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0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考试试卷
0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考试试卷时量150分钟总分150分一、语言知识及应用(共5小题,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在席卷中华大地的造城运动中,人们惟恐不够新,惟恐与旧物有瓜葛(gé),多少历史遗迹在堆土机的铲子下成了瓦砾(lì)堆,从南到北,城市的昨天不见了,城市患上了失忆症。B.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guì)宝,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繁衍(yǎn)昌盛和人类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在解决老百姓看病吃药问题上,在扶助贫困地区、改善生态环境,乃至调整产业结构上,中医药依然具有独特的优势。C.生旦净末丑,角(jué)色虽然各不相同,但上了装,在前台扯着喉咙高喊,使出浑身解(xiè)数,无非都是想要赢得一点别人的叫好和掌声。D.在他笔下,没有浩浩历史长河中叱咤(chà)风云的英雄豪杰,也没有悠悠秦川文化中炙(zhì)手可热的文人墨客,只有草根平民的喜怒哀乐,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和原封不动的岁月真迹。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社会不安、政治动荡,他愧对人民托付给他的政治责任;家庭堕落、亲信腐败,他愧对百姓赋予他的道德期许,陈水扁已经为大多数台湾人民所。②我虽然久仰许老大名,但一直无缘得见,这次还要烦劳您一下。③东南大学这次论文风波,因为顾冠群的院士和校长的身份而备受关注。实际上,它暴露无遗出来的是国内博士生培养问题的冰山一角。A.不齿引见不过B.不耻引见恰恰C.不齿引荐恰恰D.不耻引荐不过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历经八次审议的物权法草案,3月16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高票通过,这表明侵权责任法也将呼之欲出....。B.做人须诚实守信言出必行,一是一二是二,一言九鼎....,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收到朋友、同行的信任,才能使事业兴旺发达。C.阿Q根本没有参加白盔白甲人抢劫赵太爷的活动,即使根据大清律也罪不容诛....,但是他却糊里糊涂地被杀了头。D.这篇文章围绕同一物象生发开去,使笔力高度集中;举重若轻....的收放本领,更显示出作者游刃有余的用例功力。4.下列各然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B.目前北方五省正联合对超载货车进行整治,原因在于超载不仅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马路杀手,而且使得公路不堪重负。C.在政协委员的座谈会上,不少委员认为,发展民营经济的关键在于体制改革,在于政策上的“一视同仁”。D.成都都江堰市虹口乡深溪村农民张天成发现这只大熊猫,当时正处于半昏迷状态,13日下午被当地政府护送到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进行抢救。5.联系第一段文字,将标序号的句子合理排列,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作为第二段,合理的一项是()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一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部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①古街虽窄小,却给人平直简约的感觉②把整个一座古镇跌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律③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可见其对水的依逐④古镇的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挨挨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的一条⑤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联着古街,一头曲曲折折地延伸过去A.④③①⑤②B.③④①②⑤C.④③②①⑤D.③②④①⑤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共4小题,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汉语“新词”漫议语言从来就处在变动不居之中,随着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交流而加快加深。从理论上说,语言交流应该是彼此平等,互相影响,每种方言都有平等挤进“中心”的权利,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应该对等地相互吸收“外来语”。但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利”,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表明,往往是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地区的方言才有权变成“官话”、“普通话”,其他方言只能蛰居“边缘”,难登大雅之堂;同样,“外来语”更多也是“先进”向“落后”的“边缘”渗透、侵入,逆向流动者绝少,后者不得不深受前者影响。如不少北京方言或流行语之所以能在全国迅速流行,极易成为“普通话”,自因其为政治、文化中心。近代许多沪语能突破“边缘”进入“中心”,则因其为商埠首开之地,总是风气先得,且日渐成为经济中心。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以为很“普通”、早就习以为常、时时脱口而出的“滑头”、“流氓”、“盯梢”、“出风头”、“寻开心”、“像煞介事”、“阴阳怪气”……若查书一看,原本竟都是上海方言。而今日粤语的情形亦颇有些类似,自打改革开放以后,广东得风气之先,南风渐盛,于是“粤味普通话”也随粤菜一道北上,如“买单”、“搞定”、“生猛”等,已渐渐成为“普通话”。现在“港台腔”颇受责难,其实“港台腔”不也是我们统一的中国的“方言”之一种吗?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用“港台腔”的“耶——!”“哇——!”代替“哎哟——!”来表示惊叹,引起了一些尖锐的批评责难。其实,被视为“惊叹”之“正统表达”的“哎哟”也并非古来如此,一成不变。如要“正统”,只能回到不是“噫吁嘻!”就是“呜呼哀哉!”的时代。何妨用“听取蛙声一片”那般宽舒闲淡心态,来“听取‘哇’声一片”呢?万众瞩目的“胡连会”新闻公报就说“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是国共两党的共同“体认”,胡总书记与连主席决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这多次出现的“体认”、“愿景”不是立即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成为我们的“普通话”吗?事实说明,我们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拒绝来自台湾的词汇。其实,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对此,彼岸则有不愿统一的人认为这会增强台湾青少年对大陆的认同而“后果堪忧”。