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最新部编版2017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2.科学探究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3.科学态度、STSE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二)新课学习1.整体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4.小结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5.讨论延伸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6.保护感官(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2.科学探究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3.科学态度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小皮球、玻璃球、乒乓球、小铁球、球状药丸盒等),白纸,笔。教师准备:体重秤,米尺或软尺,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猜一猜:哪根棒更长?(教师两手分别握着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让学生判断哪根棒更长?)2.怎么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两根木棒并排放在一起,对齐一端,观察另一端;也可以用直尺为标准分别量长度)渗透比较时需要统一标准的意识。(二)新课学习1.用眼睛观察比较物品(1)提供颜色相同但形状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4块积木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2)提供同色(绿色)、同形状积木2块,同色(红色)不同形状积木2块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3)提供更多的积木块,增加比较的灵活性2.借助多个感官观察比较物品(1)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包括轻重)的玩具球,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思考:这2个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2)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的玩具球和积木块,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思考:这2个物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3.总结(重点总结比较方法)。4.找我们自己的不同和相同(1)学生两人一组,先借助感官找不同(例如高矮、胖瘦、说话声音等),再找相同(例如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人的共同特征等)。(2)借助工具进行观察比较(例如用笔画出脚的轮廓,用电子秤称量)(三)整理材料、下课第3课给物体分类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2.科学探究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3.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每组5根不同颜色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削尖的与未削的)各一支,普通铅笔(削尖1支、未削的2支)。每组四个容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开门见山,交待学习任务(二)新课学习1.认识分类(1)出示按教材准备好的五支铅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2)学生尝试分类:各小组学生根据比较的结果整理铅笔。将某一特征相同的铅笔放在一起,没有这一特征另外放在一起。(3)教师示范分类:例如以是否带橡皮头为分类标准,整理、示范分类的过程,帮助学生提炼分类的流程:明确对象、观察比较对象的特征、找出相同和不同、选择分类标准(同一次只能采用同一个标准),依据标准分类。(4)学生再次分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一分为二的标准(例如按是否削尖、按冷暖色、按铅笔型号、按品牌等)将铅笔再次分类。(5)汇报交流,小结(重点小结一分为二的方法)。2.分类练习(1)提供4个不同的杯子,(2)放手让学生按一分为二的标准给杯子分类。(3)交流、评价。(三)讲述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对动物分类的科技史,体会分类工作由来已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四)课后拓展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整理散乱的图书。第4课让我们发现更多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根据积木的特征,察觉稳度、形状、结构间关系。2.科学探究会对哪种形状积木容易堆叠有猜想,并记录;会在搭建中观察、比较,找到容易搭建的积木,并记录。巩固分类方法,形成动手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能初步归纳概括容易搭的物体的共同之处。3.科学态度分工合作搭建;耐心细致完成工作;乐于挑战,用不同形状搭建出既高又新颖的作品4.STSE初步了解搭建活动在人类建筑方面的应用。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学生自带各种形状的积木,实验记录单教师准备:建筑图片,积木搭建作品图片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大家玩过积木吗?我们前面学会了观察、比较和分类方法后,今天进行搭建积木,相信我们将有更多的发现。(二)新课学习1.探索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1)每个小组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积木(2)明确问题——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3)学生猜想(4)讨论,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一种形状的积木、另一种不同形状的积木不断搭高,比一比哪种形状更容易搭起来。(5)学生进行搭建,求证推测是否正确。(6)将容易搭的积木挑选出来,思考:“这些容易搭的积木有什么特点?”(7)小结:四四方方、表面平平的积木更容易搭。2.试一试:我们组的积木可以搭多高?(1)要求:不但想办法往高搭,还要能用上更多不同形状的积木块。(2)小组分工合作,交待注意事项。(3)总结和鼓励(三)介绍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四)整理材料,下课。第二单元探访大自然1课初识大自然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2.