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自整体性表现:自然地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自然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然都是相互影响、共同联系的,其中一个自然要素的地域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地自然要素和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理差异性表现: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导致各自然要素不同;在我国,地貌和气候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要素;土壤和植被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面“镜子”我国地貌:表现: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成因:地质作用)自然○1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由南向北递减的规律;要素气温:表现(成因: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的○2等温线在青藏高原出现了转向;(成因:由于地貌的影响)地域降表现:年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方向递减;差异水(成因: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划分范围特点—1—东部季风区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分界线:约以3000m等高线为界;概况: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45%,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5%;地形:包括第二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以及第三阶梯的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区;(海拔较低、平原广阔)气候:风向与降水均随季节而有明显的变化和更替,雨季主要集中在5~9月,湿润程度较高年降水量均大于400毫米;生物:种类繁多,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土壤:多为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河流:为外流河,大都自西向东流入海,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人类活动影响:广泛而深刻,该区是我国主要的农耕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的分界线:大致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概况: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0%,人口只占全国的4%;地形:包括第二级阶梯的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总体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湖面低于海平面155米)气候:受夏季风影响较小,海洋湿润气流被山岭阻隔,难以深入,气候干燥。降水量减少到100毫米以下,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多大风天气;生物:种类比东部少,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土壤:主要是在荒漠植被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河流:大部分属于内流区,河流短小,平地径流主要来源于暴风雨形成的暂时性水流;山地径流主要由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咸水湖较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有水可供灌溉之处形成了绿洲;草原自古为牧场,若利用不合理会造成荒漠化的扩展;青藏高寒区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之间的分界线: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概况: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5%,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地形:地势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候: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动土广布;太阳辐射强烈,风力强大,由区外输入的水汽不多;生物:动物稀少,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高原南部边缘谷地有很少森林;土壤:发育程度很差,土层浅薄;河流:西北部属于内流区,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人类活动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比较完整,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热量条件的变化;本区北部东西差异形成的重要因素:气候湿润程度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减少自然地区地表景观农业生产地貌气候植被土壤北方地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平原广布而三面环山的马蹄形结构寒温带、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草甸草原黑土春小麦、甜菜,一年一熟;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界线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3200℃等值线为界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以大平原和高原为主,从西向东地势降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以落叶阔叶林为主黄土冬小麦、棉花,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以旱作为主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即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和最冷月0℃等温线)—2—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划分东部地带(12个省市)中部地带(9个省市)西部地带(10个省市)概况面积约占全国的16%人口约占全国的42%面积约占全国的27%人口约占全国的35%面积约占全国的57%人口约占全国的23%经济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达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其次经济发展速度次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地带性差异自然原因气候:湿润、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地势:低平,利于开发利用;区位:面向海洋,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气候:多属干旱区或高寒区;地势:海拔较高,对农业发展极为不利;区位:距海较远,长期处于比较闭塞的状态;社会经济原经济基础:最早出现近代工业城市文化观念: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方便有比较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比重远大于第一产业文化观念:人们思想观念保守;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南方地区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结构复杂,以山地、丘陵与盆地为主湿热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红壤水稻、柑橘,一年两熟到三熟,以水田作物为主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为界华南热带湿润地区范围较小,多低山丘陵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淋溶强烈)一年三熟,可人工栽培橡胶、可可、咖啡、椰子、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西北干旱半干旱的东西差异降水:该区降水量从东到西随距太平洋历程的增加而减少;[新疆西部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影响降水较多]植被:从东往西,依次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自然地区地表景观农业生产地貌气候河流植被东部地区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高原面积坦荡,少有绵延的山脉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在150~450毫米;气温年较差达35~40℃;除黄河西辽河等注入海洋,其余皆属内流区草原东部边缘可发展旱作农业界线大致在贺兰山一带(相当于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等值线)西部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三山夹两盆干旱气候;年较差日较差很大;年降水量一般在200毫米以下(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年降水量全国最少)多内流河,流程短、水量少以荒漠草原以及荒漠为主;土壤:为荒漠土壤;在山麓平原和盆地的边缘,有高山融水的滋润,可发展绿洲农业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决定农牧业特点:A.