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3
第八课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一)最佳选择题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青年学生应该树立科技意识。这是因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出来③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④实践的主体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④[破译思路]此题是一道组合式选择题,题干与题肢之间存在着很清晰的因果关系,题干内容是“果”,题肢是此“果”的多个原因,即青年学生树立科学意识的原因。“科教”为什么能够“兴国”?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直接的生产力,而必须通过人和物才能表现出来,而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就是智力和体力的统一体。所以选项①②④都是正确的,③项与题干讲的“科教兴国”树立科技意识的必要性意思不相符,不符合题干的规定性。因此该题的正确选项是B。[解题反思]该题是一道因果关系的组合式的选择题。当年抽样统计结果:难度为0.5。漏选②“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出来”或④“实验的主体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体”的考生分别占20.9%和18.4%。可见,理解②和④是正确选择此题的关键。题干设计的背景材料联系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的内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青年学生应树立科技意识,问题是要考生反过来理解“青年学生树立科技意识”究竟是因为什么。这就要求考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是通过实践的主体即智力和体力的统一体——人,才能发挥出来。它启示我们教学中必须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善于把知识扩展。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实践怎样决定认识?认识又通过什么,怎样对实践起反作用?所有这些都必须全面把握。如果只知表面,不深入扩展,就会造成知识的缺陷,难以适应当今高考的要求。⒉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两小儿辩论给了我们的启示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破译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有两点:第一准确理解题干所设计的情景。两小儿辩日都只是看到事物的现象,并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第二注意比较选项与题干是否一致。A项本身错误可以首先排除,因为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B项是正确选项,因为它强调了感性认识,并指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理性认识,符合题干要求。C项观点正确,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范围,而题干的设置的情景属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范围,不符合题意,故不选。D项中提到的“认识”应当既有感性认识还包括理性认识,所以与题干讲的感性认识不完全相符,故也不能选,该题正确的选项是B。[解题反思]该题抽样统计结果表明:有一定的难度,也有较高的区分度。难度为0.35。该题有两个特点,其一,题干没有严格的“限制”,“两小儿辩论给我们的启示”,这里的“启示”是指我们感到的。在题肢中的选择范围较大。其二,这是一道最佳选择题,所给的大多数选项观点本身都是正确的,又都与题干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关系。增加了题目的难度。该题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答题时必须经过反复思考认真审题,准确理解题干意思,千万不要草率了事。第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双基”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有了扎实的基本功,无论试题如何千变万化,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我们都能准确地把握它。关于认识的过程发展问题要注意。人类的每个认识,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首先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在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基础上,经过思考,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即理性认识。同时,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并不是认识的结束,应当在实践的过程中继续向深度,向广度扩展,不断向前推移。⒊近年来,看相算命、巫医、巫术等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对此,我们坚决反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封建迷信A.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片面的B.是主观的东西,主观与客观是对立的C.与科学的认识是对立的D.只反映事物的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破译思路]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科学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对实践起指导作用,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封建迷信思想是对事物歪曲的反映,是一种与科学认识对立的错误认识,它对实践以错导的作用,对社会具有危害性。所以我们必须反对,故应选C项。A、B、D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而且存在不合理的因素。所以本题的答案为C。[解题反思]根据试卷抽样统计结果表明:有四分之一的考生选择是错误的。反映出这部分考生在哲学的学习中存在着一是基础知识薄弱,二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准确全面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理解能力。在提高分析能力方面,注意加强训练。善于捕捉社会最新信息。把材料带进课堂,通过直观形象的形式去提高分析能力,切忌机械式的死记硬背。⒋“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破译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要懂得,我们学习的认识论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什么“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是因为真理也要发展,人的认识是受时间、地点、条件限制的,如果时间、地点、条件发生了变化,今天占有的真理将来也可能变成不是真理。因此,我们就要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因此,C项符合题干的要求。应入选,A、B、D项本身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干要求。[解题反思]高考政治试题重视学生能力的考查,并非意味着削弱了对基础知识考查的要求。