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西文化比较全校通识课程本课程的价值•开阔视野(能够超越本专业的范围)•增长知识(获取必要的文化常识)•提升素养•增强应对各种(问题)挑战的能力(机智灵活的综合反应和善于比较的思维能力)本课程学习的目的•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讲解“文化”的基本涵义和本质特征。•通过比较分析,帮助同学认识中西文化的各自特征,把握中西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辨析中西文化的各种差异与联系,理解中西文化间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国当代急剧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中西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可能产生的一些新问题。我们青年学生应该如何应对?•面对诸多普遍性的文化现象时,既能客观地理解对方,也能自觉地认识自身;既不妄自菲薄,更不妄自尊大。本课程学习的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有时会进行一些提问•中间有几次小的测试•最后以一次课堂考查结束参考书目•徐行言主编《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方汉文《比较文化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何云波、彭亚静主编《中西文化导论》,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年。•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郁龙余编《中西文化异同论》,三联书店,1989年。•苏丁编《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研究论集》,重庆出版社。•沈伟福《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张隆溪《中西文化研究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肖锦龙《中西文化深层结构和中西文学的思想导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讲解中西文化比较中必须要把握的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概念。•考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涵义。•描述“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基本构成。•探讨“文化”比较的必要性和方法论问题。•简要构勒中国和西方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本章思考题:1、你是如何理解“文化”概念的?2、试述文化与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3、试析文化的主要特征。4、跨文化比较方法的着眼点和切入点是什么?5、对于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具有什么意义?第一节文化的定义•一、文化定义的复杂性•克鲁伯与克拉克洪1952年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述评》中列举自1871年以来的文化定义164种。•“文化”与“文明”经常被混用。•《辞海》定义: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二、中国古籍中的“文化”•《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刘向编《说苑·指武篇》:“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西晋束晳《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三、西方的“文化”概念•拉丁语cultura,英语culture,德语Kultur,•原意为对于土地的耕耘和改良,植物的栽培:Agriculture(农业),horticulture(园艺)。•罗马西塞罗赋予其以比喻义,即“耕耘智慧”culturamentis。•16世纪英语的culture,意指为增进某种东西的质量所作的审慎努力,如thecultureofthearts,mentalculture,intellectualculture.•1690年法语《通用词典》的culture的释义是“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17世纪德国法学家普芬道夫把它理解为对于人的肉体、心灵和精神能力的培养,为完善人自身本性而增补的知识。四、关于“文明”•中国《尚书·舜典》称舜“濬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其疏曰:“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周易·乾·文言》有“潜龙勿用,阳气在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解释:“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周易·大有·彖》:“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周易·贲·彖》:“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文采光明,文德辉耀)•清李渔《闲情偶记》:“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也。”西方语言中“文明”•civilization的出现与城市文化的兴起相关。•英语法语中civil均指市民、公民,法国大革命后“公民化”与该词流行相关。•文化与文明:文化观念来源于人类最初的自觉创造活动——农耕生产;文明应看作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产生了不从事农业的人群的聚居点之后的产物。•人们把文明解释为开化的行为和状态,或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一种较高级较发达的文化状态。•须注意“文化”与“文明”经常被混用的问题。五、西方“文化”的学术化•18世纪伏尔泰撰写的《论各族的情操与风尚》中开始在较为完全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指训练和修炼心智或思想、趣味的结果和状态。•1878年利特雷编纂的《法语词典》解释为“文学、科学和美术的修养”,并提到把它作为培养和教育的同义词的用法。•西方学者开始从各种角度对“文化”概念进行学术定义。六、关于“文化”的多种定义•经典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英国学者E.B.泰勒的《原始文化》(1871)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三种定义•理想的定义,就某些绝对或普遍的价值看,文化是人类完善化(人化)的一种状态或过程;•文献式定义,文化是知性和想象作品的整体,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详细记录了人类的经验(文献、文物与风俗);•社会学的定义,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一个族群普遍遵循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习惯)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某些意义和价值,也表示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文化”作为一个综合体•用来概括人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全部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克拉克洪认为,文化是个整体,包含器物、信仰、习惯以及被些习惯所决定的人的活动的一切产品。