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21T 1532-2007 农区鼠害监测与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ICS备案号:辽宁省地方标准DB21DB21/T1532—2007农区鼠害监测与综合防控技术规范2007-07-01发布2007-08-01实施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21/T1532—2007I前言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植物保护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文航、朴春树、曲昌明、张贵锋、孙慕君。DB21/T1532—2007II引言农区鼠害是威胁农业生产和农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生物灾害。近年来,受气候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人为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省农区鼠害呈逐年上升趋势,不仅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许多地区流行性出血热等鼠传疾病迅速蔓延,也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因鼠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鼠传疾病的发生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农业生产安全、农民身体健康安全和农村生态环境安全,我们制定了本标准,旨在规范农区鼠情监测与鼠害防治行为,指导植保技术人员和农民进行科学监测与防治,提高鼠情监测技术水平和灭鼠效果,实现防灾、防病、保粮、保安全、保生态的目标。本标准的各项指标是在现有国际和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参照有关单位的相关标准,全面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充分结合我省地域特点、环境气候特点以及鼠种特点而提出的。DB21/T1532—20071农区鼠害监测与综合防控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农区(农户、农田)鼠害监测及防控调查所涉及的术语和定义、鼠情监测调查、鼠害统计分析、预测预报、农区综合灭鼠等。本标准适用于开展农区鼠害监测与防控的各级农业部门、基层鼠情监测点及广大农民开展灭鼠活动使用。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鼠害害鼠造成的危害,在农业上一般指鼠形动物造成的危害。2.2夹夜法使用相同型号的若干数量鼠夹,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放置一夜10h~12h)捕鼠进行相对数量调查的方法。2.3捕获率总捕鼠数与连续放置的总有效夹数的百分比。空翻夹、留在夹上的鼠毛等非致命部位不计在内。2.4鼠密度在单位面积或空间内鼠的数量,分为绝对鼠密度和相对鼠密度。通常以害鼠相对密度调查法测定,以捕获率表示。2.5相对鼠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内鼠类显示的相对数量或活动量的百分率。2.6种群的结构种群内各生物学类群个体各占种群总个体数的比例(或百分率)。其内容包括雌雄性比、怀孕雌鼠比、成幼比、各年龄组比例等。2.7种群数量的预测预报通过对其种群数量消长规律及外在环境特征,预测其未来种群数量变动情况以及将造成的危害损失情况,以确定防控对策。2.8发生面积害鼠相对密度达到防控指标以上的面积。2.9发生程度DB21/T1532—20072指鼠害发生量、危害损失和发生面积的综合衡量标准。按照全国统一的五级方法统计,分为一级轻发生,二级中偏轻发生,三级中等发生,四级中偏重发生,五级重(大)发生。2.10内禀增长力在一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下,种群所固有的内在增长能力。2.11孕鼠率指已怀孕的雌鼠数占总捕获雌鼠数的百分比。2.12年龄结构指害鼠中幼体、亚成体、成体Ⅰ、成体Ⅱ、老年体分别占总捕获鼠数的百分比。