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高中历史通史知识复习纲要整理(湖南)
通史第1页(总100页)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通史知识复习纲要(高三文科复习资料)通史第2页(总100页)目录一、中国古代史……………………………………………………………3二、世界古代史……………………………………………………………25三、世界近代史……………………………………………………………30四、中国近代史……………………………………………………………43五、世界现代史……………………………………………………………60六、中国现代史……………………………………………………………76七、单元课时训练题…………………………………………………………(活页)附录:1、全球(整体)史观下的世界通史纲目…………………………………………872、中外重要历史阶段比较…………………………………………………………95“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克罗齐通史第3页(总100页)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宏观概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中国古代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经济的基本模式。(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中国古代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3)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状况。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4)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它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母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约公元前2070年前):原始人群→氏族社会↓春秋父系氏族公社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070~前475年):夏→商→西周→东周↓战国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1840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西汉(公元前202~9年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汉↓东汉(25~220年)魏(220~266年)西晋(266~316年)北朝(439~581年)三国蜀(221~263年)晋—→吴(222~280年东晋(317~420年)南朝(420~589年)辽(917~1125年)——→金(1115~1234年)西夏(1038~1227年)隋(581~618年)→唐(618~907年)五代十国(907~960年)→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元(1271~1368年)明(1368~1644年)——→清(1636~1840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张昭远通史第4页(总100页)第一单元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知识整合】一、远古时代1.人类社会经过了原始人群、氏族社会两个时期。2.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种;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已经学会养蚕缫丝。3.神说传说的历史时期;传说是重要的考古探掘的信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二、夏商西周时期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①背景: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②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③内容:A、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B、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C、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D、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张昭远通史第5页(总100页)E、等级序列:天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④瓦解:A、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B、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⑤影响:A、积极影响: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B、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3)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①目的:A、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B、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②特点: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B、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③作用:A、巩固了分封制,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B、家、国结合,使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④维护工具: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其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结合、血缘纽带、最高执政集团权力尚未高度集中)。2.夏商西周的经济(1)农业: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有“五谷”、“六畜”之称,生肖纪年即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商朝已有丝机,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商代出现原始瓷器。早期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3)商业: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工商食官)。3.夏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1)夏朝:我国有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干支纪日法)(2)商朝:出现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3)西周:①文字:金文②文学最早诗歌总集《诗经》(时间、艺术风格)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社会政治:(1)西周灭亡,东周开始的标志:周幽王被杀;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2)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各国变法,郡县制出现。(3)秦国实行商鞅变法,灭六国一统天下。2.社会经济:(1)生产力进步:开始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和牛耕。(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2)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封建国家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张昭远通史第6页(总100页)(3)小农经济形成:①出现条件: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牛耕、铁农具逐渐普及。②特点:个体农耕、男耕女织、耕织结合、铁犁牛耕、自给自足。③地位及影响:a.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b.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c.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d.局限: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抵抗灾害能力弱;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近代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4)农业生产的发展①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私田的出现;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②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耕)和水利。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③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产生。(5)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产生,三种形式并存。(6)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城市繁荣;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政策出现。3.文化与科技(1)百家争鸣①概念:众多学派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②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A、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B、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③原因A、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B、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C、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D、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统治者重用。④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⑤影响①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老子的思想主张: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b、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c、朴素辩证法思想。(3)孔子和儒家思想:①孔子的思想体系:仁;礼。②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礼、乐、射、御、书、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张昭远通史第7页(总1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通史知识复习纲要整理(湖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988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