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普罗科菲耶夫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创作技法分析
龙源期刊网普罗科菲耶夫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创作技法分析作者:郭晓晴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6期摘要:本文对普罗科菲耶夫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等创作技法进行研究分析,体现出作曲家在早期创作时期突破古典创作路线,逐渐形成个人创作风格特点的成功探索。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曲式结构;调性;和声[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6--02普罗科菲耶夫1918年之前在俄国的创作时期是作曲家从严格的承袭古典传统到逐步探索创新手法,初步形成个人创作特点的早期创作时期。这期间他创作了前四首钢琴奏鸣曲。c小调第四钢琴奏鸣曲(Op.29)1917年完成,是这一时期最后一部钢琴奏鸣曲,此曲的创作目的是为纪念作曲家和他的一位已故朋友之间的友情,因此整首奏鸣曲没有普罗科菲耶夫作品中常见的乐观自信幽默的情绪,更多的是表现对朋友的缅怀,在悲痛中内省,从迷茫怀疑到逐渐重新振奋的心理变化过程。全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采用典型的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采用边缘曲式,末乐章则是传统的七部回旋奏鸣曲式。本文仅对作品的中间第二乐章的曲式结构等创作技法进行简要分析。“第二乐章源于1908年的《e小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作曲家甚是喜欢第二乐章,并于1934年将它改编为乐队行板,编号Op.29bis。这个乐章也获得同僚的喜爱。”[1]第二乐章:适度的行板,是第四奏鸣曲三个乐章中速度最为缓慢的一个乐章,力度始终较弱,表现了作曲家极其悲痛的心情和对朋友的深刻悼念缅怀。曲式结构打破了传统规范化的曲式结构,而是采用了几种曲式结构原则结合的边缘曲式结构。曲式图示如下:1、曲式上的创新:此乐章曲式结构为典型的边缘曲式,贯穿了三种曲式结构原则:由再现原则形成的集中对称五部曲式;第一主题为变奏原形而体现出变奏的原则,形成变奏曲式;两个对比主题的调性对比与再现时的调附合所体现出的奏鸣原则。在这三种曲式原则中,奏鸣原则不是主导,再现龙源期刊网原则和变奏原则较为突出,起主导作用。但三种曲式原则都很清晰,且贯穿渗透于整个乐章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边缘曲式。如曲式图示所示,全曲在音乐材料的布局上构成了集中对称五部曲式,以第二主题材料(C材料)为中心,两端是第一主题材料(A材料)的几次变奏,由于变奏手法以及规模的不同,形成了整体曲式以C为中心向两端对称延伸的五个曲式部分。同时,在变奏原则下,由第一主题的变奏发展形成的变奏曲式结构也清晰明确。第一主题采用复调手法,几次变奏发展的主题旋律没有变化,主要是织体变奏,并且采用了各种复调变形手法。虽然不同于传统变奏曲式的连续变奏发展,在第二变奏之后,变奏原则被第二主题形成的插部暂时打断,但插部之后第一主题的变奏发展继续,并在最后一次变奏(A4)中用复调手法对这个插部材料进行了再现,因此贯穿全曲的变奏原则是不容否认的,对此乐章变奏曲式形成所起的决定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由于第二主题的出现,全曲出现了两个主要对比主题,在调性上体现了奏鸣原则的基本要求,即在第一次呈示时调性分别为a小调和C大调,是奏鸣曲式主副部典型的关系大小调对比,再现时最终调性统一。主题再现的手法很独特,不是先后再现,而是采用了对比复调手法综合再现两个主题,与第二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副部再现时的手法相似。2、主题材料的特点:第一主题(A材料)是此乐章最重要的主题,在奏鸣原则中,它是作为主部主题出现;在变奏原则下,它又是最初的变奏原形,因此具有体现乐曲内容的鲜明特点。4/4的节拍,采用低音区的浑厚音响,充满悲痛的悼念之情,具有缓慢的葬礼进行曲风格。低声部在极低的音区,用八分音符的三度和声音程作固定音型反复,并以小节为单位上行级进,构成这个主题的背景音响,烘托出忧伤阴郁的气氛。在低声部的背景音响之上,是第一主题构成的三声部模仿复调。主题的三次陈述相隔三小节,依次在a小调、d小调和g小调上进入,调性主音是上行四度的关系,最后一次主题陈述不完整,只出现了主题的开头,并通过的乐节的变化重复,最后结束于a小调的属和弦。这个主题旋律先是半音级进上行,然后接主和弦的上行分解琶音,到达旋律高点后又半音级进下行,节奏舒缓,形成一个悠长的大波浪线。在两个主题间的B材料,具有过渡连接的作用,低声部强力度的小三和弦重复及其半音下行,产生撞击心灵的悲痛感受,而在高低声部交替出现的三十二分音符的颤音仿佛是心灵的颤动。B材料的尾部为第二主题的出现做准备,和声上强调了C大调的属和弦,并且采用了分解三和弦上行级进并直接延伸到第二主题内部成为伴奏背景。B材料的变化再现(62——70小节),由原来的12/8节拍变为4/4节拍,低声部的小三和弦节奏由八分音符均分节奏变为包含连续切分的非均分节奏,高声部的小二度颤音变为起伏流动的琶音。