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考政治应试技巧与策略
高考政治应试技巧与策略江苏省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问题1:在解答选择题时,遇到生疏的或未接触过的观点怎么办?解答:将正向选择和反向排除相结合,将学科知识和生活常识相结合,不难选出正确答案。示例:通过对若干国家经济史的统计分析发现,随着人均收水平的提高,收入分配呈现平均化的趋势。这说明:DA.经济增长会自动导致收入分配的改善B.经济增长会自发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结合C.市场经济使收入分配日益平均化D.经济发展是改善收入分配的基本途径本题A、B肢中的“自动”、“自发”提示我们这两题肢是错误的,可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可判断C肢不准确。问题2:最佳选择题中,感觉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题肢都可以选,怎么办?解答:首先,一定要领会题干的中心意思或总体的逻辑关系,然后比较各题肢,只有与题干的中心意思联系最直接、最贴近的才能选,不能作无限延伸。千万注意,这是最佳选择,不是所有符合题意的都可以选。如果仅仅与题干中的某一部分、某一层次的意思吻合,也不能选。示例:(2002—12)2001年8月31日,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在广西贵港市正式建立。它采取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两条工业生态链:甘蔗制糖—制糖废料制造酒精—酒精废液制造有机复合肥;甘蔗制糖—蔗渣造纸—黑液碱回收。从哲学上看,这表明:A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D.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本题题干的中心内容或第一层逻辑关系是两条工业生态链各自的内在联系,揭示的是生态链中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说明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题干没有说明作为整体的工业生态链与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不选C;利用制糖废料、酒精废液、蔗渣等生产出新产品不是题干突出强调的内容,故不选B、D。问题3:组合选择题的解题思路是什么?解答: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可以确定侯选项中有些应该选或应该不选。在四个题肢中,包含有不该选的选项的题肢可以排除,不包含有该选的选项的题肢也可以排除。示例:(2000—9)国有企业改革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这种政治核用作用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具体体现为:A①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在本企业的贯彻起保证监督作用②在企业干部管理上起把关作用③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领导作用④对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起指挥作用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本题中第四个选项很明显是错误的,据此可很快判断出应选题肢。问题4:在解答不定项选择题时,遇到把握不准的题肢怎么办?解答:在正向选择的情况下,该题肢错误的不选;观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的不选;与题意有关,但不符合题目设问具体要求的不选。(注意,在不定选中即使与题干中某层意思吻合,也可以入选。)特别要关注题干最后的设问性表述。通过上述思考仍不能排除的,应该选入。示例:(2001—26)“权利的真正源泉在于义务。”这句话意味着:A、BA.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B.履行义务是实现权利的前提C.只有先实现权利然后才履行义务D.履行义务必然要享受权利本题命题的意图,就是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题干突出强调履行义务对于行使权利的重要性。A、B两肢符合题目要求。C肢表述是欠妥的;D肢尽管也是反映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但它与题干的角度相反,强调的是权利对于义务的重要性,不选。问题5:在解答选择题时,哪些逻辑关系或表述可帮助我们进行判断?解答:这要视具体问题而论。一般地说,“只要……就……”、“……就是……”以及一些极端性的、绝对性的及排除条件性的表述大多是错误的,在正向选择时一般不选。示例:在5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中,一些西方国家试图把对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作为先例,宣扬“人权高于主权”,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外长们则在发言中明确表示反对上述观点。这是因为:A、B、DA。一国主权是该国人民享有人权的前提B.尊重国家主权是联合国的基本准则C.人权问题就是主权问题D.宣扬“人权高于主权”是强权政治的体现C肢将“人权问题”与“主权问题”完全等同,无疑是错误的。问题1示例中的A、B肢即为排除条件型,也是不正确的。问题6:选择题中说法错误的题肢一定不选吗?解答:题干材料为对客观现象的描述或领袖(不等同于名人)的语录,设问指向为“材料说明(表明)┄┄”,这类选择题中说法错误的题肢不选。但在下列情况下可以入选。(1)反向选择题中。题干指向为“下列理解错误的有”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等。(2)辨析型选择题中。详见下一题的分析。问题7:辨析型选择题的解题要领有哪些?解答:辨析型选择题一般以引文、漫画等作为材料。引文的内容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漫画往往带有讽刺性。该类题型注重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考生要能够理解引文或漫画中蕴涵着哪些观点,这些观点正确与否;引文的作者或漫画中的人物出现的错误是什么?原因又是什么?要特别注意:①.如果题目的“设问”考查对引文或漫画的理解,那么判断一个题肢选与不选并不是以这个题肢正确与否为依据,而是以该题肢的观点是否蕴涵在材料中为依据。即使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也可能选;②如果题目的“设问”考查分析引文的作者或漫画中的人物错误及其原因,请注意是站在“我们”的角度,还是站在材料作者或漫画中的人物的角度。这是有区别的。示例:题目略。这一组两题中,前一题是从寄希望于“大脑灵”的考生的角度,后一题是从漫画中人物的角度。两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题肢完全相同。其中,15题C肢是选的,在16题中作为D肢则是错误项,原因在于视角不同。问题8:解答“一材多用”式的选择题要注意些什么问题?解答:“一材多用”式的选择题是近年高考的保留节目,它主要考查我们对某种现象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的能力。这一组套题中的不同小题,或者是从经济、哲学、政治等不同的分册考查,或者是从材料内容的不同部分考查。