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51 T 1050-2010 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规程
65.020.30B47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DB51/T1050—2010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规程Thetechnicalrulesforproductionofgrandparenteggsandsubcultureselectionofgreatgrandparenteggofsilkworm(bombyxmoriL)2010-2-10发布2010-3-1实施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51/T1050—2010I前言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本标准由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负责起草,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四川省阆中蚕种场、四川省三台蚕种场、凉山州蚕种场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曾华明、朱洪顺、赵邦美、吴钢、谢忠良、龚大刚、冯光樯、昝明才、袁桂阳、张光凡、鲜跃荣、陈敏、彭仕培。DB51/T1050—20101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四川省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NY/T1093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DB51/T596桑蚕原原种DB51/T597桑蚕原原种检验规程DB51/T918桑蚕种催青技术规程DB51/T844桑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规程DB51/T***桑蚕一代杂交种保护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3.1继代subculture通过饲育、保护、繁殖,进行连续多世代保育。3.2多丝量品种hypersilkgeneousrace丝量较多的蚕品种。3.3强健性品种resistantrace抗逆性较强的蚕品种。4技术流程技术流程见图1。图1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流程图5基本要求卵期选择、催青收蚁、选择饲育、选择上蔟、采茧种茧分类计数剥茧衣粒样茧调查选茧初选蛾区缫丝抽样削茧鉴蛹复选蛾区茧(蛹)个体选择交配制种DB51/T1050—201025.1品种(品系)结构品种(品系)内建立有一定差异的2~4个小系,小系内蛾区及个体之间性状表现应基本一致。5.2饲育方式原原种繁育和母种继代采用单蛾饲育。5.3饲育季节多丝量品种在春季饲育、继代,秋季可繁育原原种,不继代;强健性品种在秋季饲育、继代,春季可繁育原原种。5.4选择强度根据制种任务及不同品种的繁殖系数确定饲育蛾区数,每个小系至少饲育20蛾以上。根据饲育蛾区数确定收蚁蛾区数,收蚁蛾区数应比饲育蛾区数增加10%~20%,增加的蛾区在三眠前淘汰。根据收蚁蛾区数确定催青卵圈数,催青卵圈数为收蚁蛾区数的1.5倍~3倍,多余卵圈在催青期淘汰。蛾区选择重于个体选择。按品种(品系)计算,选制原原种和母种的蛾区数之和,不超过饲育蛾区数的60%;选制母种的蛾区数不超过饲育蛾区数的25%。5.5防混措施养蚕制种过程中,应防止混杂、错乱。同一饲育期不同品种应适当分期出库,不同品种应在不同蚕室或不同位置饲育。春季饲育作业多丝量品种在前,强健性品种在后;秋季饲育作业强健性品种在前,多丝量品种在后。养蚕制种用具应按蛾区分开使用。5.6环境条件同品种不同蛾区之间,在饲料、温度、湿度、光线,以及各种技术处理等应尽可能一致。