2.13繁殖强度指害鼠在单位时间内繁殖个体的能力。2.14毒饵站指在进行灭鼠时,用于盛装毒饵、能够让害鼠在其中取食毒饵、达到灭鼠目的的装置。3鼠情监测调查3.1调查工具3.1.1鼠夹类型采用大号或中号铁板夹。3.1.2鼠夹规格长×宽为18cm×8.5cm或12cm×6.5cm的鼠夹。3.1.3饵料生花生米或葵花子。3.1.4计量用具游标卡尺、常规直尺、钢卷尺、普通天平、量筒等。3.1.5解剖用具医用解剖刀、解剖剪,放大镜,酒精灯、消毒剂、脱脂棉等。3.1.6防护用具防护服、口罩、帽子、医用手套。3.2监测方法3.2.1调查时间每年在3月份~10月份实施调查,每月调查集中在5日~10日进行,选择晴朗天气,晚放晨收。3.2.2样方选择农田在作物布局比较单一或环境差异较小的地区,面积在200000m2以上,选择3个样方,每个样方10000m2;农户选择2~3个村作为一个样方,每个样方50户。3.2.3置夹地点农田置于田埂、地埂、土坎、渠道、沟边、地角、路旁、农田夹荒地等鼠类活动较频繁的地区;农户置于猪圈或养殖场所、房后屋檐、厨房、仓房等处。3.2.4置夹方法农田每个样方置夹50个,夹距10m×20m,特殊地形可适当调整夹距。鼠夹与垄沟垂直;农户每个样方置夹不少于100个,每户不少于2夹。鼠夹与墙基、鼠道方向垂直。DB21/T1532—200733.2.5收夹后的处理3.2.5.1捕获鼠的处理用乙醚熏蒸5min,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测量鉴定,解剖后深埋处理。3.2.5.2鼠夹和解剖工具的处理用来苏尔或医用酒精浸泡、清洗,在阳光下曝晒。3.3监测内容3.3.1鼠密度将调查数据填入附录A的表A1、A2。捕获鼠数为捕获鼠的夹数(对夹住鼠足、尾、皮的鼠夹列为捕获)。捕获率按式(1)计算。ε=QD×100%…………………………………………(1)式中:ε——捕获率,单位为百分比(%);D——捕获鼠数,单位为只;Q——有效夹数,单位为个。3.3.2鼠种将鼠体仰放搪瓷盘内,取其自然姿势进行测量。测量结束后,将所有标本记录按环境类型分别统计,计算出各个鼠种所占总数的百分比例,占总鼠数的50%~80%的鼠种为优势鼠种,50%以下、5%以上的鼠种为常见种,小于1%的为稀有种。将数据填入附录A的表A3。3.3.3鼠类繁殖状况3.3.3.1调查方法利用解剖工具解剖害鼠腹部,记录孕鼠数、胎仔数、睾丸下降数等。将调查数据填入附录A的表A4。3.3.3.2孕鼠率按式(2)计算。£=FΝ×100%…………………………………………(2)式中:£——孕鼠率,单位为百分比(%);1Ν——孕鼠数,单位为只;F——雌鼠数,单位为只。3.3.3.3平均胎仔数按式(3)计算。ƒ=11NZ×100%…………………………………………(3)式中:ƒ——平均胎仔率,单位为百分比(%);1Z——总胎仔数,单位为只;1Ν——孕鼠数,单位为只。3.3.3.4睾丸下降率按式(4)计算。ν=MG×100%……………………………………………(4)DB21/T1532—20074式中:ν——睾丸下降率,单位为百分比(%)G——睾丸下降鼠数,单位为只;M——雄鼠数,单位为只。3.3.4种群年龄结构以臼齿或体重为基本指标,参照体长、体重等确定鼠类的年龄结构(详见附录B的表B1),将结果填入附录A的表A5。4鼠害统计分析4.1统计指标包括总发生面积、总发生程度、防控面积、实际损失、挽回损失。4.1.1总发生面积各生态类型鼠害发生面积为该类型害鼠捕获率农田达5%以上(农舍3%)的面积。总发生面积为各生态类型鼠害发生面积之和。4.1.2总发生程度各生态类型鼠害发生程度为各大样方鼠害平均发生程度。鼠害发生程度划分为5级,其划分标准见附录B的表B2。总发生程度按式(5)计算。δ=∑I/Ni……………………………………………(5)式中:δ——总发生程度;iN——各大样方鼠害平均发生程度;I——大样方个数。4.1.3实际损失在作物受害期,根据作物类型,选择3ha~6ha的面积样方,调查危害损失情况。4.1.3.1作物受害率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方法调查作物受害率。受害率按式(6)计算。m=MN×100%……………………………………………(6)式中:m——作物受害率,单位为百分比(%);N——受害株数,单位为株;M——调查株数,单位为株。4.1.3.2作物损失率采用目测法判断作物的单株危害损失(0~100%)。损失率按式(7)计算。h=MNÒ××100%………………………………………(7)式中:h——作物损失率,单位为百分比(%);Ò——单株危害损失率,单位为百分比(%);DB21/T1532—20075N——受害株数,单位为株;M——调查株数,单位为株。4.1.3.3鼠害损失的计算4.1.3.3.1理论损失的计算按式(8)计算。