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1什么是经济地理学?○2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学科体系是怎样的?○4学习经济地理学的意义何在?○5本教材将要学习的内容和特色有哪些?【教学重点】○1明白经济地理学的概念;○2认识学习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1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关系;○2经济地理学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教学内容】(一)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三)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四)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讲授纲要】§1-1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述一、“地理”和“地理学”1、“地理”:◆《易经·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唐·孔颖达:“地有山川原隰,各具条理,故称理也。”理:玉石之纹理也。◆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诗人埃拉托色尼(约前276-前194)创用“地理学”一词:geographia。故被誉为“地理学之父”。Geo:大地/地面;graphia:描写/描述。2、“地理学”:◆从“地理”的含义上说,地理学乃研究“地之理”的科学。◆geographia→geography.◆今日,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或地球表层系统的科学。3、地理学分类: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见图1-3(P12)地理技术学科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发生?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发生?◆不同企业、产业部门,不同区域之间,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格局,其空间组织关系经济地理学要研究之。◆研究与环境的关系:微观上,企业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中观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宏观上,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三、经济地理学的发展1、20世纪以前:2◆史志描述(→“graphia”)多出于史家之手。对本学科知识的积累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山海经》、《禹贡》、《史记》等;古希腊:斯特拉波(B.C.63-B.C.20)著17卷《地理学》,对欧洲人所了解的欧、亚、非所一些地区,按政治单元进行了区域描述,内容涉及自然特征、物产、居民风俗习惯等,并试图以自然因素解释人文现象。◆商业地理研究自17世纪开始,商业地理学成为欧洲地理研究的重点之一。17世纪中叶,荷兰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1889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出版《商业地理手册》,其在世时则再版9次,到1975年出版至第19次。◆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地理学”一词由俄国的罗蒙诺索夫于1760年在其著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但未做具体说明。1882年,德国的葛茨发表《经济地理学的任务》一文。认为:该学科是把地球空间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舞台,是一门为国民经济提供考察自然基础的专门学科;同时,他还具体提出了如何建立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这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中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2、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1)20世纪上半叶,最大事件是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位企业的微观分析;(2)二战后,区域科学产生,研究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3)20世纪50年代以后,研究区域之间的关系;(4)近20年来,研究范围拓至全球。◆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公司地理的研究)(1)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的空间结构问题;(2)60年代以来,侧重研究大型跨国公司空间格局和演变。◆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P5)(1)微观尺度——规范分析微观分析: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分析→便于进行“形而上”的讨论(“理想大陆”、“理想气体”等与此相关;物理学中有所谓的“规范场分析”)。它从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导出结果。(2)中观尺度——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与实证主义哲学(由法国的孔德创立)思潮的兴起有关,而实证主义哲学的产生又与近代科学有密切联系。它摈弃形而上学的东西。“实证”释为:“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等。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型的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3)宏观尺度——行为主义分析美国杜威改“行为”代替“实践”一词,实指人类的活动(广义)。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经济行为是人的行为之一。有所谓的行为地理学。行为主义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4)全球尺度——结构主义分析结构主义思想之一是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研究。其认为,结构带有整体性,结构的一个成分的变化,就会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化。60世纪结构主义地理学应用而生。附:东西思维比较西方思维:原点思维∕分析思维→坐标的建立;神话系统中的人神关系(Mygod;鲁滨逊行为);美术中的焦点透视;文学中的“分-合”结构……皆一脉相承。中国思维:关系思维∕整体思维→神话中的多神;“仁”义;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文学3中的“总-分-合”结构……一以贯之。§1-2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其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一、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4企业(公司)地理学5农业地理学6工业地理学7交通运输地理学8商业地理学9信息业经济地理学102:理论层次最高,研究一般原理;3:历史最悠久;4:包括5大类——6-10;5:弥合了区域地理学对区域之间联系的分割、部门经济地理学对经济系统产业关联的分割。二、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P12)1、与经济科学的关系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等问题;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是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但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因素是经济规律的作用。经济地理学更多地关注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经济学,又称空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的学科。可见,其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十分接近。