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求分析的影响
电子货币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分析班级08级财务管理(1)班姓名李俊慧学号2008134008电子货币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分析摘要:随着电子货币的逐渐广泛使用,对传统的货币需求函数之隐含假设条件即货币的不同用途之间存在确定的界限构成了威胁。随着电子金融的发展,各类交易动机之间的边界已不再明显,投资结构的可变性也大大增强,此外,货币流通速度亦受到相应的影响。未来的货币需求函数,对人们利用电子货币进行的交易行为必须加以考虑。关键词:电子货币供给交易行为投资结构流通速度货币政策作为一项重要而有效的宏观调控工具,在保证币值稳定、促进宏观经济平稳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有形货币被电子货币所取代,整个金融体系以及各金融行为主体的行为方式,货币与宏观经济之间内在的相关关系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得传统货币政策操作失去了应有的前提和依据,从而使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不断减弱。本文在对电子货币和货币政策进行解释的基础上,分析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供求和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进而提出我国现阶段中央银行的应对策略。一、现阶段电子货币蕴涵的货币职能就现阶段而言,大多数电子货币是以即有的实体货币(现金或存款)为基础存在的具备“价值尺度”和“价值保存”职能,且电子货币与实体货币之间能以1:1比率交换这一前提条件而成立的。而作为支付手段,大多数电子货币又不能脱离现金或存款,是用电子化方法传递、转移,以清偿债权债务实现结算。因此,现阶段电子货币的职能及其影响,实质是电子货币与现金和存款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流行的电子货币主要有4种类型。1、储值卡型电子货币。一般以磁卡或IC卡形式出现,其发行主体除了商业银行之外,还有电信部门(普通电话卡、IC电话卡)、IC企业(上网卡)、商业零售企业(各类消费卡)、政府机关(内部消费IC卡)和学校(校园IC卡)等。发行主体在预收客户资金后,发行等值储值卡,使储值卡成为独立于银行存款之外新的“存款帐户”。同时,储值卡在客户消费时以扣减方式支付费用,也就相当于存款帐户支付货币。储值卡中的存款目前尚未在中央银行征存准备金之列,因此,储值卡可使现金和活期储蓄需求减少。2、信用卡应用型电子货币。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公司等发行主体发行的贷记卡或准贷记卡。可在发行主体规定的信用额度内贷款消费,之后于规定时间还款。信用卡的普及使用可扩大消费信贷,影响货币供给量。二、电子货币产生的货币创造。基于上述电子货币的普及应用,并因电子货币代替现金或存款而无需担负中央银行的准备存款义务这一前提条件,势必对货币供求关系产生影响。一方面,随着电子货币数量和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预测货币发行和流通的变化量更加困难,通过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量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传统银行与电子货币发行主体在资产业务的内容与运营方面的差异程度难以掌握,并对发行主体的信用保证功能、对等资金保全功能、系统稳定功能等产生安全性影响。同时,电子货币普及使用的扩大,将促使货币交易的无限上升,并导致货币创造的无限上升。对于有存款产生的货币创造,中央银行可通过调整法定准备率控制货币供给。当货币当局决定提高法定准备率时,一定比率的存款就会从商业银行流向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降低;当降低法定准备率时,则出现相反的调节效果,最终扩大货币供给量。由于电子货币产生的货币创造,在目前尚不存在作为“制动器”的法定准备率前提下,电子货币发行部门能否扩大信贷规模,而如果电子货币发行主体持续扩大信贷规模,又是否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必须关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1、支付准备问题。由于电子货币发行中收取的对等资金(现金或存款)目前尚未向中央银行交纳存款准备金。因此,发行主体为了应付客户的支付和取现需求,必需以现金或存款的形式持有一定数量的支付准备金,这样,就可适当限制货币供应量的上升。2、现金漏损问题。在电子货币产生的货币创造过程中,客户持有的电子货币中的一部分会变换成为现金或存款,从电子货币发行部门流出,出现“漏损”资金。这样,就使得电子货币在扩大贷款资金上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从而或多或少抑制了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3,贷款需求有限性问题。实现货币创造,不仅需要有“贷方”,还必须有接受各种贷款的“借方”。对于电子货币发行主体而言,不可能永远存在“优良性”放贷机会。电子货币发行部门对应的“贷款需求曲线”与传统银行贷款需求相同,贷款需求受利率制约随利率上升而下降,因此,贷款需求是有限的、可控的。三、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信用卡是电子货币的主要类型之一,是目前世界范围普及率最高的一种电子货币,也是电子商务支付系统用于零售业务的首选品种。因此,信用卡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且形成对金融政策的影响,进而,形成对货币政策的直接影响。以信用卡为例,根据凯恩斯关于货币需求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消费者之所以持有货币,是因为货币最具流动性、灵活性。