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讲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国内背景•1、皖系军阀的统治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局面。主要有北洋军阀和西南军阀两大割据势力。在北洋军阀系统中,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控制着北京中央政权和安徽、陕西、山东、浙江、福建等省,势力最大;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以英美为靠山,占据长江流域的江苏、江西、湖北等省,势力仅次于皖系;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控制着东北地区,在直、皖两系之间举足轻重。在西南军阀中,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和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势力最大。前者占据云南、贵州两省和四川部分地区,后者则占据两广。此外,山西的阎锡山、徐州的张勋等军阀独霸一方。段祺瑞(1865-1936年),安徽合肥人,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段祺瑞的内阁成员:(右起)曹汝霖、刘冠雄、陆征祥、段祺瑞、钱能训、段芝贵、朱深、傅增湘。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得到桂军和滇军首领陆荣廷、唐继尧和海军总长程璧光的响应。1917年8月、9月间,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大纲》,选举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1917年11月下旬,桂系在军政府内挑起争端。1918年2月26日,拥护孙中山的程璧光被刺。5月,桂系操纵国会非常会议,用“总裁会议制”代替大元帅制,孙中山被迫辞职。国内背景•1、皖系军阀的统治•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成长•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共和国。民国政府解除了开办企业的若干限制,废除了封建性的设厂专利垄断,大大激发了资产阶级投资建厂、振兴实业的热情,出现了民初的“产业革命”热潮。新的私人资本企业如雨后春笋地涌现出来。•1914-1921年,即一战及战后几年,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近代私人资本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民族资本在轻工业、重工业上都得到发展,其中以棉纺织、面粉、矿业、轮船等工业的发展最为迅速。辛亥革命后的八年间,新增资本近1.4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40年投资的总和。•但总体来说,中国轻、重工业发展是不平衡的,工业内部结构也不平衡,工业的地区配置同样不平衡,仍然集中于沿海和通商口岸。工人阶级的成长•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已增加到200万左右。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扩大,工人的斗争日益增长。据统计,1914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工人罢工108次。特别是从1916年以后,罢工次数逐年增加。1916年罢工17次,1917年23次,1918年增加到30次,1919年仅1月到5月,即达19次。在这几年内,罢工的规模、参加的人数和斗争的激烈程度,都大大超过了以前的罢工,形成为自发斗争的高涨时期。国内背景•1、皖系军阀的统治•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成长•3、新文化运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为了救亡图存,中国不得不开始了以西方为榜样的革新运动,一步步走向深化。洋务运动追求船坚炮利,以器物层面的改良为目标;戊戌变法追求君主立宪,以政制层面的改良为目标;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以政制层面的革命为目标。这接连的几个运动,都各有其主导的革新目标,一个比一个深化,事后作历史检讨,又感到其目标的不完整、不深刻。直到新文化运动产生,中国人才集中认识到,中国所面临的危机,不仅是国力的落后,更是文化发展上的落差。新文化运动提出要在思想观念上作彻底改造的目标,触及到了中国革新的核心问题。•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梁启超五四时期的陈独秀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文学革命的主将。李大钊(1889-1927)河北乐亭人。《法俄革命的比较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一次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同时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思想基础和创造有利条件。国际背景•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和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1917年8月14日,段祺瑞政府决定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奥宣战。右图为参战纪念章。参战华工在青岛准备出发国际背景•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和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2、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的编辑深感不评时政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从5卷5号起,及时反映和评论当前的政治问题,1918年12月,陈独秀、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旗帜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积极宣传俄国十月革命,是五四运动在思想舆论准备方面一个指导性刊物。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颂扬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二、五四运动的爆发与过程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和德国在法国康边森林签订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18日,和会在巴黎召开。图为参加和会的四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意大利首相奥兰多和法国总理克雷孟梭。