经济地理学借用了诸多起区域经济学的成果:区位论、空间价格、区域成长、空间扩散等理论,经济基础分析、区域投入-产出分析、区域经济计量模型、引力模型等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该学科认为,生产关系(如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为影响。所以,经济地理学在研究问题时,需要考虑国家制度等生产关系的影响。2、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自然地理学是基础,自然资源学、生态学不可少。天地生化医诸人文地理学科物理学经济地理学数理自经论然济力地科学学理学要学好工具性课程,如数学、哲学等。经济地理学有如物理学的地位一般,故地理学中有所谓的三分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有人说,只有物理学是科学,其他学科都是集邮。吾曰,在人文地理学中,经济地理学是基础,其余皆为其上的次生物、派生物、衍生物。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学好经济地理学是重要的。3、与技术科学的关系4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技术水平的提高常引起经济区位的变化。∴要掌握相应技术科学的相关知识。§1-3经济地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1、在计划经济下,中国提出:○1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2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战略性的问题。2、在市场经济下,从空间上解释了经济增长问题,认为经济界创新区位条件很重要。∴有人强调,经济地理学应该进入经济学研究的主流之中。二、对当今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人口问题:实际上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问题。人口激增、人口区域特征等引发的人地关系问题——如何协调?资源问题:即可再生资源的枯萎问题。环境问题:土地、水体、大气等的污染问题。贫富问题:可分析贫富格局及其地理原因。三、以后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1、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局整关系);3、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4、企业与区域经济界发展的关系。毓按:当引入○1广义进化理论、○2系统科学理论、○3泛系理论等新的理论,以研究相关的关系问题。§1-4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和本课程的学习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理论和研究方法为重点;可适用理论为主;反映中国经济地理特色;培养创造性人才(大学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创新。大学精神:永恒的学术追求;鲜明的时代精神;不懈的道德建构)。二、本课程的学习1、学习的阶段性:小学——背诵学习;中学——理解学习;大学及以上——思考学习。2、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多样性的增加生命出现多样性的减少53、不变的是概念和原理,变易的事件和数据。∴当由事件和数据入手,而最终又要忘记之。这样,方可由厚变薄,由博返约,才能以简驾繁,举纲张目。4、认真听讲。5做好笔记。【讨论问题】谈谈地理、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关系。【教后心得】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1什么是“区位”?○2区位因子及其分类;○3投入要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4市场、区域环境和交通是如何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教学重点】○1区位概念;○2各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机制。【教学难点】○1区位概念;○2胡佛的端点布局原则。【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示法;例举法。【教学内容】(一)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二)投入因素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三)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四)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6(五)交通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讲授纲要】§2-1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观念一、区位和区位理论1、区位:○1源于德文的standort.1882年W.高茨首创。Stand:站立(场所)/立脚地/站立;ort:位置/点/场所。○21886年译为英语location.意为:定位置/场所。○3在日语中被译为“立地”。(立:下面的一横为“地”;上面的部分为站立的人)○4汉语中,“区”:高台上众人集聚;“位”:人依靠某物而立。★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在教材中,区位指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是重要的,是人类生存的最低要求。古语道:“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部位、潮位、地位、电位、吨位、方位、岗位、货位、价位、灵位、名位、席位、数位、相位、学位、穴位、音位、职位、座位……2、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可见,区位理论由两层含义:一为人活动的空间选择,一为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二、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1、区位条件:★人类活动的非均匀分布,是因为区位条件的不同所致。★区位条件是区位所特有的属性/资质。★区位条件的好坏:相对于区位主题而言的。它有主次之分。工业区位: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运输、市场等是主要区位条件;农业区位:光热/温度条件、土壤条件、劳动力、交通、市场等是主要区位条件。2、区位因子:区位因子/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区位因子经济因子+非经济因子。其中,经济因子成本因子+收入因子;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成本因子→min;收入因子→max。经济因子:纯利润→max收入-成本=最大值。∴一般而言,人口密集和收入水平高的地域是区位选择的最佳候选地。现代区位选择主要表现为接近消费地——各大城市。非经济因子(军事,个人偏好,决策者的出生地,自然条件,追求一种满足/既接近最佳区位又能满足自己行为的空间……)经济因子:求“极大值”;非经济因子:涉及人的心里、行为等。∴地理科学是综合性的学科,研究者当又良好的知识结构。7§2-2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经济活动(生产活动;流通活动;消费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劳动、自然、资本(工具、机械等手段)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常称为生产的三要素。它们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当土地是:(1)劳动对象时,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如保持与增加土地的自然产出是农业土地利用中可以说是不变的课题;(2)作为作业空间/活动场所时,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作用。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原材料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原材料通过运费的大小、原材料的可运输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是在产品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的区位施加影响。分类:初级原料,
本文标题:经济地理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773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