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三物理第三次月考试题
高三物理第三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一、选择题(共10道小题,每题满分4分)1.为了航天员的生存,环绕地球飞行的航天飞机内密封着地球表面大气成分的混合气体,针对舱内的封闭气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气体不受重力B.气体受重力C.气体对舱壁无压力D.气体对舱壁有压力2.热现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能量耗散的现象.所谓能量耗散是指在能量转化的过程中无法把流散的能量重新收集、利用.下列关于能量耗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能量耗散说明能量不守恒B.能量耗散不符合热力学第二定律C.能量耗散过程中能量仍守恒D.能量耗散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宏观过程具有的方向性3.已知铜的摩尔质量为M(kg/mol),铜的密度为(kg/m3),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mol-1).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1kg铜所含的原子数为N/MB.1m3铜所含的原子数为MN/C.1个铜原子的质量为M/N(kg)D.1个铜原子的体积为M/N(m3)4.如图所示,一轻质弹簧与质量为m的物体组成弹簧振子,物体在同一条竖直直线上的A、B间做简谐振动,O为平衡位置,C为AO的中点,已知OC=h,振子的周期为T,某时刻物体恰经过C点并向上运动,则从此时刻开始的半个周期时间内下列不可能的是A.重力做功2mghB.重力的冲量大小为mgT/2C.回复力做功为零D.回复力的冲量为零5、一位于坐标原点的波源(可视为质点)在介质中振动1.5个周期形成的简谐横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波源开始振动时是由平衡位置向上运动的B.波源开始振动时是由平衡位置向下运动的C.图中质点B与质点E此刻的运动方向相反CBOAmAyBCDEFx/mOD.图中质点A与质点B某一时刻运动方向可能相同6.在某一点电荷Q产生的电场中有a、b两点,相距为d,a点的场强大小为Ea,方向与ab连线成120°角,b点的场强大小为Eb,方向与ab连线成150°角,如图所示,关于a、b两点场强大小及电势高低的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Ea=Eb/3,,φaφbB.Ea=Eb/3,,φaφbC.Ea=3Eb,,φaφbD.Ea=3Eb,,φaφb7、如图,光滑的水平和竖直绝缘面上有两带同种电荷的小球A和B,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两球处于静止状态。若把小球B推到C点,并仍维持两球静止,则小球B所受的推力和水平面支持力如何变化()A、推力变小,支持力变大B、推力变小,支持力不变C、推力变大,支持力变大D、以上说法都不对8.一列沿x轴正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其振幅为2cm,波速为30cm/s,在传播过程中,介质中相距30cm的两质点a、b,某时刻均在x轴上方距离x轴1cm的位置,此时两质点运动方向相反,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此时刻起,经过1秒钟a质点运动到b位置处B.此时a、b两质点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C.b质点可能比a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D.a质点速度最大时,b质点速度为09.2007年10月24日,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简化后的路线示意图如图所示,卫星由地面发射后经过发射轨道进入停泊轨道,然后在停泊轨道经过调速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再次调速后进入工作轨道,卫星开始对月球进行探测。已知地球与月球的质量之比为a,卫星的停泊轨道与工作轨道的半径之比为b,卫星在停泊轨道和工作轨道上均可视为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卫星A.在停泊轨道和工作轨道运行的速度之比为baB.在停泊轨道和工作轨道运行的周期之比为abC.在停泊轨道运行的速度大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FABCEaEbab120°150°停泊轨道工作轨道地月转移轨道地面发射轨道ay/cmb-121x/cmO-2D.从停泊轨道进入到地月转移轨道,卫星必须加速10.长木板A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2kg的另一物体B以水平速度v0=2m/s滑上原来静止的长木板A的表面,由于A、B间存在摩擦,之后A、B速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木板获得的动能为1JB.系统损失的机械能为2JC.木板A的最小长度为1mD.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第Ⅱ卷二、填空和实验题11.(4分)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传播,图甲是t=3s时的波形图,图乙是波上x=2m处质点的振动图线.则该横波的速度为m/s,传播方向为.12.