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年级政治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一年级政治第一次月考试卷政治第Ⅰ卷(选择题部分,共55分)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0分.1.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其关键在于A.是否为别人所消费B.是否在社会分工中产生C.是否与别人进行交换D.是否出现剩余劳动产品2.商品交换的实质是A.物与物相交换的关系B.使用价值的交换关系C.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D.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关系3.货币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是因为A.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B.货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C.货币体积小、价值大、便于保存D.货币的价值能够通过其他商品体现出来4.历史上黄金曾担负流通于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价值尺度等货币职能。上述职能中可以用观念上的货币来执行的是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支付手段5.张同学花60元在某商店购买了一台复读机,商店将其中的若干元用于纳税。在这一过程中,货币先后执行的职能是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B.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C.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D.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6.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但并不意味着国家能够决定A.纸币的发行数量B.纸币的购买力C.纸币的发行时间D.纸币的面值7.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决定于①待售商品的数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的流通速度④居民货币持有量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8.2007年是考验中国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的一年,既要防上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共性是A.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不符B.表现为物价长期低水平状态C.表现为市场销售不振D.表现为居民购买力下降9.国庆节期间,南通的王先生一家准备到桂林去旅游。最适合王先生携带的信用工具是A.现金B.外汇C.信用卡D.支票10.在核算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时,转账结算方法是指A.把一定时期的各项经济收支往来账目核算清楚B.用支票来完成的货币收付行为C.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D.用纸币来完成的货币支付行为11.汇率是指A.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B.以100单位的人民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量的外币C.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D.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偿还对外债务的纸币12.在目前汽车竞争激烈消费者选择度非常大的时候,卖方市场早已经被买方市场所代替。同时人们要根据自己的职业、个性等来选择适合自已的车,如果哪个汽车企业生产的产品不能符合其要求,那么即使是企业单方面定义的“好产品,在消费者看来也并没有意义。上述材料说明A.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商品供过于求B.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商品供不应求C.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商品供过于求D.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商品供不应求13.上题材料对商品生产者的启示是A.应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B.应改进技术,提高效率C.应注重产品质量D.应注重生产市场短缺的产品14.近年来我国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为了抑制房价涨幅,政府可以选择的措施有A.扩大商品房需求B.增加商品房用地的供给C.规定商品房价格D.减少商品房用地的供给15.对右图(2002—2007年世界黄金价格走势图)判断正确的是A.世界黄金总体供不应求B.生产黄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C.购买黄金一定能够保值增值D.黄金市场被人为操纵16.考察某种商品的“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主要应看A.生产该种商品的大多数人的生产条件B.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C.大多数人的劳动时间D.社会上最先进的生产条件17.甲乙丙三人生产同样的犁。生产一架犁,甲需要10小时,乙需要12小时,丙只要8小时。综合分析可知,生产一架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A.8小时B.10小时C.12小时D.不能确定18.2006年11月下旬,我国小麦、玉米、大豆和籽棉收购价格分别出现不同上涨,全国食用油平均零售价格较10月份上涨了6.04%。截至12月21日,国家根据市场需求,共安排临时存储粮在粮食批发市场竞价销售6次,累计成交86.8亿斤。国家的这一举措①有利于稳定粮价②能确保农产品处于卖方市场的状态③能使农产品价值量降低④是利用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的体现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9.市场上2双鞋可以换1件衣服,假设生产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而生产衣服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那么现在1双鞋可以换件衣服。A.1B.2C.3D.420.“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些本来只有少数人有能力购买的高档商品,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价格会逐渐降低,成为寻常百姓都买得起的普通商品。这是由于A.随着个别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断减少B.随着个别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断减少C.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断减少D.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断减少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两项是最符合题意的.错选,少选或多选,该题不得分.21.货币的基本职能有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22.在经济往来中结算中经常使用到的信用工具有A.外汇B.现金C.信用卡D.支票23.下列对商品流通的认识正确的是A.商品流通是指物物的直接交换B.商品流通是指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C.商品流通的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D.商品流通的买和卖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分离的24.右图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表明A.价格与价值相背离是由供求关系不平衡引起的B.等价交换的次数多于不等价交换价值C.价格会无限上涨或下跌价格D.等价交换只存在商品交换的平均数中25.随着国际油价走高,电动汽车代替烧油汽车。这说明A.石油和电动汽车是互为替代品B.烧油汽车和电动汽车是互为替代品C.电动汽车的需求量可能增加D.电动汽车的需求量可能减少第Ⅱ卷(非选择题部分,共45分)三.简答题:扣紧材料,简要回答。26.(12分)2007年9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7.7403元,再次创出汇改以来新高。注: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上是在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左右。根据材料和图表回答:(1)美元汇率和人民币的币值会发生什么变化?(2)简述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四.辨析题: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27.(15分)“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这表明商品价格是由其质量决定的。五.综合探究题:要求紧扣题意,结合情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展开探究和分析.28.(18分)由于近几年生猪价格过低,饲养成本上升,部分地区发生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生猪生产下降。今年4月以来,生猪及猪肉供应偏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猪肉价格一涨,苦了居民,喜了农民。农民有了按劳等值的收获,当然高兴。但城市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富了的城市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城市居民还是低收入者,面对十几元一斤的猪肉实在尴尬。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试分析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2)请你谈谈猪肉价格上涨对生产和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CCAABBAAC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CABABDCBC二.双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题号2122232425答案ABCDBDADBC三.简答题26.(12分)(1)美元汇率下跌(3分);人民币升值(3分)。(2)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3分),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分)。四.辨析题27.(15分)(1)“按质论价,优质优价”中的质量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说明的是使用价值和价格的关系。(4分)(2)商品的价格从根本上讲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而不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4分)(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3分),对同一种商品而言,质量好的商品往往包含的价值量也较多,因此其售价也较高。(3分)(4)题中观点是片面的。(1分)五.综合探究题28.(18分)(1)①价值决定价格(2分)。由于猪饲料等价格的上涨,饲养成本上升,从而导致了猪肉价格上涨。(2分)②供求影响价格(2分)。由于前几年生猪价格过低,并且许多地区疫情严重,极大挫伤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从而使生猪和猪肉供应偏紧,价格上扬。(2分)(2)①从生产上看会调节生产规模(2分)。肉价上涨,养猪有利可图,会刺激农民扩大生猪养殖的规模,逐步增加生猪和猪肉的供应量(2分);②从生活上看,会减少人们对猪肉的消费需求,降低消费水平(3分)。同时会增加人们消费一些与猪肉可以相互替代的商品,如其它副食品、蔬菜等(3分)。
本文标题:高一年级政治第一次月考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542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