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关于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马耀文从经济发展先进县以及一些经济欠发达县后来居上的发展轨迹看,项目建设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突破口,是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最有效途径。笔者结合县情实际,就门源县项目建设现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困难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推进项目建设进行了思考。一、项目建设现状十五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门源县审时度势,牢固树立抓项目、促发展的意识,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准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和投资方向,切实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较好地发挥了项目带动效应,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在建项目之多、建设速度之快、完成投资数和形成固定资产投资数之大,是门源县建县以来少有的。据统计,九五期间,全县共实施各类项目140余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相当于八五时期的7倍多,年均增幅49.9%,但基数偏低;十五时期,累计实施各类项目340余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1亿元,相当于八五、九五投资总和的2.2倍,提前一年完成了五年累计投资9.29亿元的目标,年均增幅高达34.3%;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将达39亿元以上,其中县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达35.26亿元,年均增长20%。至十一五前三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总规模达21.24亿元,完成预期目标的55%,其中县属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17.94亿元,完成预期目标的51%,相当于十五时期的1.25倍。平均每年开工项目90余个、完成项目投资约6亿元。根据项目的投向,大致可分为工业类、农业类、生态类、水利类、交通类、城镇建设类、旅游类、社会事业类、公检法司类九大类,尤其是农村道路、人畜饮水、中小学校舍改造、基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无电村通电工程、党员活动室、一池三改等一批惠及民生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二、项目建设取得的成效(一)内需不断扩大,拉动了经济增长。项目建设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全县经济建设的投入,扩大了内部需求,同时也撬动了社会投资的闸门。尤其是通过争取国家资金,有效带动了相关部门、企业配备资金和银行贷款,使银行储蓄迅速转化为投资,发挥了银行沉淀资金的作用。统计表明,十五期间,争取国家及省州投资1.8亿元,占县属固定资产投资的13%左右,带动社会各类投资2.42亿元,其中:直接带动银行贷款1.6亿元,每年拉动GDP增长0.9-1.6个百分点;十一五前三年,争取国家及省州投资2.34亿元,占县属固定资产投资的13%左右,带动社会各类投资4.5亿元左右,其中直接带动银行贷款2.6亿元,每年拉动GDP增长约3.5个百分点。项目建设成为我县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优化了生产生活环境。十一五前三年,借项目建设的东风,门源县集中力量建成和开工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一是农牧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投资9000余万元组织实施了农牧区暖棚建设、能源沼气池、一池三改、沼气养殖小区、基本农田整理、白菜型小油菜生产基地、草场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造、渠系配套等一大批农牧业项目,有力改善了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节约了能源,提高了农牧业生产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牧区发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二是工业发展基础逐步夯实。投资20多亿元启动实施了石头峡、纳子峡、江源水电站和热电联产等一批重点工业能源建设项目,投资2亿多元启动建设了松树南沟岩金矿、浪力克铜矿、宁缠矿区煤矿整合、仙米和铁迈煤矿等一批重大工业技改项目,投资2595万元启动建设了祁连山农牧生态开发公司3000吨鲜奶加工生产线、三福粮油公司3000吨储油罐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项目。这些工业项目的建成运营,进一步扩张了工业经济总量,有力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力。三是旅游开发水平得到提升。累计投资891万元实施了百里油菜花海、仙米国家森林公园、花海鸳鸯、岗什卡雪峰等旅游景区景点项目,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景区景点开发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旅游加快升温。四是交通网络趋于完善。投资2.09亿元组织实施了岗青、铁麻、铁苏、青克、桥阴及仙小等公路建设项目和通村砂路、村道硬化建设项目共60余项,先后改造县乡公路里程844公里,通车里程达到1219公里,比十五末新增里程325公里、增长73%;宁武、宁张高速公路列入国家规划,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岗青、桥阴和仙小公路为对外主干线的辐射状交通网络体系,加快了门源与毗邻县市的对接与互动,加速了全县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的实现。目前,全县已开通客运班线47条(次),年客运量达68万人次,年货运量达80万吨,比十五末新增30万人、40万吨,分别增长44%和50%。五是水利困难有效缓解。投资1136万元实施了14项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解决了全县12个乡镇2.8万人、7.6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问题,尤其是改变了脑山地区群众吃不上自来水的历史命运;投资3008.6万元实施了红山灌区等10项灌溉工程,投资89万元实施了浩门河流域麻莲、阴田、东川段防洪工程,提高了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和防洪能力。六是办学条件明显好转。累计投资4029万元组织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高中扩招楼、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学校、职业中学实训楼等项目,有力改善了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对进一步提高农村初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巩固两基成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七是卫生计生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投资560余万元组织实施了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设备配备和乡镇计生站等项目,改善了12个乡镇的乡村医疗和计生条件,为13万农牧民就医提供了方便,进一步满足了农牧民群众的医疗和计生服务需求。八是文体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投资1769.5万元组织实施了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聚光型太阳能灶、新农村科技示范等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牧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条件,进一步推进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进程。九是通电问题进一步解决。通过农网改造,彻底改变了过去供电可靠率低,电压质量差,企业用电不正常,农民有电怕不稳的现象,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价。