第二主题(C材料)寂静、柔和、甜美,仿佛是作曲家对往事的美好回忆。作为第一主题的对比主题,采用关系大调C大调,节拍变为12/8。采用典型的复乐段结构,C段第二句结束于属和弦,C1段稍作织体变奏,尾部变化扩充,结束于主和弦。高声部的抒情性主题旋律具龙源期刊网有清新淡雅的气质,低声部是配合主题旋律的对位声部,上行级进的八分音符分解和弦伴奏音型是延续了B尾部的材料,这个伴奏声部由开始的中声部一直上行级进而成为高声部,主题的第二句则变为中声部。3、主题变奏发展的特点:第一主题的变奏发展主要采用了织体变奏的手法。变奏原形(A段)的伴奏音型主要是低声部八分音符的三度和声音程的反复和半音平移,节奏缓慢而均等;变奏一(A1段)音区扩大,伴奏织体变为两层,采用了不用节奏的曲折起伏的分解和弦,节奏逐渐加密,由十六分音符逐渐加快为三十二分音符三连音;变奏二(A2段)采用了倒影手法,低声部的主题旋律与高声部主题旋律的倒影变形,形成对比复调,并各自以起伏的三十二分音符的分解琶音作伴奏织体;变奏三(A3段)与变奏二相同,只是高声部移高八度,使得音域加宽;变奏四(A4段)之前的两小节引入,采用了混合节拍,高声部为12/8节拍,低声部为4/4节拍,分别为第一主题和插部主题的出现作伴奏音型的准备。接着变奏四的低声部再现了主题原形,第二句为主题旋律的倒影变形;高声部则是作为插部(C材料)的对比主题。因此变奏四有总结全曲的综合再现作用,不仅是对主题的综合再现,而且也是对变奏手法、伴奏织体甚至节拍、调性等多种音乐表现手法的综合再现。4、调性和声特点:两个主要主题再现时采用对比复调的形式同时再现,高声部的第二主题仍旧在其原调C大调上再现,而低声部的第一主题在其原调的同主音大调A大调上再现,形成暂时的双调性。在乐章的结尾运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交替因素,C音和#C音的交替,形成a小调和A大调的主和弦交替,但最终以主调a小调结束(第二乐章结尾四小节)。复合和弦的运用。36——37小节第二主题出现之前的属准备,分为两层,分别由两手在高低声部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和弦分层鲜明:低声部强调了第二主题C大调的属和弦,是持续的G——B——D三和弦的柱式和弦;与每个柱式和弦相对应的高声部是D——F——A的单音分解和弦。38——39小节,高声部的三和弦上行级进,与低声部的八度音程下行级进形成渐强型的旋律线,直接引出第二主题(见第二乐章副部之前36——39小节)。而这个分层鲜明的复合和弦的结合也是体现了第二主题的属准备,因为两组和弦纵向上构成了C大调的属九和弦。普罗科菲耶夫常用的半音进行在此乐章随处可见,并且这种削弱传统调性和声的半音化手法,以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出现。如第一主题本身就采用了半音级进为主的旋律线,其伴奏音型也是三度音程的半音级进;连接B材料含有各种半音化进行的因素(见33—35小节):开始的低声部为严格的小三和弦半音级进,而高声部间隔出现的隐伏的旋律声部是八度音程半音下行,还有在低音区和高音区龙源期刊网交替出现的小二度的颤音音型。38—39小节虽然不是半音进行,但这种级进关系同样是起到了打破传统和声进行的效果,高声部是分解三和弦的连续级进上行,低声部是反向级进下行的八度音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普罗科菲耶夫在其早期创作中不断地探索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创新手法,无论是在曲式结构上突破传统,形成多种曲式原则结合的边缘曲式,在再现手法上进一步创新,形成作曲家早就喜爱的更为灵活多变的“简要”再现方式;还是继续在和声的加强半音化倾向,运用复合和弦手法等等。这些创新手法的运用为其中、后期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注释:[1]《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蒋兴忠中央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11年参考文献:[1]《普罗科菲耶夫》文选·回忆录·评传徐月初、孙幼兰辑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2]《对浪漫派钢琴音乐的反叛与变异——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的研究》但功浦《音乐探索》1998年第4期[3]《普罗科菲耶夫音乐语言的继承、革新及他的创作风格》俞海南《音乐研究》1985年第2期[4]《普罗科菲耶夫早期创作中的兼容风格》彭志敏《音乐探索》1992年第1期[5]《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蒋兴忠中央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11年
本文标题:普罗科菲耶夫第四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的创作技法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133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