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国际理解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国际理解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蒋晶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拓展课外知识,融入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促进课内学习呢?我认为不能单靠教师或者学生一方面的努力,必须经过师生共同合作,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循序渐进地投入。这里,我尝试了几种方法。一、预习法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做好收集和课文相关一些信息。有时学生收集的信息在教学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时,学生收集到了古诗的写作背景。唐朝安禄山造反,李白曾参加永王李嶙的抗敌军,后来受牵连被流放,在途中忽得大赦,李白欣喜之至,乘舟从四川白帝城顺流而下回到江陵。这首诗就是在归途中所写。当学生绘声绘色地在课上讲述李白的身世及此事经过后,学习时果然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又如,学习《老师领进门》这一篇课文前,给学生阅读有关介绍作者刘绍棠和田文杰老师的教学资料,了解到刘绍棠幼年成材,13岁就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会员。而他的这些成就是与故乡通县小学老师田文杰的培育分不开的,通过预习为理解课文中心——作者对田老师的深深感激之情多了一份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在课前阅读,信息搜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促进了课文知识的深化。二、扩大法扩大的课外知识应该是和课文密切相关的,这些材料十分有助于加深理解课文。扩大法是连接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课内到课外的“过渡”还是必不可少的。如:学习了《武松打虎》一文,我介绍学生看原著《水浒传》,这是一部描写中国古代江湖好汉最多的经典著作,学生经过一段时间阅读后,对其中众多人物如数家珍:及时雨宋江、智多星吴用、花和尚鲁智深、豹子头林冲……可见学生对名著的喜爱之情。本册语文书中很多文章都是名家所作,学习了课文后进一步了解这一位作家,对将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三棵银杏树》——叶圣陶、《繁星》——巴金、《天窗》——茅盾、《老师领进门》——刘绍棠……还有的课文讲述的是名家的生平事迹,如《鲁迅与时间》,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在学习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制成小报,小报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鲁迅童年时的经历,也有成年后的逸事,还有他所创作的一部部著作的简介,以及曾经警示和教诲了一代又一代后人的至理名言……另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土地辽阔的国家,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开拓眼界,我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知识拓展,如《晏子使楚》是发生在古代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些练习:寻找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共经历了哪些朝代等。学习《石板屋》时,了解民居建筑,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傣族的竹楼、蒙古包……三、提示法有些课文,尤其是知识性的课文,往往会牵涉到许多相关的问题,这些又是学生最有兴趣想了解的知识。于是我把它设计成问题或标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信息,这样就十分有益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兴趣。如:在教《太阳》这一课时,列了这样一些问题,“太阳对人类有没有危害呢?”、“现代太阳能的运用”、“古代的树木为什么能变成煤?”等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收集材料,培养了热爱科学的探索精神。随着二期课文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今天的语文教学不能只是死死盯住几篇课文,不能只是烦琐分析,烦琐练习。把获取课外知识的时间都挤掉,课内的学习只是一条腿。要有课外学习这另一条腿与之配合这样才能走得稳走得快。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培养国际意识,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标题:国际理解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857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