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再别康桥》讲课课件
离别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目标•一、有感情的朗诵《再别康桥》。•二、体会《再别康桥》所深寓的感情。•三、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象、修辞表达感情的特点。•四、了解《再别康桥》的“三美”。作者介绍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新月派代表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云游》《翡冷翠的一夜》等。胡适称其一生只追求“爱、美和自由”。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夕阳西下,是我最想念的时候,对着你在的那个城市,说了一声:我想你,不知道,你是否听得到。----徐志摩于茫茫人海间寻灵魂之唯一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徐志摩新月派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流派,代表人物有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等。徐志摩是新月派最具代表性的诗人。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河畔()荡漾()青荇()榆阴()揉碎()浮藻()长篙()漫溯()斑斓()笙箫()pànyàngxìngyúróuzǎogāosùlánshēngxiāo“轻轻的”作用?①内容:描写了作者与康桥挥手告别的场景;渲染了一种离别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轻缓的感情基调②结构:照应题目,引出下文作别景象③手法:反复;突出强调了自己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④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喜爱以及难舍难分的离情。作别云彩图“轻轻的”强调动作之轻,不忍破坏康桥的宁静美好,对康桥的爱与依恋不舍。选取“西天的云彩”作为告别对象,脱离烟火气不落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河畔金柳图金柳新娘与“留”谐音,惜别之情与文化底蕴。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把在康桥最美好的经历比作最美的新娘,将无生命的景语化作生命的活力。心头荡漾暗喻神秘华丽欢喜爱恋康河水草图油油的招摇感觉是康桥对作者的不舍,实际是作者对康桥的眷恋。“化客为主”甘心想留下来,哪怕是做一条康河的水草。生命力旺盛欢迎永久依恋拟人阴拜伦潭榆阴清潭图“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夕阳西下,霞光从枝叶的缝隙中倾泻而下,漂浮的水草挡住了部分霞光,在反射与折射的作用下,星星点点,丝丝缕缕,如梦如幻,五彩斑斓,如天上的彩虹。潭(实)梦(虚)沉淀:积累凝聚,对康桥记忆之深。彩虹似的梦:康桥生活的美好回忆虚实结合撑篙寻梦图梦:指在康桥度过的美好时光(诗人逝去的年华和曾经的梦想)星辉:康桥美好的回忆放歌:徐志摩曾说过“康桥是给我全部知识启蒙和精神承认的地方”诗人生怕离开后再找不到这样的地方,情难自禁,想要放声歌唱,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夏虫沉默图不能放歌:幻想回到现实,消失的梦已无法挽回,就要离别,诗境归于沉寂,不能放歌。悄悄笙箫(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夏虫沉默(拟人)离别不可避免,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归于沉寂。惜别云彩图“悄悄”避免重复,首尾呼应“悄悄”能否与开头的“轻轻”互换?不能。“轻轻”放在开头定调(轻灵洒脱)为下文写康桥的爱与不舍做铺垫;“悄悄”放在最后与上节的“沉默”照应。可以说,开头的“轻轻”重在表达来时的欢欣喜悦,结尾的“悄悄”重在表达离开时的默然神伤。所以不能互换。“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不能带走却想要带走,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写出了对康桥的爱恋,也更突出了作者的洒脱。河畔金柳康河水草榆阴清潭星辉寻梦飘然离去难分难舍欢喜留恋迷恋洒脱寻梦入梦出梦眷恋飘然离去无限依恋百般珍惜哀而不伤1难舍难分2欢喜和眷恋3更加欢喜和眷恋4对康桥永久的眷恋5感情达到高潮6情绪低落静思默想7悄悄作别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图康河水草图榆阴清潭图撑篙寻梦图夏虫沉默图惜别云彩图徐志摩尊崇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即诗歌要具有绘画美(词藻)、音乐美(音节)、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在《再别康桥》一诗中,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分别是怎么体现的?总结:康桥:精神获得重生的地方告别了,康桥;告别了,一段生活;告别了,一个爱情;告别了,一个梦想。告别了,一个精神家园。
本文标题:《再别康桥》讲课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973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