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日本文化史期末复习题
1《日本文化史》期末复习题2010级历史教育张磊一、名词解释1、文化交流的规律性:(1)文化都是从先进的地方向落后的地区辐射和扩散,存在着从高处往低出的传播与交流,具有必然性;(2)文化交流都是双向的,双方在文化交流中都会吸收对方的文化优点,因此,文化具有互补性;(3)文化交流不是单纯的抄袭和复制别国先进的文化,而是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创造和发展出具有本国特色的新文化,所以文化交流还具有创造性。2、鸟居:常设于通向神社的大道上或神社周围的木栅栏处,是一种类似于中国牌坊的日式建筑。主要功能是用以区分神域与人类所居住的世俗界,代表神域的入口,可以将它视为一种“门”。鸟居由一对粗大的木柱和柱上的横梁及梁下的枋组成。梁的两端有的向外挑,也有的插入柱身的。著名的如伊势神宫的鸟居,造型简练刚挺,寓巧于朴。自7世纪中国建筑传入后,鸟居的形式有新变化。3、《怀风藻》:是日本现存最古的汉诗集。天平胜宝三年(751)成书,收录64名诗人的120首作品,编者存在争议,至今未有定论。诗集名为《怀风藻》,意即“缅怀先哲遗风”。“藻”字则可能典出陆机《文赋》:“藻,水草之有文者,故以喻文焉”。全诗集收录64位作者共120首作品。作者都是当时的贵族和社会上层,诗歌以五言八句为主,内容方面包括侍宴从驾、宴游、述怀、咏物等,借用儒道老庄典故,文风浮华,讲求对仗,类似于中国六朝文学。4、连歌:即连“和歌”,众多诗人坐在一起写诗歌的一种活动,一人起头写和歌上句,下一人接写下句,再下一人接写上句,这样众人以此类推应和成诗。连歌诞生于平安末期,着重诗句的堆砌和趣味,而不是个人感情的抒发。文句的堆砌讲究附句(连续前一句的句子)的巧妙衔接,其中最典型的,当首推“连歌”,它是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一种文学上的“七巧板”。连歌作为和歌的余兴而盛行于宫廷,后又广泛流行于市民阶层,成为大众化的娱乐项目。5、“和魂汉才”:是在“绳魂弥才”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和魂”除了包括“绳魂”以外,还包括中国的儒家文化和印度的佛教文化;“汉才”是指汉代以后的中国技术,它不仅包括“弥才”中的技术器物,还包括技术制度及其思想文化。在上2述思想意识的指导下,强调以日本本民族的文化为主体,积极引进吸收中国的技术与文化,并创新出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技术与文化。即“移彼汉家之字,优我日域之俗”。近代日本面对西方列强的威逼,虽然在最初也像中国一样采取拒斥的态度,但在明治维新以后却转变了态度,即把“和魂汉才”转变为“和魂洋才”。6、“本地垂迹说”:到平安中期,统治者和贵族将佛教和神道信仰的整合,出现了“佛是神的本体,神是佛的化身”的“垂迹思想”,神佛融合理论开始形成,便产生了本地垂迹说。905年,新的神祗制度,平安京的土地神和皇室的氏神,划归国家祭祀,提高了神社的地位,神佛融合已经普及全国大小神社。到平安末期,佛主神从的局面,神宫寺由僧人主持,神宫、神社也由僧人管理,祭祀也采用佛教仪式,在神前颂经修法。标志着神佛完成一体化,成为了平安文化和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神道形成了独立的体系。由此,佛教也走向日本化,为这一时代文化走向和风化开辟了新路。7、《万叶集》:是日本第一部和歌总集《万叶集》(764—769),内容广泛,体例灵活多变,最后定型为短歌形态。和歌是日本各种文学形态中最早完成的一种独立的形态,《万叶集》是上古和歌的集大成者。其形成主要得益于万叶假名的创造和汉诗的影响,所收的歌分为四个时期,经历一个从贵族收录口传神话到庶民抒发情感的过程(社会上层→平民化)。《万叶集》各个时期的歌的变化,凸显了矛盾的相克相融,其主体部分来自于持统天皇时代至奈良时代中期的歌。它确立了自身在日本民族抒情歌方面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汉诗集《怀风藻》构成了奈良时代的“和汉双璧”。8、《源氏物语》:是其借以源氏为代表的皇室一派和以弘徽殿女御为代表的外戚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作为背景,描写源氏的爱情生活,映射其在政治上没落与衰亡的因果联系的文学作品。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源氏三代的乱伦和“原罪意识”的揭示,反思人的心灵,凸显了作者在艺术审美表现上创造出一种悲剧形态。作者紫式部继承日本上古时期的歌谣、和歌、虚构等传统文学的精华,又积极借鉴中国古籍和佛教思想,有根据本国文学的需要,慎重地加以选择、取舍和扬弃。