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在全省重点项目建设暨
—1—在全省重点项目建设暨工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史济春(2007年2月12日)同志们:今天,省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总结我省重点项目建设以及工业结构调整工作,进一步分析形势,查找差距,明确任务,以重点项目和工业结构调整为抓手,把握发展机遇,转变增长方式,着力推动我省经济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一会儿,大卫副省长将对全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进行全面安排,下午,成玉省长还要作重要讲话。现在,我着重就工业结构调整工作讲几点意见。一、2006年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工作成效显著过去的一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工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动节能降耗,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大企业群体不断壮大,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超出预期,工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归纳起来,主要呈现四个特点:增长速度较高。全部—2—工业增加值达到6070.9亿元,增长18.7%,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48.7%,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150.6亿元,增长23.4%,单月增加值突破400亿元,连续3年递增1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711.3亿元,增长38.2%,一年净增超过3000亿元,比2001年翻了近两番。经济效益突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912.6亿元,增长61.8%,增速居全国第一位;利润达到1145.3亿元,增长75%,超出“十五”前四年利润总和。结构升级较快。六大优势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51.2%,提高了3.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810亿元,增长27.5%;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3家,其中5家超过200亿元。发展后劲增强。城镇工业完成投资2406.4亿元,增长44.3%,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我省工业经济之所以在制约因素不断增多、供需结构持续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力支撑。坚持把产业结构升级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核心任务,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六大优势产业实现增加值、利润分别净增538和288亿元,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7%和57.4%。有色工业。氧化铝、电解铝、铅、钼产量均居全国第一,铝加工比重由50.2%提高到72.2%,全行业实现利润达到194亿元,居各行业之首。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970—3—亿元,首次超过广东位居国内第二位,,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速均居全国首位,粮食、肉类深加工比重分别提高了2.8和4.9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和利润增速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3和9.6个百分点,大型农机、大型水泥设备、煤矿机械、输变电设备等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余热发电成套装备、大吨位起重机、数控机床等成为新的优势产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整车和专用车产量达到8.6万辆,增长了23%,中原内配、中轴、远东传动轴、淅川减振器、新航集团等企业的行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化学工业。大型煤化工、盐化工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快,新增煤炭、盐深加工能力200万吨和80万吨,原油加工量首次突破650万吨。纺织服装工业。棉纺织业实现利润32.3亿元,增长一倍以上,服装、化纤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5.1%、28.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3和13.6个百分点。医药工业。在国内药价连续下调,行业利润大幅下滑的情况下,增加值、利润分别增长25.3%和8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9和70.9个百分点。传统产业。钢铁、水泥和造纸产量分别达到1740.8、7407.5和784.2万吨,钢铁板材比、新型干法水泥、中高档纸比重分别达到32%、59%和58%,提高了6、16和18个百分点,由此带动企业新增效益27.5亿元,占三个行业全部新增利润的38.5%。二是重大工业项目的有力支撑。坚持把优化存量、扩大增量作为促进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政府性资金的引导作用,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了—4—一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对全省产业结构升级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建设。全年安排省专项资金和争取国债资金10.2亿元,对85个重大工业项目进行了支持,带动投资212亿元,促进了全省工业投资结构的优化。六大优势行业完成投资1215.5亿元,高于全省平均增速6.3个百分点。国家重点调控的炼钢、炼铁、焦炭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投资分别下降了58.9、0.6和17.6个百分点。严格控制了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钢铁、水泥、酒精、氧化铝、铅冶炼、火电等建设项目上马,减少投资300多亿元。省政府年初确定的754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879亿元,超过年度目标34亿元,开封炭素、郑州日产1.8万辆环保节能型皮卡、中铝河南10万吨热冷轧铝板带、一拖8万台大马力柴油机、双汇集团3.3万吨低温肉制品等374个项目建成投产。三是优势骨干企业的有力支撑。坚持把培育大企业集团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采取政府推动和企业主导相结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改革重组,大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去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资产突破了1万亿元,达到10905亿元,比上年底净增1747亿元。大型工业企业的数量达到146户,增加了23户。百户重点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03亿元,利润240亿元,分别增长34.2%和30.4%。骆驼鞋业、蓝天集团等12家企业营业收入实现了翻番,焦作万方、骏马化工等28家企业利润增长了一倍以上。洛阳石化销售收入接近300亿元,永煤、平煤首次超过200亿元,中铝河南、宇通、金龙、—5—一拖、伊川电力、新安电力、河南中烟等企业突破百亿元。全省又有536户国有企业完成改制,三大卷烟企业成功实现重组,生产规模跃居全国第二位。双汇集团与美国高盛、永煤与中美铝业、神火与沁澳铝业、伊川电力与开曼铝业、源源乳业与伊利集团、北徐集团与南京雨润等一批重大资产重组项目已基本完成。29家国有控股和参股上市公司基本完成股改,天安煤业、灵宝黄金、思念食品、众品食业、新野纺织、安化集团等8家企业成功上市。