5.7资料建档应登记、整理各阶段调查资料,记录小系血缘关系、当年气象资料、桑叶、设备、人员、技术处理情况。按规定填报各种报表(表式参照附录A执行)。资料(含电子资料)应归档保存,饲育采茧调查表(表式参照附录B执行)和个体称量调查表保存5年,茧质调查表及报表应长期保存。6催青与卵期选择6.1越冬期淘汰母种浴消前,根据微粒子病母蛾检疫结果,淘汰带病卵圈和有生种发生的卵圈。蚕种浴消后,淘汰再出卵和生种超过1%的卵圈。6.2卵量调查浴种后,每小系随机抽取20蛾,调查卵数,计算一蛾平均卵数。6.3母种出库出库前,清理品种(品系)、小系、蛾数,按出库日期放在一起,注明标记。春季在出库前二日将蚕种移至外库(10℃~13℃)保护,出库当日8时将蚕种转入催青室;秋季在出库当日4时将蚕种移至外库,8时开始浸酸,经浴洗晾干后转入催青室。6.4母种催青按照DB51/T918进行保护和技术处理。母种催青至转青期后,用透光白纸逐圈包严。6.5卵期选择母种进入催青室后,逐圈观察、淘汰下列卵圈:a)产附、卵色、卵形不符合品种固有性状;b)水引较深,死卵、不受精卵较多;c)卵数在抽样调查平均数上下一个标准差范围之外;d)转青不齐,或者转青死卵较多。7收蚁与选择DB51/T1050—201037.1收蚁准备收蚁前,按饲育规模准备各种收蚁用具、收蚁用桑,将蚕室内调节到目的温度和湿度。母种自然孵化后最大一日收蚁,不作黑暗抑制和二夜包收蚁。7.2收蚁方法收蚁前4h开始感光。选择孵化较整齐的卵圈连同包种纸放入蚕箔内,在蚕连纸和蚕座纸上注明收蚁代号,撒鲜石灰或防僵粉,再撒孵出桑,约10~20min后定座。收蚁完成后,统一编排饲育号,做好登记。7.3收蚁调查收蚁结束后,及时调查登记卵壳色、蚁蚕体色。收蚁当日下午,对已收蚁的每个小系抽取10%~20%的卵圈,点数孵化卵壳数、不受精卵数、残存蚁蚕数、早期死卵数,样品卵圈中第四日仍未孵化的蚕卵,记入催青死卵。总孵化率以F计、收蚁孵化率以f计,数字以百分率(%)表示,按公式(1)计算总孵化率,按公式(2)计算收蚁孵化率。LlllF321++=…………………………………………………………(1)Llf1=……………………………………………………………………(2)式中:1l——当日孵化卵壳数,单位为粒;2l——第二日孵化卵壳数,单位为粒;3l——第三日、第四日孵化卵壳数,单位为粒;L——受精卵总数,单位为粒。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二位。7.4淘汰加收蚁蛾区三眠前,将眠起不齐、区内个体开差较大的蛾区淘汰。7.5微粒子病检疫收蚁调查结束后,分卵圈装入纸袋中,注明品种、连纸号、饲育号,取尾蚁和未孵化的蚕卵进行微粒子病补正检查,检出有微粒子病的饲育区淘汰。微粒子病补正检查方法按DB51/T844执行。8饲育与选择8.1饲育技术处理8.1.1环境控制以自然气候条件饲育。遇低温或干燥时,可参照NY/T10936.5.1标准,进行加温补湿。饲育期间,定期调换蚕箔位置,保持室内温度、湿度、光线、气流均匀一致。8.1.2给桑DB51/T1050—20104采桑标准参照NY/T10936.5.2执行,同一蚕品种给喂桑叶的数量、品质应基本一致。给桑前应匀蚕或扩座,保持蚕头分布稀密一致。给桑应撒布均匀,不可局部堆积或缺叶。已撒入蚕座的桑叶,不可取出退还桑篓或另外喂蚕。1龄~3龄期,将桑叶切成方块或条状喂蚕(切叶标准参照NY/T10936.5.1执行),4龄和5龄期用全叶喂蚕。8.1.3蚕座面积稚蚕蚕座面积为蚕体面积的3倍~5倍;壮蚕蚕座面积为蚕体面积的2倍~3倍,5龄每箔(规格为110cm×80cm)饲蚕不超过400头。8.1.4除沙除沙力求做到不损伤,不遗失,不可混杂,不可混淆饲育标签。8.1.5眠起处理当95%以上的蚕就眠后及时止桑。当99%的蚕眠起、表现求食行为,即可饷食。早眠蚕、迟眠蚕作淘汰处理。8.2幼虫期调查按蛾区调查下列项目,调查结果登记在饲育采茧调查表中:a)经过时间:收蚁时间、各龄饷食时间、各龄止桑时间;b)眠起状况:各龄止桑时,仍未入眠的蚕,记为迟眠蚕;眠起第二次给桑时仍未脱皮的计为迟起蚕,迟起蚕并入迟眠蚕计算,早熟蚕、迟熟蚕填入备注栏内;c)发育整齐度:在二眠眠中,目测发育整齐程度,记为好、中、差;d)幼虫体色、斑纹、体形:在5龄盛食期观察记载,平时发现异常,及时记载;e)病死蚕:包括蝇蛆病蚕、僵病蚕、软化病蚕、以及其他病蚕;f)用于蚕病检验、淘汰的蚕数量。