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51 T 852-2008 农业气候适应性论证技术规范
ICS07.060A47四川省地方标准DBDB51/T852—2008农业气候适应性论证技术规范Technicalcriterionofagriculturalclimateadaptabilityargumentation2008-08-08发布2008-09-01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51/T852—2008I目次前言..................................................................................II1范围.................................................................................12术语和定义...........................................................................13论证分类.............................................................................24论证内容.............................................................................25论证步骤.............................................................................26农业气候适应性论证及区划报告编制内容.................................................57常用统计方法.........................................................................5附录A(规范性附录)相似距计算法.....................................................6附录B(规范性附录)灰色关联模糊聚类分析法...........................................7附录C(规范性附录)聚类分析法.......................................................8附录D(规范性附录)论证对象生长发育关键气候因子选择方法.............................9附录E(规范性附录)界限温度初终日期计算方法........................................10附录F(规范性附录)气象资料补充观测、推算和分析方法................................12附录G(规范性附录)气候年型分类方法................................................15DB51/T852—2008II前言鉴于目前农业气候适应性论证技术尚无相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规范四川省农业气候适应性论证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特制定本地方标准。本标准是根据有关农业气象观测规范和规定,并结合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基本做法确定的。本标准按GB/T1.1-2000《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1.2-2002《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进行编写。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为规范性附录。本标准由四川省气象局提出。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由四川省气象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资阳市气象局。本标准由四川省气象局政策法规处负责解释。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田宏、王素艳、郭海燕、文继光、邓彪、游超、钟继祥、陆勇。DB51/Txxx—xxxx1农业气候适应性论证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四川省农业气候适应性论证的分类、内容、方法、必要步骤以及论证报告编制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在四川省内开展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及种植制度调整、作物种类和品种搭配、畜牧引养或扩养、农业技术采用以及农业工程建设等所涉及的相关气候适应性分析。2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以下术语和定义。2.1农业气候适应性指农业生产对象适应某一地区气候环境的能力。2.2农业气候指标指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表示农业生产对象和过程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和反应的数值或数学表达式,用来衡量评价一个地区农业气候条件的利弊程度及农业生产对当地气候的适应程度。2.3农业气候区划在农业气候分析的基础上,以对农业地理分布有决定意义的农业气候指标为依据,遵循农业气候相似原理和地域分布规律,将一个地区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农业气候区域,区域内部有着共同的农业和农业气候特征,区域之间则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量和质的差异。2.4农业气候相似在不同地区之间,农业生产对象生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气候条件的相似。2.5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通过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农业气象灾害的识别、衡量和处理,以最小的成本将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的科学管理技术,包括风险辨识、风险评估与决策三部分。2.6保证率指某气象要素值小于或大于某一数值的可靠程度,通常以某气象要素在长时期内小于或大于某一数值的累积频率来表示。2.7气候生产潜力指在完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由现实自然气候条件决定的最高单产水平。2.8作物适宜度指地区气候生产潜力与最大气候生产潜力比值的百分率,是对作物适宜性的评价指标,作物适宜度DB51/T852—20082愈高,说明当地气候条件愈优越。3论证分类3.1种植业气候分析及区划3.1.1农作物、经济林果栽培、育种、育苗、引种、扩种气候适应性。3.1.2农业多熟制、多元制(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或其它)种植气候适应性分析。