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资本运营和企业本质(1)
资本运营和企业本质产业投资中的资本运营,是宏观环境下以资本的多形式扩张来获得资本的增加值的过程。但是在通常情况下,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并非都有能力都进行产业投资,很多企业只进行项目投资和收购兼并。这实际上是一个提高企业资产价值的运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资本运营的本质,是企业运营的一种工具,是一种较高级的企业内、外部资源整合运营工具,它是在企业具备一定条件下(这个条件值得谈讨)使用的运营方法。一般来说,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主要运营方法也不同,比如在企业创立初期,受限于资源,以粗放的产品制造运作为主(现阶段的中小型民企),随后发展到成本和质量运作(逐步精细化管理),然后再到品牌,资本运营。当然,随着现代金融投资业的发展,许多创新企业也可能一开始就使用资本运营工具,这在一些互联网、医药高科技企业比较常见,但也有一些研究机构认为,这不属于传统定义的资本运营范畴。企业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的本质,是要将企业投资资产的效率最大化,使股东或者投资者获得投资收益。财务管理的表现形式,即它的报告,记载了企业的投资利润率、资产收益率、财务报酬率等的变化。本质上说,企业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是在企业微观环境下的资本运营。如果确定资本运营的工具本质,那么其目的也就是企业存在的目的。关于企业存在的目的,目前较流行的是投资利润最大化,这是站在投资者角度说的,但是企业作为实现多方利益的综合协作体,投资利润最大化已不能体现其他关联方的利益(比如社会,环境,员工等),如何去平衡企业各关联方的利益,从而确定企业的目的,这也是现代管理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资本运营的目的如果是利润最大化的话,那么长短期利益的平衡就是焦点,现在的流行观点一般都主张牺牲短期利益以换取长期利益,但在某些条件下,短期利益要比长期利益重要。先看资本的属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论点是,资本通过它的运动产生价值,并且资本的目的在于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润。然则资本何以追逐利润?是通过经济组织这个载体。企业是经济组织中最重要的经济组织,所以是否可以这样推论,企业的目的在于为资本提供增值通道和载体,以便于资本尽最大可能、最多地产生增值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企业管理的目的也是服务于资本的这个追逐利润的属性的。资本和企业的关系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而且资本是鸡,企业是蛋,因为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生产剩余逐步生成资本的条件下产生的,这可以从17-19世纪英国发展的历史得到证明。但资本运营和企业运营的关系就不同了,如果我们在企业的框架下考虑问题,显然资本运营是实现企业运营目的的一个手段(工具)。企业运营就是企业为了持续生存、发展而有目的进行的所有活动。但诸如安然公司、三株集团等企业,在拥有巨额利润情况下的倒闭。似乎为了说明利润不是企业的首要目的。那么我们怎么看待企业的目的?离开商业化谈企业目的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市场经济,无论把资本放进什么环境中、什么样的企业中,资本依旧要追求利润;企业依旧要追求利润,因为这是企业的商业属性!当然,企业的目的是一个宏概念,它是一个以完成资本增殖过程并产生利润为核心目的的、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建立最符合经济环境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综合目的的经济组织。企业是实现资本意志的工具呢,还是实现(或者维护,在一些条件下是协调)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国家,管理者,员工,消费者,价值链的参与者等)意志的工具?我认为把企业单纯看成是实现资本意志的工具是不是有些狭隘?因为企业作为一个系统,要实现其系统职能,不仅仅是资本一个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因素协作的结果,而且一些非资本因素影响也越来越大,如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巨大作用。为什么强调企业是实现×××意志的工具,我觉得意志的提法比利益(或利润)更有概括性,许多企业并不是为了获得资本投资回报,比如我国的航天企业,核武器生产企业,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实现某种国家意志。近来许多管理学家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也表明企业性质和目的在逐渐演化。第一种理解:基于经济价值模型基础上的股东价值最大化。第二种理解:基于利益相关者剩余模型,首先定义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股东是其中之一),实现利益相关者剩余的最大化,并由企业将剩余在各相关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合适的、可持续的分配。第三种理解:除了财富创造外的其它目标1,回避风险总体风险回避特殊风险回避2,令人满意足够好就行持续生存,危害最小化3,组织利益:维持/创造就业维持企业国家福利4,完成特定使命:国家安全:重大武器研制环境治理:河流治理社会稳定性:国家投资的社保综上,我的观点:企业利益相关者意志的实现是企业的最重要的目的。企业——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着重指的是商业组织。对于成为为国家利益,或者为了某个利益集团而存在的组织,判断为商业组织,好象不太严密。也不太适用这个资本运营和企业运营等的概念。换句话说,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国家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商业性经济组织——只能叫生产组织,是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而存在的,职能主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产品和服务,这是计划经济模式。可以认为是麦肯锡对企业的目的解释的后两种情况。