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美术欣赏(中专职高)ppt课件
-绪论一、什么是美术欣赏-•美术:从词源上讲就是指“美的艺术”“美术”一词,我国古代从未出现。20世纪初,受西方文化影响开始使用“美术”一词。1.美术的含义广义:泛指一切艺术。狭义:指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与工艺美术。(近年来影视艺术已成为主要艺术门类,因而也罢摄影艺术归入造型艺术范畴)-•绘画•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建筑--•艺术院校招考科目:•素描•色彩----2.什么叫美术欣赏?•人们的感官接触美术作品并引起审美愉悦。•人们看到美术作品后产生的愉悦情感,往往并不是由美术作品所引起的,而是由客观事物所引起的。•例:拉斐尔的《圣母》--•可以引起愉悦•的情感-•丢勒《画家之母》•不能引起愉悦•的情感•由此可见,人们的•感官接触艺术作品•并引起审美愉悦并•没有揭示美术欣赏•的本质。-3.什么是美术欣赏的本质?•接受主义美学思想•1962年,德国康士坦茨大学,尧斯教授发表了•《走向接受美学》一书。•接受美学风靡世界,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欣赏”一词渐消失,代之“接受”。•重要思想:任何艺术品中都存在着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等待着接受者去加以填补。-•艺术欣赏的本质:就是对艺术作品的虚空、空白与不确定性的填补。•图例:-二、美术欣赏的性质•1.美术欣赏具有不可穷尽性••美术作品具有无限丰富的内涵,而人们对它的欣赏具有不充分性。•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谁能充分的感悟呢?不论任何时代的人去体味它,都会有新的感受。--•2.美术欣赏具有不可言传性。••美术作品之所以具有不可言传性,根本原因是美•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具有不可言传性。因为语言•与情感的不对称性:情感是细腻的、丰富的、复•杂的,而语言是粗燥的、简单的、贫乏的,谁能•用语言把人们的情感说清楚呢?-•米勒《牧羊女》:那个面对贫困生活的牧羊女是心静如水呢,还是忧心如焚呢?是心灰意冷呢,还是满怀希望呢?是忧患他人呢,还是自我哀叹呢?没人能说清楚,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3.美术欣赏具有主观差异。•艺术接受的本质是对艺术作品的虚空与不确定性的填补。•基于接受者的情况,对艺术作品的虚空与不确定性的填补具有多样性,这就形成了艺术欣赏的主观差异。•主观差异:1000个人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1000个人就有1000个林黛玉和贾宝玉。•美术作品也是这样,每个欣赏的人都有主观差异-拉斐尔《西斯廷圣母》中的教皇,有人看到了忠厚善良的老者,有人看到了奸诈伪善的嘴脸。-•凡·高的《夜间室内咖啡座》:有人感到的是温馨,室内黄色的灯光像太阳一样明亮,就像艺术家内心燃烧着的激情;也有人感到的是阴暗与冷酷,那是让人沉沦、发狂的犯罪的场所。-三、美术欣赏的过程•1.审美经验期待视界•审美经验期待视界是人们在接受艺术作品之前所具有的确定的视觉范围。•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之前的审美期待表现为相互矛盾的两种倾向,即: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A.所谓定向期待:即接受者的审美经验与艺术作品的同化趋势。•例如:-•假如我有传统艺术的审美经验,我就希望去欣赏传统的艺术作品;•假如我有音乐作品的审美经验,我就希望去欣赏音乐作品;•反之,假如我不具有某种艺术作品的审美经验,我就不会去欣赏那个艺术作品;•B.所谓创新期待:即接受者的审美经验与艺术作品的异化趋势。•艺术欣赏过程中,定向期待与创新期待同时起作用,达到二者的基本平衡,才是人们所期待的艺术作品。•既能满足人们的定向期待又能满足人们的创新期待。-•罗中立作品《父亲》•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首先他满足了人们的创新•期待。过去艺术作品中的•农民都是富裕的、文明的•但是,罗中立作品中所描•绘的农民却是贫困的、•愚昧的。•其次他满足了人们的定向•期待。《父亲》和其他•表现农民的作品一样,是•善良的、辛劳的、道德•清白的。-•2.美术欣赏的环节•A.对美术作品内容的正确理解,是欣赏美术作品的第一步。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一个圣经故事。-•B.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欣赏,形式是表达内容的。•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第一,对称。耶稣在核心位置,两边对称•第二,耶稣和四组门徒都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稳定结构。-•C.艺术欣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艺术作品的意蕴与气韵的欣赏。•意蕴与气韵是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他是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所蕴含的无限的精神内涵。•四.美术欣赏的目的•认识目的、教育目的、审美目的、交往目的、•娱乐目的。-•美术欣赏的终极目的
本文标题:美术欣赏(中专职高)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437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