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左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文学常识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你知道吗?史书的体例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断代史:记载一朝一代历史的史书称为断代史,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余都属断代史。无能为()也矣共()其乏困秦伯说(),与郑人盟夫()晋何厌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wéifÚgōngyuèfÚ佚之狐()fánzhuìquē秦军氾()南若不阙()秦夜缒()而出失其所与,不知()使杞()子、逢()孙戍()之zhìqǐpángyìshù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每段内容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退兵文章结构一、秦晋围郑秦晋围郑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课文串讲以:因为于:对无礼于晋=于晋无礼军:驻军。名→动郑秦晋函陵氾南秦晋为什么要围郑?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战争的形势如何?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带有侵略性质的战争大国夹击,郑国随时可能灭亡。春秋时期形势简图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为什么围郑?晋公子重耳流亡是年,晋惠公卒,太子圉(yǔ)立,是为晋怀公。晋公子重耳居齐五年,去。经曹、宋,过郑,郑文公不礼。“郑叔瞻谏其君曰:‘晋公子贤,而其从者皆国相,且又同姓’郑君曰:‘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叔瞻日:‘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郑君不听。”(《史记·晋世家》)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故事背景城濮之战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1以其无理于晋2郑贰于楚(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总结秦晋围郑形势图晋军秦军国危矣1、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铺垫2、但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成功分化伏笔。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6、本文选自《》。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与《》《》合称为“春秋三传”。本课验收左传编年公羊传谷梁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使:派若:如果师:军队辞:推辞二、临危受命: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犹:尚且为:做(什么)用:重用而:表承接,才是:这过:过错然:可是(烛之武)许之临危受命: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虽满腹牢骚但深明大义,顾全大局。许之烛之武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大度,屈尊自责,动之以情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从谏如流知错能改谦恭明理郑伯说烛之武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侧面写烛之武)佚之狐: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必”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三、说退秦师: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烛之武)曰夜:在夜里。名→状(烛之武)夜缒而出勇敢无畏,知难而上,义无反顾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既:已经亡:使…灭亡。使动用法敢以(这事)烦……越:跨过。以:目的来。鄙:把…当作边邑。名意动其:这件事焉:为什么用:介,表原因以:来陪:增加厚:形-名雄厚薄:削弱以之为:把(它)作为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使者共:通“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所害:所+动尝:曾经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为:给济:渡河(晋君)许君焦、瑕版:防御工事所知:所+动夫:发语词有何厌厌: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东:向东。名→状封:使……作疆界。使动肆:扩张。阙:削减焉:兼词从哪里以:却唯:希望图:考虑说:通“悦”盟:结盟戍:守卫形→动乃:于是尝:曾经烛之武的游说艺术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说目的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18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烛之武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晓之以害,动之以利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良言一句三冬暖”,说秦穆公爱听的话,秦穆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之:代指秦军微:没有夫人:那人及:达到因:依靠而:却蔽:损害所与:所亲附的人。所+动知:通“智”乱:(军队)散乱易:交换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其:还是。表婉商,期望语气去:离开之:代郑国四、迫晋退兵问:“不仁、不知、不武”最关键是哪一点?由此可见晋文公什么特点?问: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有什么作用?1.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迫晋退兵不知,晋文公:虽贪婪,但理智,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迫晋退兵文章结构完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词类活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越国以鄙远与郑人盟唯君图之既东封郑阙秦以利晋(驻军,驻扎)(意动,以……为边邑)(订了盟约;建立同盟)(计划,考虑)(使动,使…成为疆界)(使…得利)名词→动词,意动,使动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夜缒而出朝济而夕设版焉词类活用(在东边)(在西边)(在晚上,当晚)(在早上;到黄昏)名词→状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名词词类活用(恩惠,好处)臣之壮也越国以鄙远共其乏困词类活用(壮年)(远方,边远的地方)(缺少的东西)形容词→名词因人之利而敝之肆其西封词类活用(损害)(扩张、延伸)形容词→动词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词类活用(使…灭亡)(使…亏损)(使….退却)使动用法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通假字(古/今)贰于楚也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今有急而求子微夫人之力古今异义(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您,多指男子/儿子)(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一词多义1.而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承接,才)(表修饰,不译)(表承接,不译)(表承接,就)2.以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之)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因为,连词)(拿,用,介词)(表目的,连词来)(表目的,连词来)(把,介词)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②焉用亡郑以陪邻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④且焉置土石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⑥永之人争奔走焉(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为什么)兼词,从哪里)兼词,在哪里代词,之,这件事代词,之,这篇文章其: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失其所与,不知4.吾其还也•代词,它郑国•代词,这件事•自己的•副词,还是•(烛之武)许之(主语)•(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特殊句式省略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词结构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介词结构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介词结构后置)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介词结构后置)•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特殊句式倒装句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特殊句式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的形象烛之武志士勇士辩士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勇入秦营,知难而上。不卑不亢,机智善辩•人物形象小结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2、郑伯:(1)善于纳谏。(2)勇于自责。(3)善于言辩。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1.情节波澜起伏•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文章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本文的主要特点是:•2.叙事结构•伏笔和照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夜缒而出•详略得当•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单的交代。
本文标题:烛之武退秦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698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