全省新增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1家,省政府投入576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了17家骨干企业的研发中心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50户高成长型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4.5亿元,利润13亿元,分别增长37%和52%。四是推动节能降耗的有力支撑。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加强对高耗能行业、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管理,积极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不仅降低了能耗水平,而且为工业结构升级腾出了空间。全年关停小火电机组60.5万千瓦,淘汰普通立窑水泥1200万吨、小耐火材料厂400个。发电企业平均煤耗下降3.3%,钢铁行业平均电耗下降6.5%,氮肥行业吨氨能耗平均下降6%,水泥行业平均煤耗下降2.4%,日产2000吨以上新型干法水泥推广低温余热发电全面启动。豫光金铅再生铅综合利用、天冠集团二氧化碳可降解塑料等循环经济试点项目进展顺利。—6—五是非公和县域经济的有力支撑。坚持把放手发展非公经济、壮大县域经济作为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不断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加强分类指导,非公经济和县域经济成为推动全省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去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数量达到8821户,净增1539户;完成增加值2152.3亿元,占全部工业的51.9%,总量首次超过公有制工业企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6%;实现利润682亿元,占全部工业的59.6%,比上年提高了9.5个百分点。宇通、金龙、黄河旋风、瑞贝卡、华兰、华英、思念、三全等企业国内行业龙头地位进一步巩固。规模以上县域工业完成增加值2514.8亿元,增长29.8%,占全省工业的60.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4%。工业增加值超过50亿元的县达到16个,增加了8个。继巩义之后,新郑又进入了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六是运行调节调控的有力支撑。坚持把加强调节调控和强化安全生产作为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加强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完善运行调节机制,加强重大问题的协调,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工业经济运行的保障能力有了新提高。全省煤炭产量达到1.85亿吨,增长22.4%;发电1593亿度,增长12.6%,其中向省外输送电量140亿度。除煤炭以外的铁路货运量增长12.1%。扭亏增盈成效明显。亏损企业754家,同比减少18%,企业亏损面为6.3%,下降了1.4个百分点,处于全国最好水平;亏损企业亏损额增幅逐月下降,同比回落15.9个百分点。安全生产—7—形势稳中趋好,全省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25646起,死亡4956人,分别下降20.4%和13.2%。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省工业总量、效益和结构都有了较大提升,实现了由农业大省向新兴工业大省的转变,正在加快向工业强省迈进。应该看到,我省工业化进程总体还处于中期起步阶段,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省加快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牢牢把握的主线,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正在加速进行,消费升级拉动作用日益突出,高加工度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这既为我省工业结构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务必要保持清醒头脑,进一步查找差距不足,认清发展方向,明确发展重点,全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展开。(一)进一步强化产业结构升级在工业结构调整中的核心地位。我省资源型和初级加工产业比重大,在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要实现产业快速扩张,做大工业总量,必须大力发展高加工度产业,这既是工业化过程中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也是提高产业竞争力、应对经济周期变化的有效途径。各市和骨干企业,要着力破解产业技术、集聚发展、大企业成长等方面的瓶颈制约,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一是增强技术支撑能力,进一步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我省工业企业总体技术装备水平不—8—高,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还比较缺乏。目前我省用于研发投入的资金仅占GDP的0.55%,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5%,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事实证明,只有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企业才有发展壮大的稳固基础,产品市场竞争力才能不断提高。金龙集团由以前亏损4400多万元的小厂成为国际同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去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实现利税4.6亿元,正是得益于持续加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多年保持在销售收入的5%左右,拥有了500项技术成果和41项专利技术。中原大化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三聚氰胺产能达到6万吨,已成为全球第四大供应商,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内首位。因此,各重点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技术升级在结构调整中的引领作用,以企业应用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先进技术的自主应用为重点,下大力气加大技术投入,突出抓好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关键环节的突破,不断推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加快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二是增强产业集聚发展能力,着力打造区域工业增长核心区。促进产业集聚,加快培育产业集群,既是当今国际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又是增强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与广东、江苏、浙江等工业强省相比,无论在产业集群数量和规模上,还是在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上,我省都有很大差距。东莞电子信息、青岛家电产业集群已达到几百亿甚至上千亿元的规模,产业配套能力强,专业化分工明细,—9—聚集效应日益凸现,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生产基地。福建省“十一五”期间全面推行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去年通过建设225个重点项目,32个重点产业集群总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3%,有力带动了主导产业发展。虽然我省已经形成了漯河食品、长垣起重、新野纺织等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但总体上层次不高、规模较小、带动性不强,还需要尽快培育壮大。
本文标题:在全省重点项目建设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02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