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第二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最新)
第二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理论基础第一节课程论基础第二节心理学基础第三节社会学基础第一节课程论基础--课程与课程观一、从课程的涵义看课程的本质二、从课程理论的发展看当代课程观念三、课程观的演进狭义的课程:“通常指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和进程。”(姚文忠)“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使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王策三)广义的课程:指承载所有目的、有计划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要素,包括活动、交往、环境、氛围等隐性课程。一、从课程的涵义看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学习经验课程是有计划的活动课程即教学科目(包括其结果与进程)对课程含义的三种理解:Ⅰ、课程是知识基本特点:课程体系按照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组织;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表现;课程是既定、先验、静态的;课程是外在与学习者,且凌驾于学习者至上——学习者服从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基本观点:学校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应该从相应的学科中精心选择,而且应该按照学生的认识水平加以编排。Ⅱ、课程是经验基本特点:强调“只有那些真正为学生经历、理解和接受了的东西,才称得上课程”;强调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课程;强调课程与学习者的个人的经验相联系、相结合;强调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基本观点:批评“课程是知识”容易导致“重物轻人”的倾向,忽视了学习者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认为课程就是学习者本身获得的某种性质或形态的经验。Ⅲ、课程是活动基本特点: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强调活动的完整性、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重视学习者与课程因素的关系基本观点:课程是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的发展。课程涵义的变化反映了对课程本质理解出现新的趋势重心的转移——由教师“教什么”到学生“学到了什么”;视野的拓展——由科目的知识与有计划的活动到“习得的全部经验”;焦点的调整——由关注“结果”到关注“过程与结果”;构成的扩充——由强调“教材”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是经验”——最能反映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内在化了的经验与体验课程是个性化的人类共同经验与个体经验的融合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中习得的全部经验的总和课程是主体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二、从课程理论的发展看当代课程观念课程必需考虑的三个因素知识学生发展社会需要课程设计儿童社会学科体系对三者的不同关注程度导致理论思潮的分野主要的课程理论流派课程观念:课程理论思潮课程实践活动相互作用下“学术为中心的学科课程论”“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主义课程论”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课程观“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改造主义课程论”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课程观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三、课程观的演进课程观即个体对课程基本问题的看法。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观的演进是沿着向人回归的道路展开的;课程观的转向,实质是向完整的人和完整的生活转向。预定的、完善的、普遍的知识及其体系建构中的、内在的、个性化的人的经验系统向人完整的人,完整的生活回归当代课程观的基本内涵学生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属于课程内容的范畴课程是学生主体有意义的活动课程的“意义”是由学生自主建构的课程学习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第二节心理学基础--团体辅导与团体团体与团体辅导团体动力学团体过程的基本要素团体中的形形色色一、团体与团体辅导团体辅导的概念界定团体辅导的价值团体的类型团体辅导的概念界定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团体辅导的价值经验与感受分享——“和别人一样”的体验下例情境很有帮助:死去孩子的父母、怀孕的女学生、新到一所学校的孩子、新近离婚的人、艾兹病患者多元价值观与信息的冲击开启思路、资源、观点的多样化归属的感觉反馈的功效生活技能的训练改变成员的思维方式、情绪和行为服务效率成员特性人格特质(心理防卫程度)价值观、生活态度对团体的预期值个人的能力、专长过去的经验人际互动模式生理状况、性别、教育程度团体成员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增进情绪压力的调适生活困难的处理自我了解的提升心理防卫的疏解专业技能的统整价值、态度的改变……互动促进团体成员的变化与成长团体类型教育团体讨论团体任务团体成长和经历团体咨询与治疗团体支持团体教育团体领导者的职责是提供关于有效学习方法的建议和观念,并在团体成员们之间进行交流问题解决范围帮助病后恢复者学会怎样使用轮椅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技巧帮助糖尿病患者获得关于营养的知识帮助妇女学习怎样保护自己不被强暴指导管理人员学会怎样更好到督导雇员帮助六年级的学生了解滥用药物的有害后果讨论团体焦点通常是某一话题而不是任何成员的个人问题,其目的是为参与者提供交流想法和交流信息的机会问题解决范围读书俱乐部时事讨论生活风格团体足球沙龙任务团体完成特定的任务,目标明确问题解决范围决定规则与政策的监督者与某学生的治疗有关的全体专业人员为一份年度报告而协力工作的专业人员希望对酒后驾车采取措施的市民们讨论控制校园暴力的方法的老师或学生们成长团体团体成员有机会探索和发展个人目标、改变生活风格、更好地对自身与他人沟通问题解决范围青少年社交胜任团体学生成长的困惑自尊团体户外极限活动咨询与治疗团体成员们由于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而来求助问题解决范围被诊断有情绪障碍的患者福利院里的青少年有厌食障碍或其他成瘾行为的人有急性惊恐发作的人曾经遭到性虐待的人支持团体团体成员经常交流思想和感受,帮助彼此检验某些问题和忧虑问题解决范围自然灾害的受害者生活局限在养老院内的老年人亲人正在面临死亡威胁的人残疾人聚在一起分担他们的感受与恐惧癌症患者或者其它致命疾病患者二、团体动力学(GroupDynamic)团体动力学于30年代创立于美国,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kurtlewin)。