科学探究能静心听声音,判断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尝试搜集自然风光图片,尝试向同伴介绍大自然风光。3.科学态度感受自然的美丽、神秘,让学生热爱自然,激发探究欲;学习达尔文科学考察过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二、教学准备分组准备:提前搜集自己喜爱的自然风光照片,向大家介绍这是什么地方?最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教师准备:蝉鸣、蛙鸣、杜鹃鸣叫、蟋蟀鸣叫、雷鸣等音视频资料。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大自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这节课,让我们来初步了解。(二)新课学习1.提取对大自然的已有认知并予以丰富(1)老师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选取带有各种自然之声的声音资料,学生听音判断和想象)。(2)学生认真听,把听到的声音与对应的物体(现象)画下来。(3)交流。学生将头脑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画面,用图画和言语表述出来。(4)出示大自然的声音对应的事物(现象)图片,与之前的交流结果进行印证或纠正。(5)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自然风景,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6)小结。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动植物,有各种自然现象(例如雷电)。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2.了解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实(1)阅读。学生看图、看拼音自读短文,然后互相讲讲达尔文的故事。(2)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3)总结。我们要像科学家达尔文一样,爱自然,多观察、勤整理、记录、善坚持。(三)下课2课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一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知道一些自然现象。2.科学探究初步经历明确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考察计划,经历考察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3.科学态度、STSE乐于参与考察活动观察仔细认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考察中知道要爱护大自然。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中考察大自然的选项表,笔,小收纳盒子。教师准备:考察提示PPT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这节课,我们将模仿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方法,在校园中考察身边的大自然。(二)新课学习1.明确考察对象提问:1.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2.我们在校园里考察身边的大自然,选取哪个区域进行呢?2.交待考察提示(1)选择植物多的地方(2)考察时,要记录观察到了什么和有什么发现。(3)带回2-3样大自然的物品。(4)爱护校园环境(5)注意安全3.排队,教师带领下,在校园中的已选取区域进行考察。4.完成考察任务之后,教师带领下排队返回教室。(三)整理,下课(1)各自整理自己带回的物品,并要求妥善保管好。(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下节课作好准备。3课大自然中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物品的特征。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2.科学探究培养观察、比较、分类能力。3.科学态度细致观察,如实描述,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自然的兴趣。4.STSE爱护环境,不破坏环境,引导学生建立科学与技术的关联。二、教学准备分组材料:放大镜,塑料托盘,自己考察带回来的自然物品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提问:1.观察物体,需要哪些感官参与?用感官观察时要注意些什么?2.达尔文是怎样考察大自然的?(二)新课学习1.观察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1)学习使用放大镜教师首先演示怎样使用放大镜——手持镜柄,眼看镜片中的物象,调整镜片距离物体的远近,直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象,然后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并警示学生注意安全,例如“不要用放大镜对着太阳看,以烧伤眼睛”。(2)小组内分享自己带来的物品,讨论怎么观察每个物体(借助感官和工具)。(3)指导制订观察计划(包括观察时组内成员怎样分工,如何做观察记录)。(4)学生观察。2.给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分类(1)确定分类的标准(一分为二)(2)自行分类(3)展示分类结果,小组内交流,相互评价(4)扩大物品范围(由个人物品到全组物品)再次分类(5)继续扩大物品范围(由小组到全班)再次分类(6)发现问题:物品越多,一分为二的分类标准比较难找。(7)教师指导:将物品按照有生命和无生命划分。3.考察交流会(1)组内整理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2)全班交流,问题汇总(3)小结:在观察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与之相关的科学问题。科学家们就是这样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使得科学不断进步的。4.拓展—来自大自然的艺术(1)教师展示叶画、石头拼图作品(2)学生创作(3)学生作品展示(三)整理材料,下课。第三单元认识天气第1课多样的天气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阴、晴、雨、雪、风、雾等天气现象、主要特征和相应的天气符号。(2)科学探究初次经历较长时间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并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3)科学态度培养坚持性,激发学生关注天气的兴趣。(4)STSE了解到人们在监测、获取天气信息的方法与途径。二、教学准备各种天气的图片、录像,天气符号图片,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
本文标题:最新部编版2017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983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