8.3幼虫期淘汰当饲育蛾区出现眠性异常、微粒子病、个体间发育开差过大、蛾区混杂,作整蛾区淘汰;饲育蛾区内出现的迟眠蚕、迟起蚕、弱小蚕、畸形蚕、蝇蛆蚕、僵蚕、受伤蚕,作个体淘汰;当蚕体形、体色、斑纹与该品种固有性状不符,或者发生传染性蚕病,视发生程度,作个体或整蛾区淘汰。9上蔟和采茧9.1上蔟准备5龄后期备齐蔟具、上蔟标签、覆蔟网、垫纸。蔟具以塑料折蔟为宜。9.2上蔟方法见熟后,及时捉熟蚕上蔟,加盖覆蔟网。上蔟过程中,核对品种、小系、饲育号、上蔟号是否相符,如不相符,应及时查清。上蔟密度为250头/m2~300头/m2。9.3蔟中保护上蔟后,用温度24℃~25.5℃、相对湿度70%~75%保护。上蔟经过36h~48h后,揭去覆蔟网,保持室内空气流通。9.4采茧适期蚕吐丝终了尚未化蛹为采茧适期(上蔟经过50h~70h后)。9.5采茧方法采茧前核对品种、饲育号、蔟号是否相符。采茧按蛾区顺次进行,饲育号、上蔟标签随茧箔流转。采茧结束后,将种茧以一层平铺于箔内,薄皮茧、病态茧、半病态茧、双宫茧分别放于茧箔四角。蔟中病死蚕、不结茧蚕、烂茧分类登记后,抽部分样品或全部作微粒子病检疫。9.6剥茧衣上蔟后第六日剥茧衣。DB51/T1050—2010510种茧选择10.1茧形分类用目测和手触方法,将种茧分为普通茧、同宫茧、病态茧、半病态茧,清点记载后,分类放置同一茧箔中。10.2茧质抽样调查在24℃条件下,上蔟后第八日对每蛾区随机抽取雌雄茧各25粒,逐粒编号,用量程为300g、感量为1/100g的电子秤称量25粒茧重和25粒茧层重。称茧层时,取出蚕蛹并用隔离器对号放置,称完后,再将蚕蛹放回各自的茧壳中。计算50粒样茧平均全茧量(w),数字以克(g)表示,计算到小数点后二位。计算50粒样茧平均茧层量(y),数字以克(g)表示,计算到小数点后三位。茧层率以z计,数字以百分率(%)表示,按公式(3)进行计算。wyz=……………………………………………………………………(3)式中:y——50粒样茧平均茧层量,单位为克(g);w——50粒样茧平均全茧量,单位为克(g)。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二位。10.3初选蛾区10.3.1初选蛾区确定以小系为单位,按以下流程确定:第一步,淘汰病态茧蛾区;第二步,初选蛾区全茧量应满足条件:x-s<全茧量<x+s;其中,x为该小系平均全茧量,s为该小系内全茧量的标准差,按公式(4)进行计算。1)(2−−=∑nxxsi…………………………………………………………(4)式中:x——该小系50粒抽样平均全茧量,单位为克(g);ix——该小系各蛾区50粒抽样全茧量,单位为克(g);n——该小系蛾区数。第三步,母种、原原种初选蛾区划分。在4龄蚕结茧率高于平均数、茧层量接近平均数的范围内,依据4龄蚕结茧率从高向低选留母种初选蛾区。母种初选蛾区确定后,在剩余蛾区中依据4龄蚕结茧率,从高到低选留原原种初选蛾区。4龄蚕结茧率以c计,数字以百分率(%)表示,按公式(5)进行计算;DB51/T1050—2010621bbkkc++=…………………………………………………………(5)式中:k——结茧数,单位为头;b1——4龄、5龄病蚕总数,单位为头;b2——蔟中不结茧蚕数,单位为头。计算结果表示到小数点后二位。第四步,在蛾区数量允许的情况下,淘汰普通茧率较低、发育不整齐、病蚕率较高的蛾区。初选蛾区数应比计划留种的复选蛾区数增加20%。10.3.2初选蛾区选茧对初选蛾区用目测和手触方法,选出茧形、茧色、缩皱等性状不符合该品种性状的种茧,分开放置,参与死笼茧调查,不参与制种。10.3.3缫丝抽样在母种初选蛾区中,每小系随机抽取30粒种茧,可调查粒茧丝长、粒茧丝量、纤度、切断。分雌雄计算调查成绩。10.3.4母种初选蛾区雌雄鉴别对母种初选蛾区剖茧,雌雄鉴别后,分雌雄放入隔离器中。10.3.5种茧个体称量与淘汰用量程为300g、感量为1/1000g的电子秤,对母种初选蛾区分雌雄逐粒称全茧量、茧层量,计算茧层率。发现偏高偏低的怀疑个体,及时复核。称量结束后,分雌雄计算该区平均全茧量、平均茧层量,按(4)式计算标准差。全茧量、茧层量在平均数上下一个标准差范围之外,茧
本文标题:DB51 T 1050-2010 桑蚕原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722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