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生理学: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第一节13、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场所,特称其为机体内环境。14、稳态——细胞外液化学成分和理化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失稳态)稳态的意义:1)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细胞外流的理化特征总在一定水平上相对恒定,不随外环境波动而发生明显变化。3)稳态是一个动态平衡。15、人体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指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发挥的调节作用。基本方式:反射结构基础: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特点:迅速、精确、短暂、局部,并具有高度协调和整合功能,是人体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体液调节——指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经过体液的运送,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作用。特点:缓慢、广泛、持久类型:全身性、局部性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体液60%中,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内环境】“血液5%and组织液15%and淋巴液、体腔液”)自身调节——指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自动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较简单、局限,调节幅度小。16、反馈——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动的作用。负反馈——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活动。(压力感受性反射、体温调节)意义是维护人体功能的稳态最重要的调节过程,是可逆的过程,如降压反射。【负反馈具有双向调节,使过强的活动减弱,使过弱的活动变强,从而起到纠偏,亡羊补牢的作用。因此是维持机体稳态的最主要调节方式】正反馈——反馈信息促进和加强控制部分活动。(排尿反应、分娩)意义使某些生理功能加强,在短时间内完成,不可逆的,如排尿、分娩、血液凝固第二节5、细胞膜的物质转动方式(被动运输)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自由扩散过程(如O2、CO2、NH3)主要影响因素:浓度梯度,膜通透性经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带电离子借助通道蛋白,【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扩散。(Na+、K+、Cl-、Ca2+)(电压、化学、机械门控通道)经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特点:1、需依靠特殊膜蛋白通道2、顺电-化学梯度3、特异性不高4、饱和现象不明显5、转运速率较高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于细胞膜上的运载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梯度和(或)顺电位梯度(电位差)通过细胞膜的转运过程。(葡萄糖、氨基酸)经载体易化扩散的特点:1、较高的结构特异性2、饱和现象3、竞争性抑制4、与膜蛋白有关影响因素:1、膜两侧物质浓度差和电位差2、膜上载体的数量(被动运输)主动转运——小分子物质在膜上泵蛋白的作用下,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耗能性跨膜转运的过程,或称泵转运。1)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产生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电离子)作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载体被称为:“离子泵”,是膜上钠钾泵的作用NA+-K+泵:2K+泵细胞内;3Na+细胞外,维持厘子原先的不均匀分布状态。2)继发性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or逆电位梯度转运时,能量来自膜两侧【Na+】差(由NA+-K+泵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和氨基酸同向转运:Na+-葡萄糖or氨基酸逆向转运:Na+-H+orCa2+○比较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有何异同同:均需要转运体蛋白.异:易化扩散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运输;易化扩散不消耗ATP;两种主动运输逆着电化学梯度运输.原发性主动转运能量来源是直接分解ATP;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能量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间接利用了ATP.出胞或入胞——是细胞对某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的耗能性转运过程。出胞:分泌活动,递质释放入胞:吞噬、吞饮6、细胞膜的受体功能1)具有识别与结合能力,且结合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可逆性的特点。2)可转发化学信息,进而激活细胞内多种酶系统产生生理效应。第三节7、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静息电位产生机制:K+外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前提: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钾钠泵)条件:静息电位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K+Cl-Na+A-)8、极化——安静时存在于膜两侧(膜为界)的稳定的内负外正状态。去极化——膜内负电位减小,或称除极化-70mv→-50mv(Na+内流)【(1)去极化过程(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是由于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内流形成的。细胞受到适当的刺激后,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到阈电位时,膜上的电压门控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膜对Na+的通透性迅速增加(即Na+电导迅速增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和极化状态下的电位差这两种驱动力(电化学驱动力)的驱动下迅速大量内流,使膜电位迅速去极化,膜内负电位迅速消失。由于膜外Na+有较高的浓度势能,Na+继续内流,出现反极化(超射),此时膜内带正电,膜外带负电,产生的电场力成为Na+内流的阻力。当浓度差的力量与电场力相等时,Na+内流达到平衡,动作电位变化到上升支的最高点,超射部分接近于Na+平衡电位。因此,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是由于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内流形成的。超极化——膜内负电位增大-70mv→-90mv【细胞外K+浓度降低、K+(外流)通透性降低、Na泵活动增强】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膜电位又恢复到极化状态。(K+外流)-50mv→-70mv【(2)复极化过程(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动作电位的复极化过程是由于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K+迅速大量外流达到平衡而形成的。反极化状态下,电压门控Na+通道失活(即关闭),Na+内流停止。此时,电压门控K+通道大量开放,膜对K+的通透性迅速增加(即K+电导迅速增加)。