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现代物流配送管理第一章配送概述
1现代物流配送管理2课程要求理解配送与流通加工的基本术语了解国内外配送的现状掌握配送的基本模式和配送中心的基本流程熟悉配送的关键作业设备和技术理解配送合理化的意义理解流通加工和信息技术的相关概念掌握配送的定量决策方法具备用配送的理论和方法分析配送实际案例的能力3注意配送效率与成本的关系;配送成本与配送商品的关系;配送技术与成本的关系,高新技术一定是高成本;客户满意度与配送效率、配送成本的关系;讨论案例时需对一个企业的定位,任何一个企业不是万能的;规模经济4第一章配送概述§1.1配送的基本概念与发展§1.2配送的特点及意义§1.3配送的类型§1.4配送与电子商务§1.5配送模式2019/9/6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5§1.1配送的基本概念与发展配送属于物流的范畴,是物流的三大主体功能之一。物流的一个缩影。对配送的概念,各不相同:日本定义:把货物从物流据点送交收货人的交货行为。面向城市和区域范围内,对需要者进行的运输。最终将物品按指定时间安全准确交货的输送活动。从中央仓库或小型供货点到顾客处的发送货物活动。短距离、小批量的运输。美国认为:实物配送这一领域涉及将制成品交给顾客的运输,其过程可以使顾客服务的时间和空间需求成为营销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我国的认识:一、配送的概念2019/9/6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6GB在《物流术语》的定义: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的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Distribution——Delivery)从经济学资源配置的角度:1.配送是资源配置的一部分。2.配送的资源配置作用,是“最终配置”,因而是接近顾客的配置。3.配送的主要经济活动是送货,这里面强调现代送货。4.配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位置,是处于接近用户的那一段流通领域从配送的实施形态角度:1.整个概念描述了接近用户资源配置的全过程。2.配送实质是送货。配送是一种送货,但和一般送货有区别。3.配送是一种“中转”形式。4.配送是“配”和“送”有机结合的形式。5.配送以用户要求为出发点。配送制形成的必然性1、配送的历史渊源及其近代发展配送制形成的必然性日本在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但随之也出现了流通落后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生产进一步发展。分散的物流使流通机构庞杂。当时,日本曾做过的一项调查表明,由于社会上自备车辆多、道路拥挤及停车时间长,使企业收集和发送货物的效率明显下降。但是如果减少企业自备车辆就意味着企业运输能力的减少。为了保证企业生产和销售的顺利开展,需要依赖社会的运输力和仓储力。但这不是单个企业单独能够解决的。因此,日本政府在筹划建立物流中心和'物流团地'(节点)的同时,还积极推行了'共同配送制度'。经过不断变革,一种被日本实业界称之为'配送'的物流体制便应运而生了。另外,美国'二十世纪财团'也曾组织了一次调查,表明'以商品零售价格为基数进行计算,流通费用所占的比例达59%,其中大部分为物流费'。流通结构分散和物流费用不断上升,严重阻碍了生产发展和企业利润率的提高。配送制形成的必然性因此,美国企业界把二战期间'军事后勤'的概念引用到企业管理中,许多公司减少了老式仓库,成立配送中心,统一了装卸、搬运等物流作业标准。不少公司设立了新的流通机构,将独立、分散的物流运动也统一、集中,推出了新型的送货方式。不仅降低了流通费用,而且节约了劳动消耗。美国有30%以上的生产资料是通过流通企业配送中心销售的。配送制形成的必然性配送的雏形最早曾展现于60年代初期在这个时期,物流运动中的一般性送货开始向备货、送货一体化方向转化。从形态上看,初期的配送只是一种粗放型、单一性的活动。这时的配送活动范围很小,规模也不大。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展配送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产品销售和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因此,配送主要是以促销手段的职能来发挥其作用的。配送的近代发展60年代中期,在一些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以及由此带来的货物运输量的急剧增加和商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配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时期,欧美一些国家的实业界相继调整了仓库结构,组建或设立了配送组织,或配送中心,普遍开展了货物配装、配载及送货上门服务。不但配送的货物种类日渐增多,除了种类繁多的服装、食品、药品、旅游用品等日用工业品外,还包括不少生产资料产品。而且配送服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例如,在美国,已经开展了洲际间的配送。在日本,配送的范围则由城市扩大到了区域。从配送的形式和配送组织上看,这个时期,曾试行了'共同配送',并且建立起了配送体系。配送的近代发展80年代后配送被广泛采用成为多功能的供货活动。80年代以后,受诸多因素影响,配送有了长足发展,而且以高技术为支撑手段,并形成系列化、多功能的供货活动。具体表现在:第一,配送区域进一步扩大。近几年,实施配送的国家已不限于发达国家,许多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按照流通社会化的要求实行了配送制,并且积极开展了配送。就发达国家而言,80年代以后,配送的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了省际和洲际。例如,以商贸业立国的荷兰,配送的范围已扩大到了欧盟诸国。配送的近代发展第二,配送的发展极为迅速。无论是配送的规模和数量,还是配送的方式方法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首先是,配送中心数量和规模增加。在日本,全国各大城市建立了多个流通中心,仅日本最大城市东京就建立了5个流通中心。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货物急剧增加;消费向小批量、多品种转化;销售行业竞争激烈,传统的做法被淘汰,销售企业向大型化、综合化发展,使得配送的数量增加也非常迅速。而且,配送的品种也是全方位面向社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货物种类。其次,随着配送货物数量增加,配送中心除了自己直接配送外,还采取转承包的配送策略。而且,在配送实践中,除了存在独立配送/直达配送等一般性的配送形式外,又出现了‘共同配送’.‘即时配送’等配送方式.这样,配送方式就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配送的近代发展第三,配送的技术水平提高,手段日益先进。技术不断更新,劳动手段日益先进,是成熟阶段配送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进入80年代以后,各种先进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使物资配送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了诸如自动分拣、光电识别、条形码等先进技术,并建立了配套的体系和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如无人搬运车、分拣机等,使配送的准确性和效率大大提高。。