(三)就业机会不断增多,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一方面国家投资直接给城乡居民增加了现金收入。从农村情况看,到2008年末仅退耕还林补给农民6073万元(粮食折合现金);另一方面,项目建设和投资拉动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十一五以来,投资拉动累计创造就业机会3589个,比十五时期多1544个,农民参与项目建设,增加了劳务收入。据抽样调查分析,全县农民平均每年从投资基建项目中获得劳务收入200万元以上。同时,实施农网改造使农村电价明显降低,用电量显著增加,间接启动了消费市场的需求。调查表明,农户用电价平均每度下降0.3元,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88万元。近几年来,在自然灾害较频繁的情况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仍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这与项目建设和投资拉动是分不开的。在城镇,通过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城镇功能,城镇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四)重大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新的突破。十一五前三年,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资金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65%,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政府主导作用明显。进入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在重大项目主体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政府在策划项目和招商引资中的主导作用,策划和运作了一批重大项目,引进了一批战略投资者,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二是国有资产存量带动作用明显。把企业改制和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国有企业的资产存量优势,以较小的资产存量吸引更大的增量,带动国有经济走出了困境,壮大了民营经济。三是重大项目建设对招商引资的助动作用明显。充分发挥优势资源,加大水电、煤炭、多金属和农畜产品等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实施了江源等水电站建设项目,仙米煤矿等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浩门热电联产等基础性工程,引进了三福粮油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了优势资源开发水平,提升了重大项目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形成了重大项目生成和运作机制,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推进了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三、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门源项目建设总体上比较顺利,但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认识不够到位。对国家有关重要投资领域以及产业政策、投资调整政策和区域规划把握得不够准,在筛选项目、申报项目方面还不能及时把准国家资金投向,以致错失良机。(二)项目前期工作滞后。缺乏超前谋划项目意识和精心包装项目以及储备一批优秀项目的能力,对促进县域经济的大项目、好项目谋划不够,跟不上项目整体工作的要求和争资引资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三)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项目建设融资渠道单一,基本上靠国家和省州投资。同时,大多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自筹比例较大,尤其是实施农牧区资金整合、项目捆绑后,群众在各捆绑项目中需自筹资金的比例,比单项实施一项项目高出许多,加上县财政筹资能力有限,项目实施和自筹配套资金不足的矛盾突出。仅2009年元至四月份,已落实的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农区危房改造等项目,需县级地方财政配套的资金仅2000万元,既影响了项目建设,又给项目建设单位造成沉重的负债包袱,成为项目建设的一道瓶颈。(四)重大项目建设机制体制不完善。一是重大项目的带动能力不足,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带动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还没有形成和凸显。二是重大项目建设的主体不足。国有企业的活力不足,民营经济的实力不够,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项目运作的层次不高,对重大项目建设产生了制约作用。三是高技术产业项目缺乏。已落实和争取的项目以资源依托型为主,主要依托自然资源和国有企业存量资产,高技术产业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更少。四是重大项目的支撑体系十分薄弱。市场体系还不完备,金融和人才等高级要素的供给不足,重大项目建设的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尤其是在建工业项目因融资困难、缺乏资金等原因,影响了建设进度,也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工作任务艰巨。四、推进项目建设的主要措施项目是产业的支撑、投资的载体,也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实施好门源十一五乃至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发展目标,必须靠一大批实实在在的项目来支撑和拉动,项目建设仍然是门源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最根本的重大任务。因此,既要以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继续抓项目建设,更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中,切实以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更快更好地推进项目建设,努力实现门源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一)充分利用国家支持藏区政策,趁势推进项目建设。紧紧抓住国家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一是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上来,把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转化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投资。针对国家和省州产业政策、市场导向和资金安排投向,结合门源实际,切实按照快、争、特、严、细、实的要求,超前谋划,认真挖掘和筛选项目,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力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的投资计划,力争国家投资规模有较大增长。三是加快规划编制。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根据《青海省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和《青海省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组织编制门源县2009-2020年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行业规划和专项规划,并与十一五规划相衔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四是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按照近期(2009-2012年)、中期(2013-2015年)、远期(2016-2020年)三个阶段,确定不同的项目建设和争取重点,并严格按照时间进度和质量要求,确保完成藏区项目的可研报告。(二)突破思维定式,用科学理念推进项目建设。一是突
本文标题:关于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72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