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基于翻译的IPv6过渡关键技术及部署
龙源期刊网过渡关键技术及部署作者:蔡广平钟炜来源:《中兴通讯技术》2013年第05期龙源期刊网龙源期刊网摘要:阐述了几种重要的基于翻译的过渡技术,分析了其工作原理、技术特点、主要应用场景以及各技术的优缺点,同时探讨了实际部署基于翻译的IPv6过渡技术应考虑的相关问题。基于翻译的IPv6过渡技术可以延长IPv4使用期限,实现IPv6和IPv4互联互通,能够最龙源期刊网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利益,确保网络平滑演进与过渡。选择何种过渡方案涉及很多因素,需根据网络特点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过渡技术。关键词:IPv6过渡;翻译技术;应用场景Abstract:Inthispaper,wedescribeseveralimportantIPv6transitiontechnologiesbasedontranslation.Wedescribetheworkingprinciple,technicalcharacteristics,andadvantagesandlimitationsofeachtechnique.Wealsodiscusstypicalscenariosinwhichthesetechniquesmightbeused.IPv6transitiontechnologiesbasedontranslationextendthelifetimeoftheIPv4networkandallowcommunicationbetweenIPv4andIPv6.Theyprotectnetworktothegreatestpossibleextent,andensurethesmoothtransitionfromIPv4toIPv6.WhenchoosingIPv6transitiontechnologies,manyfactorsneedtobetakenintoaccount.Transitiontechnologiesmustbeselectedaccordingtothenetwork’sindividualcharacteristics.Keywords:IPv6transition;translationtechnology;applicationscenarios由于IPv4地址耗尽,2011年以来中国IPv4地址数量几乎没有新增,而三网融合、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又需要大量的IP地址。通过发展IPv6来解决这一问题,业界早已达成共识,但是IPv6地址和IPv4地址并不兼容,运营商网络、业务平台、终端以及内容提供商网络都无法在短期内全面支持IPv6,并且运营商网络基础不同,不同区域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因此如何经济、高效、平滑地过渡到IPv6是目前所面临的难题。IPv6过渡技术方案众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三大类:双栈、隧道、翻译。在向IPv6网络演进初期,内容提供商和应用服务仍然以IPv4为主,如果新增用户只采用IPv6地址,基于双栈和隧道的过渡技术则不能解决IPv6用户访问IPv4因特网的问题;若为新增用户分配双栈地址,又无法解决IPv4地址耗尽的问题;此外,由于全网均为双栈仅为理论方案,因此在整个网络向IPv6演进过程中,通过隧道或双栈技术均无法实现IPv4和IPv6网络的互访互通,而基于翻译的过渡技术可以解决此类关键问题。文章结合IPv6过渡技术开发与测试实际,探讨基于翻译的IPv6过渡关键技术,并分析各自特点,给出了典型部署,以及实际部署中应考虑的相关问题。1NAT444NAT44是IPv4-IPv4的网络地址转换(NAT)技术,早在1994年已被提出(RFC1931)。当时NAT提出的背景是:在某一段时间内,一个局域网内只有少部分主机需要访问外部网络,大部分主机只需要访问域内网络,甚至有些主机从不访问外部网络。因此,在该局域网内可使用互联网数字分配机构(IANA)预留的局部地址(RFC1918),此类地址在不同的局域网内可以重复使用。当域内某些主机需要访问外部网络时,通过NAT将局部地址转换为全球唯一的全局地址,局域网只需要少量的全局地址。这些全局地址在不同的时刻可由域内不同的主机占用,极大地减少了对全局地址的占用,达到节省IPv4地址的目的。NAT44应用已非常普遍,是各类小型家用路由器的基本功能之一。龙源期刊网设备,网络模型如图1所示。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网络和用户网络均为IPv4网络,服务提供商将IANA预留的局部地址分为两类:用户级局部地址和运营级局部地址。在用户终端设备(CPE)和运营级设备各作一次NAT44,在用户级将用户级局部地址翻译为运营级局部地址,在运营级再将运营级局部地址翻译为全局公有地址。由于作了两次NAT,因此把运营级NAT44称之为NAT444,也称为电信级NAT(CGN)或大规模NAT(LSN)。NAT444设备具有大容量、高性能的特点,可满足高速数据吞吐需求;其机间或板间采用1:1或1:N安全备份,满足电信级设备高可靠性要求;地址规划与分配方式灵活多样,用户地址与端口号可预分配,与网管系统、AAA服务器、日志管理等配套可解决因引入NAT对用户溯源、用户行为分析等运维管理造成的影响。NAT444主要优点为:·NAT444实现了运营级IPv4地址复用与共享,可有效解决IPv4地址枯竭问题。·用户网络和运营商接入网络都可以保持现有IPv4网络不变,只需在汇聚层或核心层增加NAT444设备即可,无需进行大规模设备替换,投资成本低、投资风险低。·用户和运营商网络都为IPv4单栈,NAT444技术方案成熟,运维成本低。·部署方式灵活,还可方便地和其他IPv6过渡技术配合使用,如IPv6快速部署(6RD)或双栈。因此NAT444不但适用于IPv6过渡初期,也可作为中长期演进方案。