•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德·保罗·斯查尔福:“文化是我们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精神上、心灵上和物质上的一切事物……文化是一个整体,不仅包括思想观念、发明创造、人工制品、价值观念、信仰和艺术作品,还包括经济制度、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政治体系、宗教信仰、法典法规等等。实际上它包括我们能想象的一切事物。”•梁漱溟:“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民族生活三方面: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为精神心理现象的“文化”•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精神现象或观念形态的东西。•“所谓文化者乃器物背后的观念。而祈祷和礼仪只不过是一个文化观念之可见及的表现方式而已。”(殷光海)•美国佛蒙特大学哈维兰教授1984《当代人类学》:“文化不是可见的行为,并是人们用以解释经验和导致行为并为行为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人类学家太洛尔说:“所谓全体的文化,意即一个生下来由学习得到的或由创造得到的一切心灵建构或观念。”作为人的社会行为和习俗的“文化”•奇森:“文化是由学习得到的,由社会传递而来的行为或风俗。一种文化意即有地域限制的,多少各不相同的和有独特性的行为系统。”•班纳特和杜明说:“文化是一切群体的行为模式,我们把这些行为叫做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一切群体之可观察的特色。”•社会学家里德·贝恩说:“文化是以社会符号为媒介的行为总和。”仪式性历史传承性民俗性的“文化”•克鲁伯:“一堆学得的和传承的自动反应、习惯、技术和价值及由之而导出的行为,乃构成文化的东西。”•日本江孝男:“文化是由后天造成的,成为群体成员之间共同具有且被保存下来的行为方式。”•美国学者巴尔格和波尔格说:“一个群体的文化乃社会遗产的全部及其组织。这些遗产获得了社会意义,因为各个种族各有其不同的气质以及群体的历史生活。”具有特定功能和价值内涵的“文化”•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之有价值的共业也。”•孙中山:“简单地说,文化是人类为了适应生存要求和生活需要所产生的一切生活方式的综合表现。”•马林诺夫斯基:“文化是一个在满足人的要求的过程中,为应付环境中所面临的具体特殊的课题,并把自己置于一个更好的位置上的工具性装置。”“文化”对思想行为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克拉克洪和凯利:“所谓文化乃在历史上为生活而创造出来的一切设计。在这一切设计中,有些是显明的,有些是隐含的,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反理性的,也有些是非理性的。这些设计任何时候都是人的行为之潜在的指导。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思想作进一步行为的规定性和约束性。”《苏联大百科全书》的文化定义•文化概念,指人对自然的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培养不仅包括人们遵守现有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求。•任何社会的“文化”都包含这两层意思。文化的基本形态•作为体现人的超越自然的创造性的文化•作为体现人的类本质活动的对象化的文化•作为人的价值和行为规范体系的文化•作为社会运行的内在机制和图式的文化•作为人的群体性活动的共同行为模式的文化•作为人的发展过程中历史地凝结而成的生活方式的文化第二节(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民族文化: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最典型、最重要的一种文化存在形态,对于人的生活关系最紧密、影响最深刻持久、存在形态最为稳定的就是民族文化。•泰勒的文化概念能够成为经典定义,原因就在于这里。一、文化的构成•根据文化的主体(人群)的构成而形成的一个个不同规模的文化形态,譬如家族文化、村落文化、社区文化,大的如人类文化、区域文化、东西方文化、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根据文化的内在要素:物质文化、制度(规范)文化、(心理)精神文化三部分。物质文化•文化的最基本存在形态,直接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主要表现为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是在人们的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这种文化具有固定的物质形态,但在人们生活中最容易发生变化。制度(规范)文化•这类文化是在人的类属性活动中(社会性或群体性活动中)形成,并表现为各种制度规范、仪式习俗、行为或交往方式。•它主要满足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交往交流的需求,包括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各种关系。•它形成比较缓慢,不会随意发生根本变化(心理)精神文化•它为了满足人追求自由的超越性需求,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并通过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等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心理结构。•它伴随人的物质活动产生并形成,一旦形成便具有独立性自主性,不会随着物质生活变化而即刻变化,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对人的物质活动形成指导作用。•它存在形态具有多样性。文化的普遍性联系原则•每一个文化(事物或构件)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存在。•它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物态化(物质存在形态)特征而居于整体结构的某一特定层次。•所有的文化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动态的有机联系,只要它们是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的。•每一完全的文化系统都是以一定规模的主体族群的属性或特征来命名的。二、民族文化的产生•1、基本条件:相当规模的族群、共同的地域环境、共同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包括行为方式,习俗传统,语言习惯)、紧密联系的社会组合方式(制度风俗规范礼仪等),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方式、集体无意识、价值观念)。2、文化的最初产生:一定规模的族群,根据自然环境条件而本能地形成了一整套相适应的、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源、并能维系族群生命延续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族群的自我组合方式。3、自然界提供的生活资源种类,决定了这个族群基本的生存方式、他们从自然界里获取资源的生产方式、他们获取资源时的相互配合组合方式和物质最终的分配方式,进而形成了他们关于周围世界的认知和解释方式。三、文化的定型与传统的形成•需要足够长久的时间磨合来稳定发展并形成习惯;能够比较成功地应对自然界一定程度的挑战;能够较好地满足族群的自我发展(包括人口规模和生活质量)的不断增长的需求。•在特
本文标题:中西文化比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751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