而商业性经济组织的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为代表的新兴民族经济的出现为标志;在这以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为了实现国家利益而存在的国有企业,开始过度为市场组织,越来越贴近市场,以提供最合适的产品和最佳服务为经营内容和使命。这是麦肯锡对企业的目的解释的前面几种情况。既然“经济组织”(这里指狭义上的)和“市场组织”作为企业发展进化的两种形态而出现,前者可以判断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这和改革开放初期鼓励私有经济发展的国策相对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后者不仅仅是为了经济效益,更有了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其中心内容是企业的利益为最高利益(通常情况下的)。在“经济组织”和“市场组织”中,企业相关利益者主要是什么概念?我看主要是控制企业者和利益关系者,不论他是股东还是管理当局,还是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的其他个人、实体,其意志的内涵,或者根本点在哪里?体现了什么?我仍旧认为是利益共同点,这是商业属性,是资本天生具有的东西。看来我们对企业、资本运营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存在不同的理解。如果站在兄对这两个概念理解上,兄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我们是不是有必要统一定义一下这两个概念?如果定义企业是投资者(股东)资本增值和获取剩余的工具,资本运营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投资者使用资本建立企业(可以理解为初次投资,这是资源转化为资本的必要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运营当然不是企业运营的工具。其二:投资者透过企业这个工具,运用资本整合资源,获取最大和持续的剩余,比如企业兼并,从表相上看,企业使用资本进行了收购活动,当然其背后仍然受投资者(或管理者)的意志操纵,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运营可以理解为企业运营的工具。兄以为妥否。概念是越辩越明,思路在讨论中建立。刚才看到“中楠”的提醒,咱哥俩继续往下吧。资本运营当然是中国式的对于资本增值运动的名词。这里我的定义不知是否贴切,以为资本运营当是资本增值运动的状态表现,其根本控制系统是企业财务战略控制系统和它的总体发展战略系统。根据这一提法,影响资本运营的重要要素,是基于产业资本的增值需要和内在的利润需求驱动,因为这是资本的自然属性。其控制管理的技术手段主要是财务控制手段和一系列企业管理控制手段。反过来,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任务乃是管理企业资产,力求以最大限度提高投资资本的运作效率来达到利润目标;其目的是为了企业所有者管理资产,并使之效益最大化。在宏观角度层面来判断资本运营的本质,当如上所述,具有财务战略控制性质;而微观层面的理解,因为它的本性仍旧符合资本的天性即追逐利润,所以资本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似乎是其根源性因素。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任务乃是管理企业资产,力求以最大限度提高投资资本的运作效率来达到利润目标;其目的是为了企业所有者管理资产,并使之效益最大化。1、管理的本质是协调,或者管理就是决策;那么财务管理的本质就是财务方面的协调或者财务方面的决策,为了研究方便,目前财务管理将此分为三大决策:融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决策(或者将此类决策归于融资决策);2、由于利润,特别是会计利润易于被人操纵,目前财务管理中通常是以“价值”代替“利润”;3、如果认为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股东投资回报,通常有三种基本方式可达到此目的:1)提升企业基本面(包括提高资产运作效率、提高投资回报);2)增加投资者未来预期(如表现为较高的P/E)3)增加现金流分配(分红、股票回购、偿还债务);4、物理学家玻耳曾经说过“认为物理学能够告诉我们大自然是什么的观点是错误的,物理学只是体现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套用到财务管理也是这样,财务管理学只是体现了我们对企业商业活动的认识。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单一的也好,多元的也好,也只是体现了我们不同阶段对此的不同认识。财务管理的实质是认识、评价和管理企业的工具,这个工具自身受环境和认识(社会主流价值观)因素影响也在变化和演进。资本运作首要的是投出的钱能够收回来(风险控制);然后是收回来的钱要比投出去的多,多多益善!(增值),怎么才能达到这两项要求呢?经过思考,我发现资本运作有两项秘密武器:一是协同作战;二是会计魔术。前者以投行类金融机构为主;后者以上市公司为主。会计魔术大家都清楚,那什么是协同作战呢?举个例子:IPO的时候既是发起人又担任承销商就是协同作战;既自营又发布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也是协同作战,等等。协同作战与会计魔术离不开内幕交易与关联交易。资本运作被归结成了内幕交易、关联交易,是不是很滑稽?这种观点是金融学者、财务学者嗤之以鼻的。不错,CAPM,MM,B-S等等都是非常完美的创见,但是它们的实用性又如何呢,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又如何呢?没办法的是,现实就是这样,理论上比较完善的东西,往往很难适用现实;而现实中行之有效的东西,往往又很难从理论中得到解释。是不是正应了某位哲学家的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资本运作就是“做局”。“做局”的参与方是资本运作者(风险投资者或投行)、承销商(券商等)、一级市场投资者、二级市场的先知先觉股民或机构。资本运作者负责制造预期的神话(股市也叫“题材”),承销商是一个神话效应“放大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先知先觉”的投资者们以投资行动印证“题材”拉高股价,从而实现撬动股票上涨的“杠杆效应”。四方以不成文的潜规则默契配合,设下资本谜局套住其他投资者。“做局”之所以成功还是利用了参于方相关交易信息不对称。参与方的收益和交易信息的拥有和掌握程度成正比,这也是投行获利最丰厚的原因。现实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做局”的例子,远的不说了,两年前的摩根斯坦利的蒙牛资本运作就是典型的实例。
本文标题:资本运营和企业本质(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81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