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以日本传统为根基的中体文化和文学交流的结晶,是中日文化、文学融合的典范。9、摄关政治: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京都),日本进入平安时代(794一1192)。这一时期,日本逐步完成了从古代律令制向庄园制的封建社会新体制的3过度。至l0世纪平安中期,以藤原北家为代表的豪门贵族垄断摄政、关白的职位,夺取天皇的权力,由皇室外戚左右国政,形成王朝贵族政治,史称摄关政治。独占摄关职的藤原家族被称为摄关家族,藤原氏专擅朝政,随意废立天皇,摄关家的家务机关“政所”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朝廷则变成了司礼仪的场所。天皇曾试图摆脱摄关家族的控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藤原家族虽衰落下去,天皇的权威却并未恢复,取而代之的是以地方庄园为经济基础的武士集团。10、绘卷:是平安后期出现的一种图说物语的绘画样式。它推动了绘画走向大画面化,成为了“大和绘”的重要组成部分。绘卷最初只有绘画,而无文字。后来的绘卷通常是由画和文构成,是绘画与文学交融后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最早的题材多是佛教说话和中国故事,代表作为《绘因果经》和《圣德太子传》。此外,绘卷还和发达的物语文学相结合,产生了物语绘卷,代表作为《源氏物语绘卷》。这些反应了日本美术创作的兴隆和绘画和风化的完成,标志着日本民族独特的美术走向了成熟。二、简述题1、宗教与邪教的异同点;(1)、相同点:宗教与邪教从本质上说都是唯心的、错误的世界观,都以有神论观念作为思想基础,都反对以实践来检验,要人们盲目崇拜,绝对服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消极作用。但是,邪教不是宗教。(2)、不同点:①对社会的态度不同:宗教一般崇拜超人间的“神”,宗教的神职人员只是神的仆人;而邪教的教主是现世的人,却自称是至高无上的“神”,要求信徒绝对崇拜、绝对服从。②崇拜对象不同:宗教为人们提供善意的精神寄托和信仰支持;而邪教对信徒灌输歪理邪说,不择手段地实行精神控制。③理论学说不同:宗教宣扬虚幻的“末世论”,将世界末日置于遥远的未来;而邪教渲染即将来临的“末世论”,并以此蒙骗和恐吓信徒。④活动方式不同:宗教信仰活动相对宽容、自由,宣传的道德多为数千年来人类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而邪教欺骗信徒,常假借神的名义强迫信徒对教主倾其所有,还号召女信徒对男教主“奉献”身体。⑤立教的目的不同:宗教活动及其场所一般是公开的,宗教戒律大多与法律相符合,不危及宪法和法律赋予信徒(公民)的基本权利;而邪教从事秘密结社,活动场所不公开,对信徒实行隔离管制,对离教、叛徒人员采取威胁、报复等手段。⑥对科学的态度不同:宗教的教义与现实世界相容,不排斥现4实世界,在某一种程度上能劝善戒恶引导积极人生;而邪教与现实世界对抗,教唆人们逃避和摧毁现世,往往导致偏执狂热的极端行为,酿成严重社会危害。2、日本神道教的特点;(1)、神道教是日本的传统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精灵崇拜),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祇。(2)、神道教的特点:①作为一种日本固有的本土宗教,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没有的创始人和宗教经典;②神道教注重现实,关注国家社会的走向;③神道教的教义阐述皇统的神圣性与合法性,以天皇为神,万世一系,宣扬“神国思想”。(3)、神道教吸收中国佛教和儒学等外来文化的观念,使神道教成为日本本土文化和亚洲大陆文化交融的产物。但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扶持神道,宣布政教合一,将神道教定为国教,即国家神道,由政府资助,将天皇神化,以此来增强国家凝聚力。二战后,日本被迫宣布政教分离,天皇宣布自己是人而不是神,但是神道教作为民间信仰继续存在。3、日本文化的特征;(1)、日本偏居于东亚最东北的海岛上,相对独立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日本相对封闭的发展环境,其文化很难被外族同化,具有单一性;(2)、对于外来先进文化,日本都是从不拒之门外,而是在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下,积极学习和吸收其有益之处,因此日本文化具有兼容性(吸收性);(3)、日本列岛资源贫瘠,地狭人稠,使得日本对自然产生天然的敬畏,众多的人口面对有限的资源,节约成为了整个民族的习惯,所以其文化还具有自然性、简素性和朴素性的特征;(4)、日本一直坚持本民族的传统基础之上,吸收其他国家文化。