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近现代国际关系重点整理
近现代国际关系重点整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分别为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国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衡状态的政治格局。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及意义:1648年10月24日,在德意志威斯特法利亚的闵斯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天主教同盟和法国及奥斯纳布鲁克谈判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所分别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威伐和约》的主要内容是:(1)每一个德意志诸侯国都享有主权,可以单独宣战与媾和;荷兰与瑞士获得完整主权,摆脱神圣罗马帝国而真正独立;(2)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割让给法国,梅斯、土耳与凡登三个教区归属法国得到进一步确认;瑞典得到波米瑞尼亚等地,控制了波罗的海与北海沿岸;(3)瑞典和法国通过领土扩张,可以在任何时侯干涉德意志事务;(4)卡尔文教派与路德教派应享有同等的权利;意义: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成为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1)开创了以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确立了主权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确立了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违约则须予以集体制裁的原则,确立了常设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极大推动了近代国际法的发展;(2)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进一步代替了神权;(3)和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给欧洲带来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形成了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国际体系,在国关史上占重要地位。3.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0—1713年所进行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交战双方以法西为一方,英、荷、普、撒、葡为另一方。分别于1713-4月和7月在荷兰乌得勒支签订《乌德勒支条约》,条约瓜分了西班牙,同时承认菲利普一世为西班牙国王,但他及其后代必须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并不得与法国合并。荷兰获得南尼德兰的一些堡垒,英国从西班牙取得直布罗陀海峡,从法国取得纽芬兰等北美属地,奥地利从西班牙取得伦巴第、那不勒斯、撒丁和西属尼德兰,勃兰登堡的腓特烈被承认为普鲁士国王,葡萄牙取得在亚马孙河进行贸易的权利-。《乌约》签订后形成了欧洲大陆均势,大国受到削弱,小国崛起,普鲁士得以加入到列强行列,英国从一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国,获得海上主宰权。4.七年战争:1756年奥普为争夺西里西亚,英法为争夺政治优势、商业、殖民地及海上霸权而进行的全欧性战争,英法普奥的继续争斗导致欧洲有名的外交革命,即联盟的重新分化组合。俄、西、瑞典、萨克森加入法奥一方,与英普同盟作战。战争持续7年,结果法国战败。1763法西与英签订《巴黎条约》,法国丧失在北美与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英国成为海外贸易和殖民地霸主。法奥与普缔结了《胡勃图斯伯格和约》,确认了普对西里西亚的占领,普的大国地位进一步确立。法国、西班牙被削弱,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5.北方大战: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彼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诸国与瑞典的矛盾,及西欧各国忙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同南方的土耳其达成妥协,与丹麦、萨克森结成反对瑞典的北方同盟。最终瑞典战败。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得和约》,结束了北方大战。瑞典丧失了所有的波罗的海的省份,只保留了芬兰的大部分地区。俄国是最大受益者,占领了芬兰湾、里加湾、爱沙尼亚及大部分拉脱维亚,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北方大战后瑞典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霸权结束,俄国由内陆国家扩张为临海强国,开始加入欧洲大国俱乐部,在欧洲国际政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6.法国大革命外交原则:法国大革命各个时期的最高权力机构发布了大量文件,体现法国资产阶级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关系原则的基本看法,并包含了一些新规定。其中最重要为“主权在民和名族利益至上”的原则及“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不干涉原则”等。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提出在权利上人人生而平等,因而主权就不属于某个王室或个人,而是归属于全体国民。“主权在民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是对“朕即国家”和王朝利益至上思想的否定。1790年法国立法会议根据“人民主权”原则,开始干预法国外交部决策。“普遍和平与正义原则”被宣布为法国对外政策根本原则。1791-12通过的特别法令规定:法兰西民族永远放弃以侵略为目的的一切战争,永不使用自己武力去反对其他任何民族的自由。“普遍和平和正义原则”是对封建君主为王朝利益不顾人民苦难,频繁发动战争的否定。“不干涉原则”是对国家主权原则的延伸。国民会议通过的一些文献提出任何一国人民既无权侵犯他国人民土地,也无权干涉他国人民的自由和利益。不干涉原则对以后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这些原则不无理想主义成分,而且因为当时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施,但它们毕竟给国际关系带来一股新鲜空气,也为现代外交奠定了基础。国家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后来逐渐被国际社会所接受,并以国际法的形式确定下来。7.大陆封锁体系:由于海外贸易竞争,英国在法国大革命后多次组成反法同盟。法国、英国对立,拿破仑无法从军事上征服英国,于是将战略中心转向经济战,推行大陆封锁战略。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禁止任何从属于法国或与法结盟国向英国及其殖民地输入货物,居住在欧陆的英国人,一律拘捕,英国的商船和货品一律没收。1807年,两次颁布《米兰敕令》规定,任何中立国家船只,只要在英国停留就将被法没收。1810年,《凤丹白露敕令》又以立法手段完成大陆封锁体系,大陆封锁体系起初有效打击英国,但后来并未真正阻止英货进入欧洲大陆市场,使大陆各国进出口限制,引起欧大陆反对。因而大陆政策最终失败。维也纳体系1.维也纳体系:1814-1815年间,战胜拿破仑帝国的欧洲各国,派代表在维也纳召开会议。