这恰恰说明,两岸语言在互动中越来越融洽而不是把彼此的语言视为有害的洪水猛兽而渐行渐远,实在是增进彼此了解,有利于国家、民族统一的幸事。而大量“外来语”在近代随西学东渐,甚至有“外”来居上之势,盖因“西学”较为发达先进也。无论高兴与否赞成与否,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就是如此,难以人为改变,大可不必因此而痛心疾首。若一定要“查户口”、“讲出身”,非要“正本清源”查“血统”,非祖宗八代“根红苗正”不可,一定要把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外来语”统统扫地出门,则我们现在几乎无法开口说话。应当说,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方言还是外来语,都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新词的引进当然不能离开翻译,音译意译,本无定论。但每见一些音义兼容的漂亮译法,总使人击节不已。如果将“Coca-cola”意译为“古柯叶饮料”或“碳酸类饮料”,它在中国一定不会有今日“可口可乐”的骄人业绩。“Pepsi-cola”如果译为“皮斯克勒”或“屁事可乐”之类,“百事可乐”在中国也不会如此畅销。“Benz”是驰名世界的德国名车,以前曾译作“苯茨”,有音无义,如同化工产品,“感情零度”。现在改译为“奔驰”,音义俱有,汽车奔驰之状跃然欲出。有的翻译还使原有的词汇“增义”,如船停为“泊”,但香港用“泊”来翻译英文“ParkingLot”(停车场),停车位也译为“泊位”,现在此译也传入大陆,使汉语的“泊”不专指船停,同时也可指车停。以“泊”字译英文停车“Parking”,音义皆备,且有独特生动之感。新词的使用,自然而然,非人力能强迫。如祖国大陆将“Taxi”译为“出租汽车”,香港早就根据粤语将其译作“的士”,将“takeataxi”顺势译为“打的”。从1980年代起,“打的”在大陆口语中亦极流行。不过当时报上曾多次有文章劝人不要说“打的”,要说“乘出租车”。并说香港是殖民地(当时还未回归),“打的”是殖民地语言,而我们若用“打的”一词是等而下之的被“殖民地”“殖民”,所以是“自我次殖民地”化。陈义不可谓不高,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直到现在,出门即要“打的”者仍不在少数。(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雷颐文有删改)6.对第一段文字中“中心”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指政治、文化中心或经济发达的地区B.指能接纳其它方言并处于通用语言的主流地位。C.指商埠首开、风气先得之地。D.指能够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新鲜、丰富、精确的核心地位。7.不属于“实际上语言也十分‘势力’,根本不可能完全‘平等’”现象的一项是()A.不少北京的方言或流行语在全国迅速流行,成为“普通话”。B.上海方言“滑头”、“盯梢”、“出风头”等是“普通话”中的一部分。C.广东的“买单”、“搞定”、“生猛”等也渐渐成为“普通话”。D.大陆将“体认”、“愿景”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因而“普通话”尤其是“简化字”在台亦影响渐强。8.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A.外国产品要想占领中国市场,必须要有一个响亮的译名,比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B.将“出租汽车”改为“的士”、“乘出租汽车”称为“打的”是汉语退化的表现。C.有的翻译新词还丰富了汉语的含义,如“泊”原来只有停船的意思,而现代还有停车的意思。D.“港台腔”十足的“耶——!”“哇——!”与“打的”一样,都是殖民地语言。如果使用这样的语言,就是“自我次殖民地”化。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在交流、演变中的“势利”现象是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应该接受它,利用它,而非人为改变它。B.对语言的演变现象应持坦然接受心态,因此我们应主动吸收一切有生命力的外来词汇。C.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语言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定时代的语言有一定的时代特征。D.语言既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这使得我们今天学习古代典籍,既有一定难度,又是非常必要的。三、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1分。10-12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10—14题。薛涛,字洪度,本长安良家子。父郑因[注],官寓蜀。涛八九岁知声律。其父一日坐亭中,指井梧示之曰:“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令涛续之,应声曰:“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父愀然久之。父卒,母孀居。涛性辨惠,容姿既丽,才调尤佳,言谑之间,立有酬对。韦皋镇蜀,召令侍酒赋诗,因入乐籍。居浣花里,种菖蒲满门。傍即东北走长安道也,往来车马留连。元和中,元微之使蜀,密意求访,府公严司空知之,遣涛往侍。微之登翰林,以诗寄之曰:“锦江滑腻峨嵋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皇毛。纷纷辞客皆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涛每承连帅[注]宠念,或相唱和,出入车舆,诗达四方。每届蜀,求见涛者甚众,而涛性亦狂逸,所有见遗金帛,往往上纳。韦公既知且怒,于是不许从官,涛献《十离诗》,诗意感人,遂复宠召,当时见重如此。大凡营妓,比无校书之称,韦公南康(韦皋)镇成都日,欲奏之而罢,至今呼之。后胡曾赠诗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下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涛工为小诗,惜成都笺幅大,遂制狭之,人以便焉,时谓之“薛涛笺”。高骈镇蜀门日,命之佐酒,行一字,音令且得形象,曰:“口,似没梁斗。”答曰:“川,似三条椽。”公曰:“奈一条曲何?”曰:“相公为西川节度使,尚用一破斗,况穷酒佐杂一曲椽,何足怪哉!”其机敏类此特多,座客赏叹。其所作诗,稍欺良匠,词意不苟,情尽笔墨,翰苑崇高,辄能攀附。殊不意裙裾之下,出此异物,岂得匪其人而弃其学哉!晚岁居碧鸡坊,创吟诗楼,偃息于上。太和中卒,年七十五。有《锦江集》五卷,今传,中多名公赠答云。[注]①郑因,有史书记作郑郧。②连帅:指韦皋。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官寓.蜀寓:寄居B.每届.蜀届:到达C.稍.欺良匠稍:稍微D.殊.不意裙裾之下殊:很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父愀然久之.鹏之.徙于南冥也B.微之登翰林,以.诗寄之曰固以.怪之矣C.当时见.重如此而自令见.放为D.而.涛性亦狂逸而.母立于兹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扫眉才子..知多少。B、往来车马留连..C、行一字,音令且得形象..D、涛献《十离诗》,诗意..感
本文标题:0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考试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953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