即便明治维新也是在坚持日本固有的文化上进行的,因而日本文化具有传承与创造性;(5)、最大的特色莫过于日本的“神国思想”,其神道教从上古发展而来,吸收了各家学说,但是神道思想的基本理念“天皇统治”、万世一系仍然牢固地存在于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4、日本饮食文化追求的精神;在饮食追求方面,日本人作为“世界第一的杂食族”,其饮食是颇有讲究的。从追去的饮食文化上看,具有三个特点:(1)、讲求“阴阳平衡”为饮食的第一要义。受中国“五行”思想的影响,自古5以来,日本人始终贯彻杂食的原则,以保证“阴阳”的平衡。正是这种观念,使杂食成为日本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2)、第二特色是追求饮食的“生”和“鲜”。按照日本人的观念,新鲜的东西是营养最丰富、体内所蕴含的生命力最旺盛的,任何生物的最佳食用期是它的新鲜期。日本人喜欢将食物生吃,不仅生吃各种蔬菜和各种植物,而且生吃鸡蛋,生吃鱼,生吃肉。(3)、日本饮食文化的第三个特点是“追求造型美”。日本饮食讲究“艺术性”和“优雅感”。在日本的食品中,与自然物有关的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总之,日本饮食文化内涵丰富,讲求饮食的色、鲜、美、味等各个方面,蕴含了日本人的追求和理念。5、日本茶文化追求的精神;茶道的基本特色是恬静朴素,在百忙中挤出片刻闲暇,以达到“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1)、“茶禅一味”,意指禅味与茶味是同一种兴味。茶与禅的相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尘心洗尽兴难尽,世事之浊我可清。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物世界。(2)、四规即“和、敬、清、寂”,“和”指的是和悦、和谐、和平;“敬”指的是心灵诚实、尊敬长辈、爱护朋友和晚辈以及主客之间、茶客之间互敬互爱;“清”表示茶室、茶庭等饮茶环境清洁、清净;“寂”是日本茶道的最高美学境界,表示幽雅、幽闲、宁静,要求茶人凝神沉思、摈弃欲望,达到茶道所提倡的境界。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3)、千利休提倡茶道应以“贫困”为根基,去掉一切认为的奢华,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这种草庵式茶道“世代相传”,按照家元制度传递,由男性后代继承来承袭。6、日本禅道追求的精神;汉传佛教禅宗在公元1192年从中国经朝鲜进入日本,僧人荣西建立了日本第一座禅寺。佛教特别是禅宗逐渐收到武士阶层的推崇,禅宗以其简朴、古拙、禅意、美感等成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禅被誉为日本的灵魂。东方文化崇尚自然简朴的哲学,无不以最古朴最原始而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6禅宗是佛教融入道家思想形成的佛学次文化,因而日本禅宗同样带有中国文化中朴素、洗练、素雅、清幽的雅致。(1)、枯山水建筑受中国禅宗文化的禅、茶、书法、山水画影响,其核心内涵就是禅,在有限的空间范围里再现大自然的美,并以象征的方式来表现自然山水的无限意境;(2)、普通的日本庭园同样透出一缕缕禅宗的味道。日本庭园的三要素是山石、植物和建筑,早期的庭园注重绿树而轻花卉,江户时期才注重花卉,植物经常要修剪成一定的不规则自由起伏的形状;(3)、日本茶道、花道、棋道、料理、日本柔道、空手道、合气道等,同样渗透出一层禅宗的味道;总之,禅宗已经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禅道也通过文化的交流,逐渐受到世界的认同和推崇。7、日本人的集团精神;集团意识可以说是日本人最具特点的国民性,这种集团意识起源于其稻作文化。因为种稻不同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旱田耕作,兴修水利插秧收割等都需要集体的劳动于合作。由此形成了农村的共同体,产生了集团意识。而日本社会传统的家族制度也是产生日本人集团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权威的支
本文标题:日本文化史期末复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981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