会议由俄、英、普、奥四大国操纵,经过激烈争吵和讨价还价,最终签订了《最后议定书》规定:恢复欧洲旧的统治秩序;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按照大国的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分割海外殖民地,英国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进一步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继续维护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是欧洲专制君主们企图采用的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的利益,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在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办法来解决国际间的争端,客观上促使近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2.神圣同盟:为维护欧洲封建专制制度和基督教义,反对革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同时也为维持维也纳体系的长久稳定。1815-9-20,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和普皇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神圣同盟条约。9月26日签署《神圣同盟宣言》,三国根据基督教义,结成真正的、不可破灭的友谊关系,互相保证欧洲的正统统治。但这个条约既未规定有效期限,也不受任何约束,具有宗教意味,故称称神圣同盟。到1815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和奥地利、土耳其外,所有欧洲国家都加入这一同盟。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神圣同盟解体。3.四国同盟:1815年由英国发起,英俄普奥四国参加,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组成军事同盟,条约有效期为20年。条约规定:(1)永久剥夺拿破仑家族在法国的统治;(2)盟军占领法国:(3)必要时动用全部武力;(4)确立四国定期协商机制,定期举行会议,维护欧洲和平。四国同盟旨在镇压欧洲各国人民革命,实质是维护维也纳体系的工具。但所创立的大国定期协商机制,即欧洲协调,是当代首脑外交会议的原型。4.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与维也纳体系的比较1648年法国、瑞典、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天主教同盟诸侯、新教同盟诸侯在德意志威斯特伐利亚签订的一系列和约统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由此构建的多级均势体系叫做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莱比锡之战后,拿破仑帝国败局已定,1814年欧洲各大国代表云集维也纳,召开了维也纳会议,经过激烈争吵和讨价还价,最终签订了《最后议定书》。《最后议定书》以及后来的《神圣同盟条约》、《四国同盟条约》所形成的新的均势构成了维也纳体系。相同点:(1)两个体系都建立在多极均势之上,靠各国均衡的实力共同维持欧洲的稳定,但是都最终不能停止各国之间的斗争。(2)两者都是以维护欧洲封建制度为根本目的。(3)都是以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的先例。维也纳体系创造了一个会议体制—“欧洲协调”,是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所开创的以会议解决争端的精神的继承。(4)都对外交机制做出贡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维也纳体系确立了外交代表等级制度,至今还被作为外交惯例而广泛运用。(5)这两个体系都是战争的产物都带来了一定时期的和平。(6)都带有大国强权的政治色彩。因为这两个体系的形成都是受列强的操控,是列强之间军事实力较量的结果。其特定的模式和布局也是战胜国之间斗争和协调的产物。不同点:(1)两个体系建立的社会基础是不一样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处于欧洲从中纪国际关系向现代国际关系的转换阶段,而维也纳体系建立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2)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体系还不具有全球性,它更多地带有欧洲国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它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以“多极均势”为特点的国际秩序,还没有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而维也纳体系已经具有一定的全球性,可视为第一个世界性的国际关系体系;但是世界其他地区是作为欧洲列强侵略和资本扩张的对象而进入这个体系的,因此只具有从属性。(3)主导者的不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主导者是法国,奥地利,普鲁士三国。而维也纳体系的主导者是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四国。(4)两个体系的性质和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主权的平等原则的确认,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近一步代替了神权,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维也纳体系包括了神圣同盟的确立,它有复辟和巩固欧洲旧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正统主义原则有一部分是封建统治,具有历史的倒退性。5.东方问题:东方问题又称近东问题,它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弱而产生,伴随着奥曼的灭亡而结束。恩格斯认为东方问题实质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其核心是列强对土耳其的侵略和掠夺以及这种侵略和掠夺对欧洲国际关系特别是对欧洲大国均势关系的影响。维也纳体系建立之后,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的爆发,1828年,俄土战争及两次俄埃战争事件,使东方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影响欧洲和平的因素,列强在东方问题的争夺使东方问题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6.克里米亚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欧洲大国主要是英法俄乘土耳其衰败之际在地中海东部争夺霸权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索是圣地的保护权问题,1853年在英法怂恿下,土耳其对俄宣战。初期俄方占优势,全歼土耳其舰队。1854年英法对俄宣战,奥地利也敌视俄国,最终俄国战败。1856年英法普奥俄及撒丁王国在巴黎签订了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巴黎和约》,规定:(1)土耳其帝国的领土完整受到欧洲列强的共同监督;(2)黑海中立化,多瑙河航行自由由列强共同监督;(3)多瑙河各公国仍属土耳其管辖,但受到列强共同监护,塞尔维亚与土关系不变,但受到列强集体监
本文标题:近现代国际关系重点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979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