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8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知识点(两百三十九)
四、鉴别诊断应注意TIA临床诊断扩大化倾向。某些常见症状如麻木、头昏等并非TIA.意识丧失不伴后循环(椎-基底动脉)障碍的其他体征、强直性及(或)阵挛性发作、躯体多处持续进展性症状、闪光暗点等不属于TIA特征性症状。1.局限性癫痫2.Meniere病五、治疗1.病因治疗2.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聚集药1)阿司匹林:50mg/d——首选2)盐酸噻氯匹定:125~250mg,1次/d3)氯吡格雷:75mg/d口服。(2)抗凝药物首选肝素,用药4~6周逐渐减量停药,可用于长期治疗;消化性溃疡病或严重高血压为禁忌症。脑血栓形成一、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基本病因,且常伴有高血压。少见的原因有动脉壁的炎症(结核性、梅毒性、钩端螺旋体感染、风湿病、变态反应性动脉炎);血高凝状态、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镰状细胞贫血等血液病等。二、临床表现(一)分型1.完全型:通常指6小时内病情达高峰者,常为完全性偏瘫,病情一般较重甚至昏迷。2.进展型:局限性脑缺血症状在48小时内逐渐进展,呈阶梯式加重。直至出现完全性偏瘫或意识障碍等严重神经功能缺损。3.缓慢进展型:起病2周后症状仍进展,常与全身或局部因素所致的脑灌流减少,侧支循环代偿不良,血栓向近心端逐渐扩展等有关。4.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缺血出现的神经症状一般在持续24~72小时以上,但可在3周内恢复。(二)症状体征1.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颈内动脉卒中可无症状,症状性闭塞出现单眼一过性黑朦,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同向性偏盲等(大脑中动脉缺血),优势半球受累伴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可有体象障碍。2.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主干闭塞导致病灶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与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三偏);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完全性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出现体象障碍。梗死面积较大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甚至死亡。3.椎-基底动脉闭塞综合征:常出现眩晕、眼震、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因难,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等症状。主干闭塞时出现四肢瘫、球麻痹、意识障碍,常迅速死亡。脑桥基底部梗死可出现闭锁综合征(locked-insyndrome),患者意识清楚,四肢瘫痪,双侧面瘫、球麻痹等,不能言语,不能进食,不能做各种动作,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4.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闭塞综合征:也称延髓背外侧(Wallenberg)综合征,是脑干梗死最常见类型。主要表现(1)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2)交叉性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3)同侧Horner征(下行交感神经纤维受损);(4)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舌咽、迷走神经受损);(5)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蚊状体或小脑受损)。小脑后下动脉解剖变异较多,常见不典型临床表现。三、辅助检查1.一般检查2.影像学:首选CT或MRI检查。CT检查6小时以内多正常,24~48小时后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灶。MRI在脑梗死数小时内即可显示梗死信号。3.脑血管造影:可显示血栓形成部位有助于诊断。4.腰穿检查:只在不能做CT检查、临床又难以区别脑梗死与脑出血时进行,通常脑压及脑脊液常规正常。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5.经颅多普勒:可发现颈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或血栓形成。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脏附壁血栓、心房粘液瘤和二尖瓣脱垂。四、诊断与鉴别诊断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大多无明显头痛和呕吐。2.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或呈阶梯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3.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4.有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5.有条件时可首选CT或MRI检查。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6.应与脑出血、脑栓塞相鉴别。五、治疗与预防(一)超早期溶栓起病3小时或6小时内进行才有可能减轻缺血半暗带区的神经元损伤。1.常用的溶栓药物(1)尿激酶:常用量50~150万单位,加入100ml生理盐水1小时内静脉滴入。(2)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每次用量为0.9mg/kg,总量<90mg,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适应证(1)静脉溶栓治疗适应证1)年龄<75岁2)无意识障碍3)发病在3小时内,在MRI指导下可延长至6h4)治疗前收缩压<200mmHg或舒张压<120mmHg5)CT排除颅内出血,且未显示低密度梗死灶6)排除TIA(其症状和体征绝大多数持续不足1小时)7)无出血性疾病及出血素质8)患者或家属同意。(2)动脉溶栓治疗适应证:治疗3小时内发病的大脑中动脉区脑血栓形成。在DSA直视下进行尿激酶或rt-PA选择介入动脉溶栓。并合用小剂量肝素静脉滴注。(二)抗凝治疗目的在于防止血栓扩展和新血栓形成,适用于进展性卒中和溶栓治疗后短期应用。对完全性卒中无效。可用肝素(三)降纤治疗通过降解血肿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在发病3小时内的患者可以用降纤酶、巴曲酶等。应用时应注意检查血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等纤溶系统情况。(四)血液稀释法如患者确有血液黏度过高,血容量不足,适量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滴,每日1次,共7~1O天。分水岭梗死者首选本法。(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急性脑梗死病后48h内给予阿司匹林5Omg/d或氯吡格雷75mg/d,可降低病死率和复发率。溶栓和抗凝治疗时不同时应用,以免增加出血风险。(六)外科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伴严重脑水肿有占位效应或脑疝形成征象者,行开颅减压术。(七)一般处理1.保持呼吸道通畅和供氧:昏迷患者要注意气道堵塞,必要时可行气管切开。2.保持良好的心肺功能和血容量稳定及水电解质平衡:这是维持足够心排出量和脑灌流压的基础,应避免过分扩容及过度脱水。3.饮食营养:尽量经口或鼻胃管喂养。避免大量输入葡萄糖,因高血糖会使脑梗死灶扩大。4.防止并发症:积极预防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防止压疮的发生。有癫痫发作者可给苯妥英钠0.1g/次或卡马西平0.2g/次,每日3次。5.调整血压:血压一般维持在发病时所测的或患者年龄应有的稍高水平。(八)二级预防治疗患者病后有明确脑缺血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颈动脉狭窄等)。用抗血小板聚集剂。脑栓塞一、病因1.心源性2.非心源性: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肺静脉血栓或血凝块、骨折或手术时脂肪栓和气栓、血管内治疗时血凝块或血栓脱落等。3.来源不明:约30%的脑栓塞不能明确原因。二、临床表现1.脑栓塞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多见。多在活动中急骤发病。2.临床症状依栓塞部位不同,表现各异。三、诊断要点1.多为急骤发病。2.多数无前驱症状。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4.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5.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死。来源:金樟教育集团医考事业部
本文标题:2018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知识点(两百三十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594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