西部草原牧业;B.东部旱作农业;C.有水处灌溉农业;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水平差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垂直差异:草甸草原:指在高山区和河滩地区形成高山草甸和河漫滩草甸;气候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燥;植被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为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从高原边缘到内部其垂直变化由繁及简的原因:边缘相对高度大,水热状况随高度变化也大,反之,高原内部相对高度小,水热状况随高度变化就小人类活动海拔较低的东南部发展河谷农业(原因:地势低,光照及温度条件较好,垦殖历史较长)高山带分布高寒牧场放牧牦牛、绵羊等(原因:海拔高,热量条件差,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因国家政策:改革开放政策;特征(优势)○1工业基础好(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三)○2农业基础好(黄淮海平原、长三、珠三以及我国部分海洋水产产区)○3沿海交通便利(我国全部的32000km海岸线和部分边界线)○4经济国际化程度较高○5科技水平高;○6城市化水平高○1面积辽阔,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2农(粮、棉、油、糖)林牧基地;○3中部地带的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发达;○4在延边贸易上有较大优势;问题○1能源、原材料不足;○2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3在人口、城镇密集地区出现环境污染问题○4大江大河下游涝年汛期的防洪问题较严重;○1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基础设施较落后;○3运输能力适应不了发展的需要;○4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发展方向○1充分发挥沿海的地理优势,进一步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金融和海洋开发基地,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3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大力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技术密集的先进制造业(汽车、通信设备、生物制药、计算机等),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1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等优势产业,使其进一步成为中国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2保护天然林资源,实施退耕还草,推进防沙治沙和草原保护;○3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沿边优势,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4巩固和发展农林基础,促进中部地带粮食、经济作物、林业和淡水鱼业的稳定增长;在西北发展绿洲农业,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通常可用国内生产总(GDP)值来代表;经济发展速度比经济发展水平更重要,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3—1992年,我国才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4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烟台、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西部大开发划定区域:西部地带+东部地带的广西和中部地带的内蒙古(共12个省、市、自治区)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可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大运输量的企业由东部转到中西部,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适宜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业;西部开发的根本任务: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发展方向生态问题: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森林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1巩固和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2加大对荒漠化、风沙源和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治理力度;○3促进江河源头自然生态恢复;○4加强重点城市、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未来要以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交通运输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落后;依托交通、能源、技术等综合条件好的重点地带和重点城市,发展有资源优势和特色工业的产业(优势矿产开采及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农牧产品加工业、特色旅游业,等等)—4—第二单元中国的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国土整治(目的: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难度大○1我国国土辽阔,地域差异显著;○2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科技发展水平还比较低;○4历史上盲目开发资源,环境问题严峻;原则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与○1区域差异大有关;○2国家财力有限;○3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变化有关;)整治项目大江大河的治理;(上游兴修水库、下游整治河道、加固堤防等诸多防洪体系)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地区水资源严重不平衡的重要途径];(南水北调、北水南调(东北地区引嫩江、松花江水到辽宁等)、引黄工程等)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设[覆盖了我国的主要水土流失区、风沙危害区、盐碱区和台风区];(“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等)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国土整治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区域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东部沿海地区实行对外开放战略;90年代,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实行开发开放战略;现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现代化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应用技术定义特点遥感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在航空器(飞机、气球)或航天器(卫星、火箭、宇宙飞船、航天飞机)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关键装置是传感器)[遥感技术最终服务于资源勘探、动态监测和有关部门的规划决策;]○1形式多,适应性强(可以选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2探测范围大;○3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少;地理信息技术(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可用于凡是用到地图或者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三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部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分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由21颗工作卫星和三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24颗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平面内;一轨道4颗卫星,相隔90°,两轨道间为60°)(地面上任何一点,在任何一时刻,地面上空至少有4颗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
本文标题:高三地理复习 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066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