lJ=)CS(i∑××h………………………………………(8)式中:lJ——理论(自然)损失;iS——灭鼠前各级鼠害发生面积;h——损失率;C——单位产量。4.1.3.3.2实际损失的计算按式(9)计算。jJ=)CS(j∑××h………………………………………(9)式中:jJ——实际损失;jS——灭鼠前各级鼠害发生面积;h——损失率;C——单位产量。4.1.4防控面积防控面积为取防控措施的面积之和。4.1.5挽回损失挽回损失为理论(自然)损失减去实际损失的差值。4.1.6灭鼠效果按式(10)计算。λ=σξσ-×100%……………………………………(10)式中:λ——灭鼠效果;s——投饵前的捕获率;x——投饵后的捕获率。4.2统计方法将4.1.1至4.1.6的各项统计结果填入附录A的表A6。5预测预报5.1预报依据5.1.1种群发生基数农田春季捕获率3%以上,秋季捕获率4%以上,具备中等以上发生条件。5.1.2种群繁殖情况DB21/T1532—20076种群繁殖提早,参与繁殖的个体增多,雌性比例增大,孕鼠率和平均胎仔数增多等因素,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5.1.3种群年龄结构种群中幼体、亚成体、成体、老体比例相当,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种群中(成体+老体)/(亚成体+幼体)比例在0.8以上,3个月后有利于种群数量增长;种群中(成体+老体)/(亚成体+幼体)比例在0.4以下,3个月后不利于种群数量增长。5.1.4环境因子高温和暴雨对鼠害发生不利;作物播种期、成熟期是鼠害发生严重的时期。5.2预报内容5.2.1发生期预测根据早春害鼠繁殖的早晚、种群年龄结构及组成,冬季和早春气温的高低,农事情况以及历年鼠情资料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害鼠数量高峰期。5.2.2发生量预测根据害鼠越冬基数、开春后的密度、繁殖强度、种群年龄结构以及气候、食物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发生高峰期鼠密度。5.2.3发生程度预测根据鼠密度、危害损失率、发生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结合食物、气候、天敌、鼠的内禀增长力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测鼠害发生程度的级别。6农区综合灭鼠6.1技术原则坚持以生态、物理控制为基础,以化学药剂灭鼠为重点,农田与农户同步,分区分类治理。低密度区(鼠密度5%以下)以生态调控为主,采用农业、物理、生物等措施综合控制。中密度区(鼠密度5%~10%)采用生态调控与化学防控相结合,在鼠密度相对较高的地段化学投饵灭鼠。高密度区(鼠密度10%以上)以实施统一化学灭鼠为主,辅以生态控制和其它措施。6.2防控指标6.2.1农田防控指标春季田间捕获率≥3%,秋季田间捕获率≥4%。6.2.2农户住宅防控指标农户住宅区捕获率≥2%,鼠传疾病常发地区≥1%。6.3防控时期农田3月~6月、9月~11月;农户住宅区全年防控。6.4防控技术措施6.4.1农业防治根据不同地域、不同耕作制度及农田生态特点,结合农区基本建设、农事活动和耕作制度的改革等农业技术措施,造成害鼠不适宜的栖息、生存环境。包括耕翻与平整土地,整修田埂、沟渠,清除田间杂草,合理布局农作物,及时收获,精收细打,合理利用草原,防止草场退化等。6.4.2物理防治采用鼠夹、鼠笼、粘鼠板等器械或人工设置陷阱灭鼠。6.4.3生物防治利用猫、猫头鹰、蛇、狐、鼬等鼠类天敌动物或生物制剂降低鼠类种群数量。6.4.4化学防治6.4.4.1杀鼠剂的选择DB21/T1532—20077选择溴敌隆、大隆、杀它仗等第二代抗凝血型杀鼠剂以及杀鼠灵、杀鼠迷、敌鼠钠盐等第一代抗凝血型杀鼠剂。禁止使用氟乙酰胺、氟乙酸钠、甘氟、毒鼠强、毒鼠硅等急性剧毒杀鼠剂。6.4.4.2毒饵配制6.4.4.2.1饵料玉米碴、玉米面、稻谷或豆饼等。6.4.4.2.2添加剂3%~5%的食糖或0.01%~0.1%糖精、0.5%~1%食盐、0.5%味精等引诱剂。2%的红、蓝墨水或1%的家用染料,如甲基煮蓝、曙红、普鲁士蓝等警戒色。6.4.4.2.2.1配制方法县以上农业部门开展统一灭鼠配制毒饵。将杀鼠剂母液或母粉加水与饵料、添加剂混合均匀,晾干后使用。杀鼠剂浓度见附录B的表B3。6.4
本文标题:DB21T 1532-2007 农区鼠害监测与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660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