恰恰相反,学生只有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另外,高考命题时,还特别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哲学常识包含唯物论、辨证法、认识论和人生观四大部分,这四部分并非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特别是前三部分联系更紧密。我们讲唯物是辨证的唯物,我们的辨证法是唯物的辨证法,我们讲认识论是辨证唯物的认识论。因此,我们在理解和分析问题时,必须从三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全盘考虑,学习时融会贯通。⒌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象春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讽刺。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道自己错了。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C.认识事物透过现象达到本质D.对同一对象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破译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题目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题目就苏东坡对“秋菊落英”的认识,要求学生指出他错在哪里。四个选项都对题干的意思有所体现,但要求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秋菊到底落英不落英,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也一样。所以B项是最佳选项。A项的干扰性很强,苏东坡下结论的事实不是全部事实的总和,只是局部的,自己看到的事实。C项没有反映题干要求,D项的说法是片面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解题反思]此题立意新颖,选项设计巧妙,难度较大。许多考生选了A项。究其原因是没有审清题意。把苏东坡的错误简单化。这道题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必须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认识论的各个知识点研究的对象,说明什么问题和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全面的把握。认识的来源,认识的过程。认识的发展和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等知识要通盘把握。切忌蜻蜓点水,只知其一。第二,这个知识点高考试题已经考过多次,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理应引起高度重视。(二)不定项选择题⒈某地苹果喜获丰收后,直到来年初仍然有一大半卖不出去。果农起初认为果树种植太多,超出了市场的需求,但后来发现其它地区的优质苹果却以高价畅销。这一事实使他们认识到:市场上不是不需要苹果,而是不需要品种和质量差的苹果。这一认识过程表明A直接经验是肤浅的,间接经验是深刻的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就把握了事物的本质C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点,是认识事物的基础D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破译思路]该题A项本身并没有错,但不符合题干要求,因为题干材料并没有关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比较内容,故不应选。B项本身错误。因为认识了事物的现象并不等于认识事物的本质,不选。D项要认真思考,“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认识”的说法就不正确。认识正确与否只有经过实践才能证明,而不是在实践之前。“成功的实践”还是“失败的实践”,一般取决于指导思想是否正确。C项反映了某地农民认识苹果市场需求上能具体的分析实际情况,所以,该题正确选项是C。A、B、D项都不该选。[解题反思]此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对待知识与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伪,要认真领会,不能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的观点就一定肯定他们是相同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唯一标准”与“成功的实践检验正确的认识,失败的实践检验错误的认识”,表看来相似或相同,但真正的含义是不同的。另外,此题十分巧妙第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突出考查考生的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把所学的知识联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实际的能力。⒉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D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破译思路]此题主要考查对钟山“钟声”产生的原因问题。苏轼认为大夫和水师渔工都没有正确认识。因为士大夫没有亲自实地考察,仅凭主观猜测,不可能产生正确认识,这里包含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道理。渔工水师虽然身临其境,有不少感性认识,但由于他们知识的肤浅。因此,B项和D项为正确选项。A项和C项与题目无关,不能入选。[解题反思]此题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据抽样统计有40%以上的考生选了A项,70%以上的考生选择了C项,究其原因,第一,没有看懂原文,影响正确选择;第二,对选项涉及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末能全面把握其内涵和外延,出现张冠李戴。由此可见,要适应当今高考的要求,必须要全面打好文字基础,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另外,对基础知识要过关。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实践对认识的作用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唯一标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人类对每一具体事物的认识,只有达到理性认识,才算完成。(三)简答题⒈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中共中央反复强调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结合上述文字,从哲学上说明以科学理论武装人的道理。[破译思路]解题正确思路应当是:第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过程;而实践是一个有目的、有意识物质活动,即是在一定认识的指导下的活动。而认识是有正误之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指导实践向前发展。第二,科学的理论是正确的认识,是人们实践的行动指南。第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所以,必须用这一理论来指导人民,武装人民的头脑,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由精神变物质这一更具重大意义的飞跃。该题回答的重点是:“说明以科学理论武装人的道理”。就是重点说明科学理论的作用。在表述上必须要层次分明,层层深入,逻辑鲜明。[答案要点]人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错误的认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正确的认识则能推
本文标题: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534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