解答此类题目关键要在理解整个材料的基础上,认真抓住各小题的设问,明确各小题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材料中与本小题相关的信息是哪些?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示例:题目略。本组套题的考查,既从材料的不同内容角度,又从哲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角度。2003年的第19—20题都是从哲学角度考查,但每小题的切口各不相同,值得注意。此外,同一小题的题肢也可能涉及到不同分册的内容。如2003年第30题。问题9:对试卷中的古语、古诗词、漫画或图画看不懂,怎么办?解答:高考试卷中引用古语、古诗词、漫画或图画,会考虑到考生的理解能力,不必紧张。如果万一遇到不能理解的,建议:①.结合试题材料中的其他内容或题肢猜测;②.抓住引言中的关键词,即使不能完全理解其意思,也能作答。示例:下列说法具有无神论意义的是:AA.子不语怪、力、乱、神B.天不变道亦不变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本题四个题肢选自《论语》、《韩非子》、《春秋繁露》等古文或成语。抓住A肢中的“不语……神”、B肢中的“不变”、C肢中的“有命”“在天”和D肢中的“异”“变”,结合题干中的“无神论”不难做出正确选择。要注意的是D肢,它虽隐含唯物论思想,但直接表述的是辩证法观点,与题干要求不直接相关。问题10:在解答辨析题时,如何做到答案既全面,又具条理性?解答:辨析题,顾名思义就是要求辨证地分析。辨析题的题目一般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的关系作出一种界定(大多是两个或三个事物)。这种界定可能有正确的或合理的成分,同时又是有缺陷的或错误的。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要求是:论证正确点,分析错误点,澄清模糊点,补充不全点。具体步骤是:①.认可、简析命题中的正确或合理成分。如该命题是不正确的,但其隐含的前提可能是正确的;该命题在现象上有合理性;该命题欠全面或走极端,但在某一方面还是有正确成分等。②.分析这一关系的不足并完善。如未揭示出本质的联系;关系表述不全面;极端性的危害;关系的成立缺少的必然性或条件性等;③.与关系主体中的结果性因素相关的应该是(或还有)哪些因素?④.对命题中的关系进行倒置思考。⑤.简要指出错误的性质。此外,高考试卷中较少出现完全正确或完全错误的命题。故笼统地下结论要慎之又慎,且不宜放在答案的开头;要树立多层辨析的意识,多个因素间关系的分析要力求全面。示例:国家间关系的变化是无规律可循的。答案:这一说法不正确。(1).国际关系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国家间关系既可能表现为共处与合作,也可能是竞争与冲突,但并非无规律可循。(2).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也是每一国家在处理与别国关系时的一个基本准则。国家间出现的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3).国家间关系往往因其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而变化。本题的立论从根本上讲是不正确的。但是,其立论的依据(国际关系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即“现象的多样性”)有其值得肯定之处。这是答案的第一点。接着,简要分析了支配国际关系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即“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及其变化决定了国际关系及其变化。”问题11:简答题、论述题的具体审题要求有哪些?解答:简答题、论述题的审题包括审材料(或图表,下问详析)、审设问、审背景。具体包括五个要素:问题——本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或哪些问题;角度——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分析,还是其中某一个或两个方面;知识范围——是运用哪个分册的知识,有没有再具体的限制;答题条件——设问中对于解答该问题有没有指向性或限制性条件,如“从┄┄角度”,“结合(联系)┄┄”等;时政背景——试题考查的是不是国家正在高度关注的问题,与什么重大时政有关,党和政府在这一方面有什么规定或政策(这些内容可能也是答案的组成部分)。有些要素是试题直接呈现出来的,有些还需要进行分析、比较和认真思考才能获得。必须明确:五大要素不清,就不能去组织答案,否则就会导致答非所问、丢三落四,既浪费了时间,也不能得分。示例:材料略。(1)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分析学者乙和学者丙的观点。(2)阐述学者乙和学者戊的意见中蕴含的哲学道理。(3)根据学者甲和学者丁的观点,分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实现我国的国家职能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第一问对学者乙和学者丙的观点的分析可有多个视角,但设问明确要求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答题时则应从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来分析。第二问则是从哲学角度分析学者乙和学者戊的观点。第三问考查我国的国家职能,但要注意,①.不是泛泛考查我国的国家职能,而是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角度;②也不是笼统的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角度,还要紧紧扣住学者甲和学者丁的观点来作答。问题12:图表题的审题包括哪些内容?解答:图表题是多年来政治高考中经济常识论述题的常见形式,考生对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审题时要审清:①表格名称。不同表格名称中的相同、相近或相关联的中心词,往往就是本题所要分析的主要问题;②.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生成答案的主要来源;③.备注。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④.不同表格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等等。这可能也会是后面的设问要求回答的问题;⑤.设问。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详见上一题的分析。示例:题目略。题目的表格名称和表内的项目名称可提示我们本题研究的问题可能是我国的所有制结构问题,表一的“备注”凸现了答题的思路和重点,图表间的关系作为其中一个设问。问题13:图表题的答题要注意哪些问题?解答:图表题答题时要注意:①.对于“材料(图表)说明了什么现象?”这类问题,要扣住指定的材料或图表(含注)作答;答案不仅写出图表表明的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本质性问题。当然,如果下面的设问单独考查“本质”此处可不答。②.对于“表格(材料)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类问题,要注意不能仅仅在显性信息的层面上揭示其关系,还应进行概括,上升到本质、制度的高度。此外,我们平时所涉及到的此类问题,基本上是一种因果关系,但不能教条化、定式化,要因题而异。③.对于“谈谈对某一现象的认识”这类问题
本文标题:高考政治应试技巧与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536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