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末考试1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政治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关于世界观、方法论、哲学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①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②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是统一的③不同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不同④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必须学习哲学A.①③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森林是我们的头发,河流是我们的血液,高山是我们的头颅,大地是我们的胸膛……。自然万物都因有灵性而受到尊重,当我们走向大自然时,我们应心存感激,是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命和福祉。我们应师法自然。据此回答2—3题:2.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A.我们应做大自然的奴隶B.我们应无休止地利用自然C.我们应敬胃崇拜大自然D.我们应和大自然和谐共处3.这段话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有①意识是人和自然共有的②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③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④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4.“神舟”飞天,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从流传千古的神话“嫦娥奔月”到近代探索遨游太空的卫星,再到“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机圆满成功,终于圆了这千年之梦。这表明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神舟”飞船成功升空的关键C.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D.自然界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5.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中蕴涵的哲理是A.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B.心理情绪状态对人的活动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C.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D.唯心主义世界观会把人的活动引入歧途6.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主观因素来讲,关键就在于能否A.坚持联系的观点B.坚持从实行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C.坚持发展的观点D.坚持矛盾的观点7.我国古代禅宗六祖慧能曾有一偈广为流传,其偈是针对身神秀偈“身为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而作。其内容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表明慧能是一个典型的A.唯心主义者B.唯物主义者C.机械唯物主义者D.彻底唯物主义者8.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这主要是因为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意识依赖于物质C.认识要靠实践来推动D.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9.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观点的分歧,是围绕__________问题而形成的。A.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C.意识的能动作用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0.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于2002年12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江苏省、山东省施工现场同时举行。这一宏伟工程正式同规划阶段转入实施阶段。从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可以看到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可以创造的B.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C.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发菜是长在草原上的一种野生植物,因为“发菜”与“发财”谐音,于是在一些地方备受青睐,价格随之猛涨。搂发菜的农牧民潮水般地涌向草地,使内蒙古约2亿亩草地遭到破坏,约6000万亩的土地沙化严重。据此回答11-12题11.把“发菜”当“发财”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下列观点A.联系的客观性B.联系的条件性C.事物发展的规律性D.内外因的辨证关系12.农牧民的行为对草地造成了破坏,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搂发菜能不能发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B.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C.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要坚持认识对实践的指导的作用13.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分别取自《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激励着一代代清华学子崇德上进,永不停息。“自强不息”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人应生命不息,奋斗不止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要有创新精神D.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4.《孙子·说符》中说:“理无常是,事无常非。”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B.矛盾即对立统一的关系B.规律是客观存在的D.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事物不断涌现。因此,我们必须善于紧跟形势的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我们的认识跟上时代的步伐。据此回答15-16题:15.发展的实质是A.由事物的普遍联系所引起的变化和发展B.后来出现的事物代替原有的事物B.新事物的发展和旧事物的灭亡D.同一事物的循环往复16.上述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①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②办事情必须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③必须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④主观与客观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④某农民为了求得小麦高产,播下了大量的种子,撒入了过多的化肥,但结果却事与愿违,颗粒无收。据此回答17-18:17.该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唯物论道理A.物质和意识不可分B.意识的反作用是巨大的C.规律是客观的,是不能违抗的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18.从辩证法角度看,该农民的做法A.没有重视外部条件的作用B.违背了适度原则C.错过了质变的有利时机D.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19.“月有阴晴圆缺,人又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A.①B.①②C.①③D.①④2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的这段话说明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中存在B.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C.一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条件21.晋诗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从哲学角度来看,王安石的观点是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D.只见相互转化,而不见相互依存22.列宁:“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这句话的正确含义是A.特殊性就是普遍性B.普遍性就是特殊性的总和C.特殊性包含普遍性D.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23.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的是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③木棒属绝缘体,如果把木棒弄湿,绝缘体就转变为导体④帮助别人是优秀的品德,但如果给违法犯罪活动者提供帮助,其行为也会构成犯罪A.①②③B.②③C.③D.③④24.椐报道,浙江省二十多年来,在高速发展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包围下,国有经济以年均增长18%的高速度发展。浙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又进一步巩固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从哲学角度说A.抓住了主要矛盾B.实现了矛盾双方的正确转化C.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D.坚持了适度原则25.“物必先腐之,而后生虫之;人必先疑之,而后谗人之。”这句话的哲学含义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C.D.25.“物必先腐之,而后生虫之;人必先疑之,而后逸人之。”这句话的哲学含义是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C.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D.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6.“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说明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④要保持事物的性质不变,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7.“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之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幅对联告诫人们A.要充分重视内因的作用B.要重视量的积累C.要有创新精神D.要准备走曲折的路28.2003年2月1日,美国航局宣布“哥伦比亚”号是航天飞机失去联系后爆炸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哥伦比亚”号是美国最老的航天飞机,从1981年开始执行任务。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表明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从根本上认识事物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C.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国有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读诗回答29-30题。29.“原上草”的“枯宋”表明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C.生命运动是最高级的运动的形式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3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涵的哲理是:A.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B.物质是不灭的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D.规律是客观的二.简答题:3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请问两者的分歧在哪里?(8分)32.综合运用辩证法的有关哲学道理分析下述观点;“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命运在哪里?命运在自己手中。”(8分)三.论述题(每题12分,共24分)33.江泽民同志在参观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时指出,在80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探索和坚持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的前进道路。①请指出这一“根本原因”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②试用唯物辨证法的有关道理,对这一根本原因作简要分析。34.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中国人民终于摆脱了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困扰,圆了温饱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发展又面临着库存增加、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这一新问题与过去农产品短缺的问题有着本质区别。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请回答上述论断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B2.D3.B4.C5.B6.B7.A8.D9.B10.C11.A12.B13.C14.D15.C16.B17.C18.B19.A20.D21.A22.C23.D24.B25.D26.B27.B28.C29.B30.C二、简答题:31.(1)联系与孤立的对立(2)发展与静止的对立(3)全面与片面的对立(4)最根本的分政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32.(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要重视量的积累(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的统一联系材料分析三、论述:33.(1)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2)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②马克思主义提示了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本质特征,对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中国有中国的具体国性,革命和建设的途径和方式也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③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正是如此,才把中国革命与建设不断引向胜利。34.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我国农业和农村既取得了解决温饱这一了不起的成就,又面临库存增加,农民增收缓慢的新问题。短缺与过剩是一对矛盾。这些分析坚持了两点论两分法,是一分为二观点的运用。(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农业不同发展阶段和矛盾各有其特点,解决的方法也不同。解决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矛盾,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和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本文标题: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末考试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531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