3.1.3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应用气候适应性及小气候效应分析。3.1.4综合性农业气候区划。3.1.5专题性农业气候区划。3.1.6其它农业气候适应性分析及区划。3.2养殖业气候分析及区划3.2.1禽、畜、鱼等育种、育苗、引养、扩养气候适应性分析及区划。3.2.2禽、畜、鱼等生长发育、经济产量、繁殖气候适应性分析及区划。3.2.3牧场、大型畜舍或养殖场所建设选址、布局气候可行性论证。3.2.4圈舍等养殖场所小气候特征及其对养殖对象的影响气候分析。3.3农业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3.3.1农田水利工程、大规模防护林、水库建筑、微灌系统工程等的气候效应论证。3.3.2设施农业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3.3.3其它与气象有关的农业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4论证内容4.1种植业论证内容4.1.1光、温、水、气、风等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4.1.2生长发育期气候条件利弊。4.1.3关键生育期及所需气候条件和满足程度。4.1.4气候生产潜力。4.1.5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风险评估。4.1.6病虫害发生发展、暴发流行的气候条件。4.1.7气候综合保证率。4.1.8气候适宜度。4.2养殖业论证内容4.2.1光、温、水、气、风等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分布规律,论述各气候要素对养殖对象的单独或综合影响。4.2.2论证区域内畜舍或水体等养殖场所的小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及对养殖对象的影响。4.2.3主要气象灾害及规律和指标。4.2.4病虫害发生发展、暴发流行的气候条件。4.2.5气候综合保证率。4.2.6气候适宜度。4.3农业工程论证内容4.3.1农业工程实施前对主要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规律分析。4.3.2农业工程实施后对主要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4.3.3农业工程实施的生态效应分析和评估。5论证步骤DB51/Txxx—xxxx35.1概要农业气候适应性论证按以下工作流程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资料搜集→基础分析→统计计算分析→咨询研讨→修改完善→编制论证报告(图1)。5.2论证步骤5.2.1实地调查研究a)对原适宜区进行气候条件调研。b)了解论证区域农业生产现状,包括农业的地理分布、农业生产结构、种植制度、栽培方式等。c)了解论证对象的主要农业气候问题。5.2.2资料搜集a)搜集论证区域气象台站、气象哨、短期气候考察及山地剖面气候观测资料等。b)搜集关于论证对象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相关科技文献。c)深入咨询、走访有关专家、技术人员,征求意见或建议。d)必要时进行野外布点观测。5.2.3基础分析a)利用调查、收集、观测等资料,初步分析论证区论证对象的生物学性状。b)初步筛选出论证对象的农业气候适应性指标体系。c)分析、评估论证对象的气候风险性。d)分析论证对象的气候生产潜力。e)分析论证对象的实施对气候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f)分析原适生区和论证区的气候差异。g)分析论证对象的气候可行性。h)对论证对象的不同生态区域划分进行分析。5.2.4统计计算分析a)采用基本统计分析方法(见附录A—附录G)计算论证对象所需的气候因子序列。b)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技术,对影响论证对象开发(包括产量、品质和效益)的气候因素建立空间分布回归模型,模型以通过95%的信度检验为准,以农业气候相似性原理,兼顾自然地貌、农业生产现状及未来的相近性为原则,根据主导指标、辅助指标以及参考指标,初步得出区划结果。5.2.5咨询研讨组织有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相关部门专家召开讨论会,结合论证对象当前的种植分布情况,对得出的区划结果进行深入地讨论,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5.2.6修改完善进一步修订、凝炼出科学、客观、适用的本地化的农业气候指标,丰富、完善论证结果,提升论证结果的科学性、适用性。5.2.7编制农业气候论证报告DB51/T852—20084基础分析农业气候风险分析评估气候生产潜力分析不同生态区域划分分析统计计算分析生物学特性负面影响确定指标体系气候可行性分析气候指标因子序列建立空间分布模型区划结果咨询研讨实地调研论证区域农业生产现状主要农业气候问题搜集资料气候观测资料科研成果、科技文献征求意见或建议布点观测论证区域原适生区气候条件调研召开讨论会征求意见或建议编制论证报告有疑义无疑义修改完善原适生区与论证区气候差图1农业气候适应性论证步骤DB51/Txxx—xxxx56农业气候适应性论证及区划报告编制内容6.1概述简述该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土壤、水文、气候等)、农业生产结构、主要农作物类型及种植制度、生产中存在的农业气候问题,论证或区划的主要目的和任务等。6.2农业气候分析包括农业气候资源、灾害风险和生产潜力分析,论证对象与气候条件关系等方面的分析与评价。6.3确定农业气候指标根据论证对象的生物学特性、相关资料、专家建议、统计分析等确定农业气候指标(包括关键生育期和全生育期的主要气候因素),研究农业气候指标与生产对象关系主次、组合及农业地理分布特点,确定分区指标。6.4农业气候区划及分区命名根据分区指标对论证区域进行区划。分区命名一般多采用反映本区主要农业气候特征和地区位置相结合的办法。6.5分区评述和措施建议从地理位置、主要农业气候特点、农业生产条件、作物适应性等方面对区划结果的不同区域加以评述,提出作物种植、品种搭配、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避抗不利因素及配套农业工程措施等措施建议。6.6附件附件应包括气象数据来源、地理信息数据精度及来源、野外考察观测仪器型号及精度、主要参考文献等有关问题的说明。7常用统计方法7.1农业气候相似性分析7.1.1相似距计算法相似距是表示两地农业气候相似程度的相对量值,表示农业气候条件的综合情况。具体计算方法见附录A。7.1.2灰色关联模糊聚类分析法具体计算方法见附录B。7.1.3聚类分析是按照一定要求根据一定的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客观分类的数学方法。具体计算方法见附录C。7.2论证对象生长发育关键气候因子选择方法具体计算方法见附录D。7.3界限温度初终日期计算方法具体计算方法见附录E。7.4气象资料补充观测、推算和分析方法具体计算方法见附录F。7.5气候年型进行分类方法具体计算方法见附录
本文标题:DB51 T 852-2008 农业气候适应性论证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721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