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一阅读下面两段课文,回答问题。(14分)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①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②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③。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④,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1.本文节选自课文,作者是。(2分)2.画线①“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3分)3.画线②“总算”在文中的意思是(3分)A.祥林嫂终于死去了,“我”不必再为她感到不安,算是了却一桩心事。B.祥林嫂终于死去了,她总算得到解脱,不再受痛苦的折磨了。C.祥林嫂终于被迫害至死,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奈何的事情。D.祥林嫂终于死了,不会再令“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了。4.画线③全句的含义是:(3分)5简析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二课外现代文阅读(12分)父子之间的怯意韩羽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喝得高兴了,还逼着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儿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父亲惊奇了,我也惊奇。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反复重叠的孤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房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是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了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到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村落里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儿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着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如看庙差不多。”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变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6.在“唱戏”和“看庙”两段描述中,除了“勤俭”外,还表现了“父亲”哪些个性特点?请列点回答(每点用序号标明)。(4分)7.请概述“父亲”对“我”产生怯意的原因。(2分)8.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在作品中的作用。(2分)9.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几个生活片段的连缀,但却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父子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和父子之间的怯意。B.作品中不乏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如“父亲逼我喝茶”一节,仅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既慈爱又威严的父亲形象凸现在读者眼前。C.作品通过“看庙”时“父亲惊奇”“我也惊奇”,父亲“长叹”“我也惊叹”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怯意”。D.成功的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个艺术特色。譬如,“背粪筐”这一细节,真实而自然地表现了父亲勤劳俭朴的传统农民本色。E.文中倒数第三段有一处情景交融的描写,它着力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环境气氛,从而表达了“我”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的情怀。三古诗文默写(4分)10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目光如炬。11浊酒一杯家万里,。12想当年,金戈铁马,。13,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四.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水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14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15整首诗描绘的秋月村居图风格怎样?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16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骑:B.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C.令将军与臣有郤.郤:D.因.击沛公于坐因: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B.①得复见将军于.此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C.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②序八州而.朝同列D.①不者,若属皆为所.虏②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18.下列各组句子,都表现项羽寡谋的一组是:(3分)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②范增起,出召项庄③项王默然不应④君王为人不忍⑤庄则入为寿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⑤19.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B.交戟之士欲止.不内C.项伯杀人,臣活.之D.素善.留侯张良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邦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气氛趋于平和。B.按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C.“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玦”与“决”同音,范增用“玦”暗示项羽要下决心杀刘邦。D.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继而授意项伯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鸿门宴气氛越来越紧张。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子由①书孟德②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慎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曩余闻忠、万、云安③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升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欤?有言虎不食醉人,必坐守之,以俟其醒。非俟其醒,俟其惧也。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以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有以胜虎,其气已盖之矣。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之知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故书其末,以信子由之说。①子由:苏辙的字。②孟德:曹操的字。③忠、万、云安均为地名。21、下面横线上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闻而异之曩余闻被之以威即逸去A、不同从前覆加逃走B、奇怪过去加于逃跑C、特别以往覆盖释放D、奇怪以往被迫释放22、下列句子中的“卒”与“虎亦卒去”中的“卒”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②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③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④初,鲁肃闻刘表卒⑤五万兵难卒合A、④⑤B、②③C、③④D、①②23、翻译“使人之不惧,皆如婴儿、醉人与其未及之知时,则虎畏之,无足怪者”(3分)24、文章的中心的是什麽(用文中的语言回答)(2分)七作文:请以“留一只眼睛注视自己”为题目,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40分)高二语文期中考试答题纸1.本文节选自课文,作者是。(2分)2.画线①“活得有趣的人们”是指(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4.画线③全句的含义是:(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简析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7.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8.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9.()()三古诗文默写(4分)10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目光如炬。11浊酒一杯家万里,。12想当年
本文标题: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989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