图2给出了NAT444和6RD配合使用模型。图3为NAT44和双栈配合使用模型。NAT444主要不足为:·并未正真引入IPv6网络,在过渡后期还需要进行设备更替。·NAT破坏了IP网络端对端通信的特点,对一些应用协议处理比较复杂。·需对网管系统、行为分析系统等运维系统进行升级。2DS-LITE双栈指的是IPv4和IPv6协议栈,如果网络节点支持双栈,则该节点既可以处理IPv4分组,又可以处理IPv6分组。双栈是理论上较完美的IPv6过渡方案,但实际中一方面全网双栈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对于新建网络,若采用双栈需同时占用IPv4和IPv6地址,并不能解决IPv4地址短缺的问题,若采用IPv6单栈,演进早期IPv6用户无法访问内容丰富的IPv4内容提供商网络。轻量级双栈(DS-LITE),旨在解决IPv4主机穿越运营商的纯IPv6网络(如接入龙源期刊网网、汇聚网)访问IPv4内容提供商网络,以及通过IPv4-IPv4NAT实现运营级IPv4地址复用,以解决IPv4地址匮乏问题[1]。DS-LITE网络模型如图4所示,其中ISP网络为纯IPv6网络,用户网络中可能只有IPv4主机,也可能存在IPv6主机或双栈主机(当双栈主机用IPv6地址访问网络时可视为IPv6主机;反之可视为IPv4主机),为IPv4主机分配局部地址,对于IPv6主机地址分配和访问IPv6网络按照IPv6协议进行转发与处理。B4(基于桥接的宽带网关)和地址族过渡路由器(AFTR)是DS-LITE的两个主要模块,都支持双栈。B4是DS-LITE用户接入模块,存在于CPE或者直接驻留在终端设备中(如在无线应用场景中,无线终端不经CPE而直接接入ISP网络),主要完成如下几方面的功能:·隧道建立,隧道封装/解封装B4设备与AFTR之间建立多点对点的IPv4-in-IPv6(4in6)隧道,通过手动配置或DHCPv6等方式,B4可以获取AFTR地址。对于来自IPv4主机的IPv4报文,B4完成隧道封装;对于来自AFTR的4in6报文,B4完成隧道解封装。·分片和重组封装4in6隧道后报文长度可能会超过最大传输单元(MTU),通过路径MTU发现协议(RFC1191)并不能可靠地解决这一问题。一种解决方法是增大B4与AFTR间链路的MTU值,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分片与重组。B4需支持分片与重组,对于来自用户的报文,封装隧道后进行分片;对来自AFTR的4in6分片报文,在隧道解封装前进行重组。·DNS代理运营商为B4仅分配IPv6地址,B4通过DHCPv6只能获取到域名系统(DNS)服务器的IPv6地址,而不能获取到IPv4地址,因此B4需要支持DNS代理,实现基于IPv4的DNS相关服务。AFTR是ISP网络中4in6隧道的汇聚点,主要可以完成如下几方面的功能:·隧道建立,隧道封装/解封装AFTR与B4建立点对多点的IPv4-in-IPv6隧道,AFTR完成来自B4隧道报文的解封装以及发往B4的IPv4报文的隧道封装。·分片和重组龙源期刊网类似,AFTR需对来自B4的4in6分片报文先重组再解封装;对发往B4的报文,封装隧道后若超过MTU,需要进行分片。·NAT44转换这是AFTR的主要功能,将IPv4局部地址转换为IPv4全局地址,其转换原理、转换方式等与NAT44相同。但与NAT44不同的是:B4的IPv6地址(SoftwireID)也是NAT映射关系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的B4下可以使用完全相同的IPv4局部地址。因此当两个相同的IPv4局部地址所属的SoftwireID不同时,所生成的NAT会话不同[2]。DS-LITE作为向IPv6演进的主要方案之一,主要优点为:·剥离了ISP网络、用户网络、因特网之间的耦合,ISP网络发展IPv6网络不受用户网络和因特网的影响,可独立地直接演进到纯IPv6网络。·为IPv4主机分配局部地址,不同B4下IPv4地址可完全相同,能够有效解决IPv4地址短缺问题。·用户可以自主地决定是否采用IPv6网络,并且当用户过渡到IPv6时,对ISP网络无额外要求。·对于IPv6用户直接按照IPv6协议处理,并且可以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4in6隧道可以在任意节点终结,AFTR部署灵活。DS-LITE主要不足为:·CPE等用户接入设备需要更新升级,增加成本。·因在AFTR需要做NAT44转换,因此DS-LITE会继承NAT44的一些不足。·不能解决IPv6主机访问IPv4网络的问题。3NAT64由于向IPv6网络演进初期因特网仍然以IPv4为主,因此存在IPv6用户无法访问内容丰富的IPv4因特网问题。早在2000年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就提出IPv6-IPv4协议转换的附带协议转换器的网络地址转换器(NAT-PT)技术(RFC2766),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由于NAT-PT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如与DNS耦合太紧等诸多缺陷,IETF于2007年废弃了NAT-PT(RFC4966),不再推荐使用,为此IEFT又推出了NAT64[2]。龙源期刊网,是一种有状态的网络地址和协议转换技术,因此NAT64又称为StatefulNAT64或StatefulAFT[3]。NAT64模型如图5所示,IPv6客户端和IPv4服务器分别位于纯IPv6、纯IPv4网络中。NAT64至少有一个接口与IPv6网络相接,一个接口与IPv4网络相接,且支持双栈。DNS64是将域名解析的A(32bitsIPv4地址)查询记录翻译成AAAA(128bitsIPv6地址)查询记录
本文标题:基于翻译的IPv6过渡关键技术及部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698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