而与其他支付手段相比,信用卡的最大特征是提供消费信用,消费者在预定的限额内无须担保可自由借贷,有助于增长消费者的流动性偏好。一般而言,制约流动性偏好可以推高储蓄,助长流动性偏好则可降低储蓄,并有实证分析说明:在信用卡等消费信用普及的国家中宏观储蓄率比消费信用不普及的国家低。当经济主体处于受流动性制约状态时,金融政策通过收缩或扩大流动性,可以影响经济主体在不同时间段的资源分配。由于信用卡特殊的消费信用功能及其使用的方便性(如网上交易只需输入加密的信用卡号和口令或者IP号即可实时支付),当普及范围扩大到一定程度后,会缓解对流动性的制约,直接调节货币供给量,对制约流动性的金融政策起到削弱作用。又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个人持有货币的动机除了完成当期交易外,另一动机是用来预防意料不到的需求,即预防动机。以上实证说明,当电子货币的发行数量和使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足以影响消费者对货币需求的流动性偏好,以致影响一个国家整体的货币需求量、货币供给量和现有的货币政策体系。四、扩大消费信贷推动经济增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中,以Internet构成的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使金融机构提供的网上电子支付服务虚拟化和无国籍化,网络消费者通过无需跨出国境,既可直接利用外国服务商提供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也可用实时处理方式,从外国发行机构直接获取电子货币,还能享受外国机构发行的信用卡消费信贷服务。近年来,我国已实施了8次降低银行利率,扩大消费信用等一系列货币政策,目的在于降低储蓄,刺激消费,抑制通缩,拉动经济增长,但效果并不明显。目前,全国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0万多亿元。在连续降息,并未赶出“笼中虎”进入消费领域的情况下,若在推动和加速信用卡的普及使用,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货币政策刺激消费的积极效应。因此,随着金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国际间金融直接竞争趋势的形成,就必须增强支付网络的国际竞争力,尽早占领国内信用卡市场。特别是目前我国信用卡已形成发卡5万亿张市场规模的前提下,各银行机构应创新手段,在银行卡的发展上下功夫。电子货币是“数字化的货币”,是依托网上电子信用发展起来的电子支付方式,从具体形式上我们经常使用的有以下几种:信用卡、IC卡、智能卡、电子支票、电子现金等。与传统通货相类似,电子货币在商品交易支付中,也具有交易行为的自主性、交易方式的独立性和交易过程的可持续性等特征。电子货币也同样担负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等职能。将电子货币引入传统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深入地研究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供求、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目标及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揭示了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有效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电子货币条件下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对策建议。电子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已经给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冲击尤为明显。五、电子货币对货币供求理论的影响随着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日益深化,网络环境中的电子货币、电子结算技术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强大。同时电子货币是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电子货币以便捷性、高效性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供求理论内在联系分析,从而分析出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参考文献:1、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挑战张文瑞《经济师》,2005年第11期2、电子货币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贾德奎,2002年第6期3、唐平《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3卷第1期4、电子货币时代货币发行的分散化趋势朱雪莲吴秋实《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2期5、关于电子货币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探讨朴香兰刘蔚马海涛高阳《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年第13期
本文标题:电子货币对货币供求分析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1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