(10分)用如图所示装置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质量为Bm的钢球B放在小支柱N上,球心离地面高度为H;质量为Am的钢球A用细线拴好悬挂于O点,当细线被拉直时O点到球心的距离为L,且细线与竖直线之间夹角α;球A由静止释放,摆到最低点时恰与球B发生正碰,碰撞后,A球把轻质指示针C推移到与竖直夹角为β处,B球落到地面上,地面上铺有一张盖有复写纸的白纸D,用来记录球B的落点。(1)为了保证球A把球B弹出后能继续向前摆动,应该满足的关系是AmBm(2)用图中所示各个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碰撞前后两球A、B的动量(设两球A、B碰前的动量分别为AP、BP;碰后动量分别为'AP、'BP),则AP=;'AP=;BP=;'BP=三、计算题13.(12分)如图所示,球A无初速地沿光滑圆弧滑下至最低点C后,又沿水平轨道前进至D与质量、大小完全相同的球B发生动能没v0ABBA0t/sv/ms-11212HSABCNLαDβABCDLOh有损失的碰撞,碰撞后两球交换速度.B球用长L的细线悬于O点,恰与水平地面切于D点.A球与水平地面间摩擦系数=0.1,已知球A初始高度h=2m,CD=1m,g取10m/s2.问:⑴若悬线L=2m,A与B能碰几次?最后A球停在何处?⑵若球B能绕悬点O在竖直平面内旋转,L满足什么条件时,A、B将只能碰两次?A球最终停于何处?14.(16分)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辆质量为M=1kg的小车,小车的上表面有一个质量为m=0.9kg的滑块,在滑块与小车的挡板间用轻弹簧相连接,滑块与小车上表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整个系统一起以1v=10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长度恰好为原长.现在用一质量为0m=0.1kg的子弹,以0v=50m./s的速度向左射入滑块且不穿出,所用时间极短,当弹簧压缩到最短时,弹簧被锁定,测得此时弹簧的压缩量为d=0.50m,g=10m/s2.求:⑴子弹射入滑块后的瞬间,子弹与滑块共同速度的大小和方向;⑵弹簧压缩到最短时,小车的速度和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大小.15.(18分)如图所示为车站使用的水平传送带的模型,它的水平传送带的长度为L=8m,传送带的皮带轮的半径均为R=0.2m,传送带的上部距地面的高度为h=0.45m,现有一个旅行包(视为质点)以速度0v=10m/s的初速度水平地滑上水平传送带.已知旅行包与皮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6.皮带轮与皮带之间始终不打滑.g取10m/s2.讨论下列问题:(1)若传送带静止,旅行包滑到B点时,人若没有及时取下,旅行包将从B端滑落.则包的落地点距B端的水平距离为多少?(2)设皮带轮顺时针匀速转动,若皮带轮的角速度ω1=40rad/s,旅行包落地点距B端的水平距离又为多少?(3)设皮带轮以不同的角速度顺时针匀速转动,画出旅行包落地点距B端的水平距离s随皮带轮的角速度ω变化的图象.(要求写出分析过程)ABhLs/mO答题卡一、选择题(共10道小题,每题满分4分)题号12345678910选项二、填空和实验题(第11题4分、第12题10分)11.、12.(1)(2)、、、三、计算题13、14、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BDCDBDACDCBCADABCD11.1m/s,x轴负方向12.(1)大于(2))cos1(2glmA,)cos1(2glmA,0HgSmB213.(1)由功能关系,mgsmgh①(2分)hs=20m②(1分)CDsn=20碰撞次数为20次(1分)最后球停在C点(1分)(2)设刚好球B能做完整的圆周运动,并设其在最高点的速度为v1,在最低点的速度为v2Lvmmg21③(2分)212221221mvLmgmv④(1分)mgCDmghmv2221⑤(2分)联立③④⑤并代入数据,得L≤0.76m(1分)再由②式得最后停在C点右侧20m的地方。(1分)14.⑴子弹射入滑块后的共同速度大为v2,设向右为正方向,对子弹与滑块组成的系统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得mv1—mv0=(m+m0)v2(4分)v2=4m/s,方向水平向右;(2分)⑵子弹,滑块与小车,三者的共同速度为v3,当三者达到共同速度时弹簧压缩量s/mOω/rad•s-1最大,弹性势能最大.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1+(m+m0)v2=(M+m+m0)v3(3分)v3=7m/s,方向水平向右.(2分)设最大弹性势能为防Epmax对三个物体组成的系统应用能量守恒定律2121Mv+21(m+m0)v22=EPmax+21(M+m+m0)v32+μ(m+m0)gd(3分)EPmax=8J(2分)15.⑴减速运动,到右端时速度:96100222020gLvaLvvm/s=2m/s(2分)包的落地点距B端的水平距离为s=vt=vgh2=2×1045.02m=0.6m(4分)⑵由题意,当ω1=40rad/s时,smR/81>v(2分)包的落地点距B端的水平距离为s1==Rωt=Rgh2=2.4m(4分)⑶当vR时即ω值的范围是ω≤10rad/s时,物体始终相对传送带滑动,结果同(1)。mS2如果物体始终被加速,则末速度满足:gLvvt2202,解得:smvt/14,只要vR即ω值的范围是70rad/s.水平位移始终为:mghvSt2.42如果在以上二者之间,则ghRS2(S和是正比关系)综上,结果见图(分析过程适当给分)
本文标题:高三物理第三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513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