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08新高考语文复习讲义
08新高考语文复习讲义(19)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知识与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200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明确“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2006年17套高考试卷均考查了实词,可见其重要性。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主要落实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及词类活用等方面。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应特别注意: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过程与方法】一词多义在古今汉语中普遍存在着,但在文言文的词语中显得更加突出和复杂,它既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可有比喻义和借假义之别,要熟练掌握120个常用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由于其语言流变的情况相当复杂,有词义的扩大和缩小,有词义的强化和弱化,有词义的转移和词情的改变,掌握起来有时也就更加困难。但是只要我们紧紧把握命题人重课本,重迁移的命题意图,绷紧不以今义释古词的这根弦。解决这些并不困难。常见文言实词的学习要有系统的观念,即建立实词的词义系统,并把握某个词义的运用环境,二要因文定义。一个词不管有多少种意义,当它一进入具体环境后,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理解。所以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限制和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词义的推断是特别需要,特别实用,也十分有用。下面就对这个问题简单地列举些推导的方法。推导总原则还是“词不离句”,具体有如下几种。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辶”与走有关,解为“到”“去”。又如,“甲兵顿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中的“顿”可以推断为“钝”义,因为古人用同音字替代的情况较多。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3.利用联想的方法推导,平时我们学过不少文言文和成语,在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并迁移过来,也是不难解决的。例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4.利用组词来推导,文言文词语都是单音节的,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汉语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组词的方法有两种:a.辐射式引申节约节节省b.链条式引申朝:朝见—朝拜—朝廷—朝代5..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②(郭)永以书抵幕府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抵,送达。节制气节关节节操理解文言实词的基本原则是依据语境,即上下文。上列三点,只是把这“语境”具体化。例如:(06山东卷)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回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注]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选自《史记·橘林列传》)[注]司,管理四徒的官县,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辅佐。B.代立践.南面践:登上(王位)。C.乃假.固科兵,下圈刺秦假:给予。D.薛人公孙弘亦征.征:(被)征召。9.【答案】A【解析】匡,纠正,匡正。错误原因是先入为主,只知其一,不顾其二。考查文言实词重在考查古今异义,高考题设错的方式一般是用词语的今义来注释其古义,误导考生犯望文生义、以今解古的错误。要准确解释实词词义,可根据汉语表意的特点,从字形来推知字义,利用文言句式整齐对称、讲究对仗互文的特点来推断,联系上下文语境推断,还可从留存到现在的成语中的一些古义来推知。【训练与强化】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沛公不胜.杯杓:禁住,能承受B.上下同欲者胜.:取得胜利C.何可胜.道也者:尽D.真黄山绝胜.处:优美的E.数石之重,中人不胜.:获胜()2.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君主B.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开辟也:同“避”,躲避C.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同“避”,躲避D.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张开()3.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天理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同“影”B.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同“黜”,被罢免C.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讨伐,征伐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验应()4.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两项是A.直前诟虏师失信.B.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D.俄匀谢玄淮上信.至E.信.造化之尤物也()5.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两项是A.东郭先生将北适以干.仕B.哭声直上干.云霄C.不从车乘,不操干.戈D.亦不敢服垢弊以干.名E.理民之干.优于将略()6.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两项是A.一出门,裘马过.世家B.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C.会贤士大夫少府赵禹过.卫将军D.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E.求,无乃尔是过.与7.下列加点的词都属于偏义复词的一组是()①死生..,昼夜事也②偃仰..啸歌,冥然兀坐③把酒临风,宠辱..皆忘④昼夜勤作息..⑤成败..之机在于今日⑥勤心养公姥..⑦悖乱..不可以持国⑧陟罚臧否,不宜异.同.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④⑥⑧D.②③⑤⑦8.对下列句子中“报”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阙然久不报(报告),幸勿过。(《报任安书》)②庙成,还报(报告)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③无怨无德,不知所报(回复)。(《左传·成公三年》)。④为善者天报(报答)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报复)之以祸。(《苟子·宥坐》))⑤投我以木瓜,报(回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⑥报(判决罪人)而罪之。(《韩非子·五蠹》)A.②④⑤⑥B.①②③④C.③④⑤⑥D.①③④⑤9.下列句子中对“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宾馆)。(《廉颇蔺相如列传》)B:宣子田于首山,舍(住一夜)于翳桑。(《左传.宣公二年》)C.其辟君三舍(三十里)。(《左传·僖公二十三年》)D.逝者如斯夫,不舍(放弃)昼夜,(《论语.子罕》)10.下列句中的“驰’”字,与例句中的“驰”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例:好驰马试剑。(《孟子·膝文公上》)A.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曹刿论战》)B,名声驰于后世。(《韩诗外传》)C.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诗》)D遂疾进军,车驰卒奔。(《左传·宣公十二年》)11.下列句子中对“逐”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失其鹿,天下共逐(驱逐)之。(《汉书·蒯通传》)B.齐师败绩,逐(追击)之。(《左传·成公二年》)C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放逐)。(《史记,李斯列传》)D.一兔走,百人逐(追赶)之,非以兔也。(《商君书·定分》)12.对下列句子中“意”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①意(估计)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②醉翁之意(心愿,意向)不在酒。(《醉翁亭记》)③然不自意(用心,费心)能先人关破秦。(《史记·项羽本纪》)④久之,目似瞑,意(神情)暇甚。(《狼》)⑤方首,长胫,意(估计)似良。(《促织》)A.①④B②③c③⑤D,②④13.下列句子中的“治”与“文景之治”的“治”意思相同的一组是:()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②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狱中杂记》)③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治平篇》)④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⑤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壁之战》)⑥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论语·泰伯》)A.①②④B③④⑤C①③⑥D②⑤⑥1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古代双音节词(不是两个词)的一项是:()A.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B.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C.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D.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丈夫..(指女子的配偶)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指男女成婚的事)。(《鸿门宴》)C.皆祖屈原之从容..(形容不慌不忙,镇定沉着)辞令。(《屈原列传》)D.云鬓半偏新睡觉..(入睡后醒来),衣冠不整下堂来。(《长恨歌》)1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君子生非异.也,善假
本文标题:08新高考语文复习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955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