K+在膜两侧浓度差和反极化状态下的电位差这两种驱动力的驱动下迅速大量外流,使动作电位迅速复极化,越过零电位后,膜电位由膜内带正电,膜外带负电变为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产生的电场力成为K+外流的阻力。当浓度差的力量与电场力相等时,K+外流达到平衡,动作电位复极化到静息电位水平。因此,动作电位的复极化过程是由于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K+迅速大量外流达到平衡而形成的。动作电位复极化到接近静息电位水平时,由于外流的K+在膜外暂时积聚,使K+外流速度减慢,复极化速度减慢,形成后去极化电位。(3)复极化后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的恢复:细胞每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后,细胞内的Na+浓度增加,而细胞外的K+浓度增加,激活钠泵,通过钠泵的活动,泵出Na+和泵入K+。由于钠泵的活动时,每分解1分子ATP,泵出3个Na+、泵入2个K+,使膜超极化,形成后超极化电位。反极化(超射)——去极化到零电位后膜电位进一步变为外负内正,则称为反极化,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后电位9、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膜两侧所产生的迅速、短暂、可逆、可扩布性的电位变化。产生前提和条件:1)膜内存在Na+、K+浓度差2)膜受到阈刺激而兴奋时,对离子通透性增加(电压门控Na+、K+通道相继激活开放)动作电位产生原理:1)上升支(去极相)Na+内流形成的平衡电位2)下降支(复极相)K+外流动作电位的生理意义:1)细胞兴奋的标志2)可激活钠泵10、阈电位——可使细胞膜上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1).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以无髓神经纤维为例,当细胞膜的某一局部产生兴奋而出现动作电位后,该处的细胞膜先后产生去极化和反极化,与未兴奋部位之间有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刺激邻旁未兴奋的细胞膜,使之产生去极化。当未兴奋部位的细胞膜去极化到达阈电位后,即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便以此方式沿细胞膜传播。在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在一个郎飞氏结产生后,局部电流跨越髓鞘,刺激下一个郎飞氏结,使之产生动作电位,表现为跳跃式传导。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传导时,表现出双向传导和不衰减性传导(即“全或无”式传导)的特点。不衰减性传导是指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传导时,其幅度不因传导距离的延长而减小。2).动作电位的特点刺激要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的阈值。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即动作电位一经产生,其幅度不因刺激强度的加大而增加,也不因传导距离的延长而降低。1.局部电位强度较弱而不能直接使膜去极化到阈电位的刺激(阈下刺激)可使细胞膜产生较小的去极化,称为局部反应,所形成的电位称为局部电位。2.局部兴奋的特征及其与动作电位的区别①局部电位是非“全或无”式的,电位变化呈等级性,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电位变化的幅度也随之增大。而动作电位则表现为“全或无”的特点,即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其幅度不随刺激强度的改变而改变。②局部电位在局部形成电紧张传播,随传播距离的延长,电位变化的幅度逐渐降低直至消失。而动作电位的传播则是不衰减的,表现为“全或无”的特点,即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传导时,其幅度不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改变。③局部电位无不应期,可以总和(即叠加)。局部电位的总和有两种形式,即空间性总和与时间性总和。当局部电位的幅度通过总和而达到阈电位时,也可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而动作电位有不应期,呈脉冲式,不能总和。第四节1、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2、反应——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功能活动的变化反应的表现形式:兴奋和抑制3、阈刺激——阈强度的刺激称之阈上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阈下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4、兴奋性——机体或组织对环境中的一定变化作出的能力或特性兴奋:细胞受刺激发生动作电位的过程阈值——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亦称阈强度(兴奋性和阈值呈反变关系)11、神经-肌肉接头结构:接头前膜,接头间隙,接头后膜(或称终板膜)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①1对1传递。运动神经末梢的一次动作电位引起ACh释放的量足够引起肌细胞的一次兴奋;终板膜的胆碱酯酶可将过剩的ACh水解灭活,使运动神经末梢一次动作电位所释放的ACh只能引起肌细胞一次兴奋。②单向传递。由于只有接头前膜能释放的ACh,所以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只能从运动神经末梢传给骨骼肌细胞,不能反向进行。③有时间延搁。由于整个传递过程需要经历囊泡的移动、ACh的释放、ACh的扩散、终板电位的产生和总和等环节,所以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每次大约需要消耗0.3~0.5ms的时间。④易受药物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整个传递过程中,囊泡的移动、ACh的释放、ACh的扩散、终板电位的产生和总和等环节均容易受到药物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当动作电位传至运动神经末梢时,使接头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加,Ca2+内流,促使接头小泡移向接头前膜,并与之融合,释放乙酰胆碱,经接头间隙与接头后膜上的胆碱能受体(即N2受体)结合,促使后膜对Na+通透性增高,Na+内流,引发终板电位。影响神经——骨骼肌接头兴奋传递的因素:1、影响ACH释放:肉毒杆菌、Ca2+2、影响ACH与受体结合的因素:箭毒和a银环蛇毒3、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药物: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突触传递过程(兴奋传递过程)当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前膜时,激活钙通道而引起钙内流,触发突触小体中的小囊泡向前膜移动,最终融合、破裂,以胞吐方式向接头间隙释放乙酰胆碱;接头间隙释放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的受体结合,引起接头后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局部电位)。终板电位可引发动作电位,即肌纤维膜兴奋。骨骼肌细胞的结构特征:(两条Z(i)线中间的)肌节:肌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粗肌丝暗带M(AH)线明带Z线只有细肌丝)12、骨骼肌收缩的形式1)单收缩和强直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2)等长收缩(长度不变、张力增加)和等张收缩(张力不变、长度缩短)前负荷——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后负荷up,张力up,肌肉收缩速度、幅度down,先产生张力,后出现缩短。缩短后张力不up)肌肉初长度:前负荷下、肌肉收缩前长度。1、
本文标题:生理学(图文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65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