勒温提出场论(fieldtheory)。场具有复杂的非物理的力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变化,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动力结构使场成为动力场,随着动力场的千变万化,人的心理和行为也随之变化。公式:B=f(PE)即行为是人格和环境的函数。二、团体动力学(GroupDynamic)勒温强调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勒温主要研究小群体。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创建有效团体,如何促进成员的成长和发展等。团体咨询的指导者应该创建和谐的温暖的理解的团体心理气氛,以使成员有强烈的安全感、肯定感和归属感。团体动力示意图勒温和团体动力学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团体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团体决策的动力作用团体过程的基本要素团体规范的作用(维持、认知标准化、行为定向)沟通与互动凝聚力(亲合、安全需要、成员对团体的期待、团体目标)团体沟通形式圆形轮形链形團體中的形形色色1*人在社會*鏡中自我健全的個人瘋狂的獨夫寂寞的群眾失落的一代接納拒絕接納拒絕對他人對自己大人物自傲者自卑者小人物普通人高低高低他評自評團體中的形形色色2*圈內與圈外1.核心人:領導者2.邊際人:無足輕重者3.圈外人:想加入、被排斥、向內認同、吃裏扒外*真真偽偽*核心人*邊際人*圈外人踏實被接納渴望加入消極唱反調不想有瓜葛圈內人圈外人圈內人圈外人實際是自以為是(想像)團體中的形形色色31.抗拒的角色專斷、敵對、沉默、退縮、缺席、談論別人、倚老賣老、開玩笑、熱衷雜務2.操縱的角色交際大王、替罪羔羊、百依百順、凡事依順、欺凌弱小、支配他人、評論是非、婆婆媽媽、計算專家3.協助的角色傾聽、鼓勵、引導、自我開放、提供回饋、表裏一致、守密、個人性溝通第三节社会学基础--群体与班级一、什么是群体二、群体特征三、群体的分类四、班级与班集体五、群体对个体的作用一、什么是群体群体(组)也称团体,是一些以共同的关系和利益联系起来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作用的人们聚合体。群体规模(3人以上)二、群体特征1、共同的目标任何群体都有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是群体所有成员进行活动的方向、目的及标准。没有目标,群体不仅失去动力,还会失去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也正是由于成员目标的一致,才使群体成员产生共同兴趣和愿望,从而联合在一起。群体是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整体。群体成员在群体中处于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以实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少数核心成员占据领导地位,掌握支配群体的权力。而多数成员处于被控制地位,各成员间的角色地位关系相对稳定。2、一定的组织结构3.共同的情感群体成员之间进行频繁的交往,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认同,在心理上意识到对方,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从而建立起“我们同属一群”的“我们感”和“归属感”。群体成员在心理上发生共鸣,对成败荣辱有共同感受体验,产生相应的情感和相互情感依赖关系。群体是由共同的纽带(如规范、规则、价值观等)和利益(如共同目标等)联系起来的人们的聚合体。群体成员必须遵守团体的规范、规则,接受团体的价值观,并通力合作以实现群体的目标。这是构成和维持群体存在的基础条件。4、共同的价值规范三、群体的分类(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以维系群体成员的纽带为依据正式群体是指由正式文件规定的有一定的成员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群体(在一定意义上,正式群体也可称为组织)。它主要靠工作维持群体成员的关系。如部队中的班、排、连,学校中的年级、班级,工厂中的车间、科室、班组等。三、群体的分类非正式群体不是由正式文件规定而产生的群体,而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的,是在心理一致或相容性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群体。主要以感情维系成员间的关系。只要人们有共同的需要、兴趣、观点、感情等,在适当的情感下,尤其是有交往机会的情况下,就越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如老乡会、学习兴趣小组等。(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以维系群体成员的纽带为依据(二)隶属群体和参照群体——以个体归属为依据参照群体(参考组,又称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是指个人实际上没有参加但接受其规范的群体。它可以是实际存在的群体,也可以是想象中的群体。隶属群体也称成员群体,是指个体为其正式成员的群体。例如对于学生来说,其所在的班级就是隶属群体。在现实中,有些群体的部分成员,虽然参加了这个群体,但感到这个群体并不符合自己的思想,因而向往其它群体并以之为参照或榜样,即参照群体主要有比较和规范两种功能。人的社会生活中,参照群体是不可少的,因为每个人都被社会期待着去担当许多不同的角色。参照群体就成为人们观察世界其它部分的依据。(三)大群体和小群体——以人数为根据大小是相对的,但也有一定的数量界限。一般来说,3—30人左右为小群体,30人以上则一般称为大群体。群体越大,其群体特征就越模糊,有的仅是名义上的而非实质意义上的群体。因此有人主张不以数量为标准划分群体,而以群体成员的相互联系为根据,也就是群体成员有直接的、个人间的、面对面的接触和联系的群体就是小群体,否则就是大群体。具体来说,与大群体相比,小群体有如下特征:一是目标一致,聚合力强。成员目标往往与群体目标一致。有时影响较大的人(如群体的领袖人物)的个人目标可以成为群体目标,而群体目标也易为各成员接受,成为个体的自觉行动。二是小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语言、动作或符号等直接面对面地进行,信息传递不需经过中间环节,因而极易加深成员间的感情。而且小型群体成员能清楚意识到其他成员的作用,并形成依赖关系,有比较深刻的同属一群体的感受。这种感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归属感”。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密切程度,可以将群体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水平)。此外,根据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可以将群体分为实际群体和假设群体;四、班级与班集体(一)班级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它是按照学生的年龄段和教育管理的需要正式组织起来的群体,故而班级也可以叫做班级群体(二)班集体及其特征班集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班集体有它自己的基本特征:1、班集体的目标特征2、班集体的价值特征3、班集体的行动特征4、班集体的情感
本文标题:第二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最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802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