有的工序因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工作效率提高了5-10倍。配送的近代发展第四,配送的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及企业兼并速度明显加快,配送企业的数量在逐步减少。但是,总体的实力和经营规模却在增长,配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据有关资料介绍,1986年,美国GPR公司共有送货点3.5万个。到了1988年,经过合并之后,送货点减少到0.18万个,减少幅度为94.85%。此间,美国通用食品公司用新建的20个配送中心取代了以前建立的200个仓库,以此形成了规模经营优势.由于配送企业相对集中,故配送系统处理货物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日本,有的配送中心人均搬运作业率每小时可达500个托盘,分拣能力已达1.45万件.日本资生堂配送系统每天可完成管区内4200个商店的配送任务,配送能力已达到了很高水平.配送的近代发展第五,配送服务质量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配送企业必须保持高质量的服务,否则就可能倒闭.配送服务质量可以归纳为准确和快速,即不出差错和供货周期短.配送的近代发展一、发达国家对配送的认识国外(日本)对配送的表述日本工业标准JIS物流用语定义:将货物从物流据点送交给收货人。西泽修在《物流ABC指南》中将配送详细描述为从发货地到消费地之间,所有进货品、发货品及库存品都是有计划地、统一地进行管理和实施。配送是费用最低、服务最好的送货方式,为了最有效地将原材料、产品送达,把采购、运输、仓储的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达国家的配送二、发达国家的配送现状1.配送规模日趋扩大,配送中心数量明显增加;2.配送技术和设备更加先进;3.配送方式多样化;4.配送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发达国家的配送美国配送的发展1.将老式仓库改为配送中心;2.引进电脑管理网络,对装卸、搬运、保管实行标准化操作,提高作业质量;3.由连锁店共同组建配送中心,促进连锁店效益的增长。发达国家的配送70年代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提高木材流通效率,杭州的木材流通按需供应的供应方式以及为了解决平板利用率低,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物资部门采取在一个城市设置一个或几个集中套裁点,并按其货单配货、送货,实现集中库存,提高效率的物资流通方式,可以说是我国配送的雏形。我国配送服务的发展及现状80年代随着生产资料市场的开放搞活,物资流通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物资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广泛开展物资配送业务。80年代,随着生产资料市场的开放搞活,物资流通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物资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广泛开展物资配送业务。从总体分析,80年代是我国从自发运用配送阶段向自觉运用配送阶段的过渡时期。我国配送服务的发展及现状90年代以来的实践证明,配送是一种非常好的物流方式。我国很多城市的物资部门建立配送中心,配送得到了很大发展。这样,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流通模式和方式。而且,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逐步实现了配送中的流通现代化管理。同时,先进设施的使用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提高了流通企业的效率。1992年沈阳市机电设备总公司第二公司建立沈阳机电产品配送中心。我国配送服务的发展及现状配送在我国的发展也是近十几年的事,进展缓慢、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低是目前的一个基本状况。具体表现在:配送规模小,物流网点没有统一布局;配送中心现代化程度低,机械化水平程度低,整体物流技术水平比较落后;配送中心功能不健全,其中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加工和利用,离信息化还有很大差距;等等。我国配送服务的发展及现状技术是我国配送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内的配送中心的计算机应用程度仍比较低,大多情况下,仍只限于日常事务管理,对于物流中的许多重要决策问题,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配送体系,使物资配送向正规化、规模化发展。我国配送服务的发展及现状2019/9/6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5§1.2配送的特点和意义配送属于物流的范畴,是物流的三大主体功能之一。物流的一个缩影。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流活动形式,几乎涵盖了物流中所有的要素和功能。从物流角度看,配送是最终消费者的物流;从商流角度看,物流是商物分离的产物,而配送是商物合一的产物。从区域上看,物流的范围更广,配送的范围相对较窄;从商品品种上看,物流的品种较少,配送的品种较多;从客户量上来看,物流的客户量少,需求量大,配送的客户量多,需求量较少。一、配送与物流的关系2019/9/6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6运输和配送都是线路活动,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运输通常在供应链的上游,配送在下游作业。从线路上看:运输通常为干线运输,运输距离长,配送通常为支线运输(末端运输),运输距离较短,导致配送运输难度更大;从商品品种上看:运输通常是少品种,大批量运输,配送通常是多品种,少批量运输。从运输工具上看:运输五种运输工具均常见,以大型货车或铁路,水路运输居多,配送以小型货车最为常见。从管理目的来看:运输以效率优先,配送以服务优先;从附属功能来看:运输通常有装卸,捆包作业,配送通常有装卸,保管,包装,分拣,流通加工等作业。二、配送与运输的关系2019/9/6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7物流其他环节是配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化是提高配送效率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储存环节能够使配送形成规模,达到规模经济,提高供应保证程度;合理包装能够提高配送效率,提高配送的装载率,更好保护商品,提高服务水平;合理流通加工能够提高配送的附加价值,提高配送的物流效率,提高配送的装载率,降低配送成本;装卸搬运是配送得以完成的一个必要的衔接环节,是衔接据点和线路的一个环节;三、配送与
本文标题:现代物流配送管理第一章配送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20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