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高中第二册第八章基础测试题
基础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在海面200米以下的水层中,几乎找不到藻类植物,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素是()。A.氧气;B.二氧化碳;C.阳光;D.温度。2.蜂兰花的花瓣形状酷似雌黄蜂的体态,这一现象属于()。A.警戒色;B.保护色;C.拟态;D.互利共生。3.在阳光充足的池塘里有水草、鱼类、细菌等生物,这些生物构成了()。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食物网。4.同一草原上的羊和牛;同一草原上的狼和羊;噬菌体和细菌;根瘤菌与大豆,以上种间关系依次为()。A.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B.互利共生、竞争、寄生、捕食;C.寄生、竞争、捕食、互利共生;D.竞争、寄生、捕食、互利共生。5.麦田里存在着小麦、黏虫、蛙这样一条食物链,如人为大量捕杀青蛙,则将破坏这个生态系统的()。A.恢复力稳定性;B.抗灾害的稳定性;C.抗病虫害的能力;D.抵抗力稳定性。6.一种疾病使野羊全部死亡,首先受害的是()。A.生产者;B.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D.次级消费者。7.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B.能量流动是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C.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太阳。8.在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A.热带雨林;B.高寒荒漠;C.温带绿林;D.北方针叶林。9.青蛙的幼体蝌蚪在个体数量较多时,就会从肠道中排出有毒物质,使幼小蝌蚪死亡率增加,这种现象是()。A.种内互助;B.种内斗争;C.种间斗争;D.捕食。10.捕蝇草的叶子呈蚌壳形张开,当小虫进入触动腺毛,两片叶子合拢,将虫体消化,吸收营养。这种关系在生态学上属于()。A.竞争;B.捕食;C.寄生;D.互利共生。11.大象是植食性动物,有一种蜣螂专门以象粪为食,则这种蜣螂属于()。A.次级消费者;B.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D.生产者。12.下面的实例,不能构成群落的是()。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13.生物群落中的CO2返回大气中的途径是()。①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②光合作用③某些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⑤森林起火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④+⑤14.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参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A.二氧化碳;B.碳酸盐;C.碳酸;D.碳水化合物。15.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剑蚤→鱼的能量传递中,鱼增加1千焦能量,最少需要浮游植物提供的能量是()。A.10千焦;B.125千焦;C.500千焦;D.1000千焦。16.在一个阴暗潮湿的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朽木,其中聚集着蚂蚁、老鼠、蛇、青蛙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A.生物群落;B.种群;C.生态系统;D.食物链。17.下列哪一生态系统占地球的71%()。A.森林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生物圈;D.海洋生态系统。18.下列各项中属于警戒色的是()。A.生活在水上层的鱼,背部深色,腹部白色;B.某种很凶猛的螳螂,在幼虫时期长的象花瓣;C.美洲棕王蝶幼虫有毒,且体节具有棕色斑纹;D.南美天蚕蛾幼虫的体态和色泽斑酷似眼镜蛇。19.小麦灌浆期阴雨连绵的天气会造成小麦减产,其主要原因是()。A.日照少;B.气温低;C.水分大;D.传粉差。20.“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这种现象产生主要受那种因素的影响()。A.阳光;B.温度;C.水分;D.地理位置。二、非选择题21.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图中的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单位是百万千焦。已知该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能为118872百万千焦,其中118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请回答:(1)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这部分能量是_________所固定的太阳能。(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与它同化作用得到的能量的百分比为__________。(4)下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一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是: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次是上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还有少数能量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22.在一次战争中,敌机在热带海岛上喷洒了化学毒剂后,使该岛的植物迅速死亡,试分析:(1)对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2)在下图(左)坐标中用三条曲线表示处于不同营养级的生物在数量上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各曲线名称(生物数量可任意取);(3)在上图(右)坐标中,用一曲线表示分解者短期内数量上的变化趋势。基础测试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2.C;3.B;4.A;5.D;6.D;7.B;8.A;9.B;10.B;11.C;12.D;13.A;14.A;15.B;16.C;17.D;18.C;19.A;20.B。部分内容解析:1.C。[解析]藻类植物要通过光合作用才能合成有机物,而光线达不到海面200米以下的水层,所以藻类植物不能在这个水层生存。3.B。[解析]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就构成了生物群落。5.D。[解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的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由于大量捕食青蛙,破坏了食物链,因此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6.D。[解析]在生态系统中,野羊属于初级消费者,它们是次级消费者的食物来源之一。故野羊的死亡直接受害者是次级消费者。16.C。[解析]在“阴湿山洼”这个特定的空间内,不仅生活着多种相互间有联系的生物,而且具有特殊的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自然系统,即生态系统。18.C。[解析]A项是保护色;B、D是拟态。二、非选择题21.(1)111.0百万千焦;生产者;(2)15/111×100%=13.514%;20%。(3)60%;(4)①呼吸作用利用;②未被利用;③分解者利用。22.(1)处在第二营养级的初级消费者因食物短缺而大量死亡。
本文标题:高中第二册第八章基础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068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