雪上加霜。为缓解城市粮食严重短缺问题,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压缩城镇人口规模,动员大批职工及其家属返乡务农,城市化呈现出大幅回落的颓势局面。354.1966—1978年的城市化严重停滞阶段“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城市知青“上山下乡”规模进一步扩大,并且演变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政治运动。在工业建设方面,由于片面地强调国防战备,许多沿海工厂迁往京广线以西地区,工业生产采取“靠山、分散、隐蔽”甚至进洞的政策,国家大规模投资于“三线”建设,严重损害了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这一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一直徘徊在17.5%左右,个别年份还出现了负增长。365.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持续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化水平发展很快。截至2007年末,全国共有建制市656个,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含副省级城市)283个,县级市369个。此外,全国有建制镇1.9万个。全国共有城镇人口5.94亿,城市化率为44.9%。371.政府主导城市化发展进程2.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进程3.实行城乡二元户籍壁垒制度4.大量农村人口就近城镇化2.4.2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征38从总体上看,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重工业优先政策制约了城市化进程;第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制约了城市化进程。2.4.3城市化滞后的政策效应39这种滞后型城市化的积极效应在于:它始终立足于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维护城乡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和生活稳定,有利于保障城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有利于维护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秩序状态,有利于防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动给城市管理带来的冲击,避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曾经出现的过度城市化问题,避免了城市化过程中的高失业率和贫民窟现象。40滞后型城市化的负面效应:(1)城市化滞后直接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2)城市化滞后不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3)城市化滞后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4)城市化滞后限制了人口素质的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与进步。412007年10月,中国制定和颁布了新的《城乡规划法》。新法废止了1989年《城市规划法》关于“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提法,转而提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它意味着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政策选择,在经历了30年的争执之后,开始作出重要调整。在大中小城市体系中,并不存在哪类城市应该发展、哪类城市不该发展的问题。除首都等极少数政治中心城市应当优先考虑政治和社会效益外,其他城市发展都应坚持经济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举。从国家整体城市化格局看,应当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龙头,中等城市为中心,小城市为纽带,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体系。2.4.4中小城市优先发展政策的反思42首先,应当发挥大城市的特殊优势,形成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其次,需要强化中等城市的功能,发挥其在城市体系中的承上启下优势。最后,合理发展小城市,促进农村城市化。2.4.4中小城市优先发展政策的反思432.4.5推进城市化的政策创新1.中国城市化的政策调整20th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推行优先发展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政策。这一政策在实施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产业聚积不足、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等。进入21th,中国政府调整政策,转而实施以城市群为主导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即依托大城市发展若干城市群和城市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大都市区化是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导趋向,中小城市只有在大都市区的整体框架下协调发展才符合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44(1)主动认识和遵循城市化的规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未来15-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0.8个百分点是比较正常的,个别年份为1.0个百分点是可能的,要特别避免出现拉美和非洲国家的“过度城市化”。预计我国城市化水平在达到60%左右后,就可能进入后期缓慢增长阶段,不会像人口规模比我国小得多的西方国家在达到70-80%后才进入后期缓慢增长阶段。(2)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和人口众多,不可能走单一型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发展的关键是定位准确和功能完善,而不仅仅是城市规模。依靠扩大行政区域和兼并周围县市等人为做大城市规模的方式是不可取的。2.中国城市化的战略要点45(3)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城市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采取紧凑空间形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积极推进“四节”(节地、节水、节能、节材)。(4)培育具有国际
本文标题:第2章+城市与城市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740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