路易十四大王宫的镜子大厅内正在举行的巴黎和会全体会议•1919年1月18日,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派出陆征祥、顾维钧、王正廷出席巴黎和会,要求列强放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队、巡警,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和租界,关税自主等,并要求取消日本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归还日本在战时掠夺的德国在山东的权利。但是会议只将山东问题列入议程,其余都拒绝提交讨论。4月30日,巴黎和会在《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中,承认日本在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与资产,北洋军阀政府准备签字承认。中国人民闻讯群情激愤,纷纷行动起来挽救民族危亡。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左上:陆徵祥左下:魏辰祖中:顾维钧右上:王正廷右下:施肇基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队伍浩浩荡荡从红楼向天安门前进。右图:天安门前愤怒的人群(油画)。五四传单学生们在前门大街激昂讲演。右:北京大学学生分组在街头讲演。曹汝霖(订二十一条时的外交次长,当时任交通总长)章宗祥(驻日公使)陆宗舆(订二十一条时任驻日公使,当时任币制局总裁)曹汝霖(订二十一条时的外交次长,当时任交通总长)章宗祥(驻日公使)陆宗舆(订二十一条时任驻日公使,当时任币制局总裁)“杀千刀的曹汝霖还我青岛来!”右图:曹汝霖住宅的黑漆大门。上图:熊熊烈火中的曹宅左上图:学生领袖宣布罢课左下图:学生们冲向赵家楼五四时期的学生代表罗家伦傅斯年郑振铎闻一多张国焘•6月3日,军警再次逮捕学生800多名,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主力由学生转为工人阶级。市民、商人、农界也都加入运动,使爱国运动超出知识分子的范围,具有了广阔和深厚的社会基础。下图:上海青年的游行队伍上图:上海人民的游行宣传队伍罢市后的上海南京路上海“三罢”斗争波及全国20多个省150多个城市。天津、长辛店、唐山、济南、南京、九江、汉口、长沙、芜湖、无锡、苏州、扬州等市工人举行罢工。广东、广西、福建、四川、山西、陕西、吉林、奉天、黑龙江等地学生、商人、市民集会游行,罢市、罢课,抵制日货。6月11日,北京大学教授陈独秀、李大钊、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市区向群众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宣言由陈独秀起草,提出了收回山东主权等五条关于内政和外交的最低要求。声明:“倘政府不顾和平、不完全听从市民之希望,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这个宣言为全国人民指明了新的斗争目标,陈独秀在新世界游艺场散发传单时被密探逮捕。•面对全国人民的爱国浪潮,北洋政府被迫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释放被捕的爱国学生,这是五四运动的一大胜利。但山东问题仍没有解决,全国又掀起了拒签和约的斗争。在国内舆论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中国代表在和会上维护国家权益的强硬态度,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扬。这是五四爱国运动的最重要的胜利成果。陆征祥等被迫放弃签字的电文•吾国对于德约仅争保留山东三条,乃直至今日,穷尽方法,卒归无效。祥等因此次和会当谋世界永久和平,论是非不论强弱,故不畏强御,提此主张。不幸事势中变,难遂所期;然吾国仍不能迁就,致成自杀。祥等已拒绝签字。惟外势迫切如此,吾国若再长此鹬蚌相持,则亡将无日,此不绝如缕之国命,今即悬诸上海会议。当此创巨痛深之下,谨痛哭陈词,一致呼吁,务求双方牺牲,从速解决一切纠纷,而一以维持国本为前提,庶几种种问题无难立决。全国一致对外,卧薪尝胆以救危亡,否则国将不存,争于何有?临电怆痛,诸希明察。•一、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二、五四运动的爆发与过程•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五四运动就是指1919年5月4日在北京所发生的学生爱国运动以及在其影响和推动下各地各界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包括六三运动即6月3日上海的“三罢”斗争(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而广义的五四运动则不仅仅限于1919年5月4日及其后几个月的群众爱国运动,还包括在此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也称五四新文化运动)。早期人们基本从狭义的角度理解五四运动,视之为单纯的学生爱国运动。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学术界日益从广义的角度理解五四运动,包括五四运动的当事人多把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视为一个整体。•胡适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自觉地反对传统文化中诸多观念、制度的运动,是一场自觉地把个人从传统力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陈独秀在20世纪30年代指出:“五四运动时代所要求的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卖国贼;反对旧礼教的束缚,提倡思想解放、妇女解放以扫荡封建的残余;提倡科学,破除迷信,建设工业;反对古典文,提倡语体文,以为普及教育和文化的工具;提倡民权,反对官僚政治。”•毛泽东认为五四运动既是一次反帝的爱国运动,又是一次反封建的文化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基于从广义的角度理解,五四运动无疑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首先,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对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和猛烈的扫荡,推动了反帝反封建思想的深化和发展,有利于人们挣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它提倡白话文,发动文学革命,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普及,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其次,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爱国运动,广泛地把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动员进来,比较充分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强权的抗议和维护国家主权与独立的的决心,表现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是中华民族新的觉醒的开始。对此,时任美国驻华大使芮恩施作了比较充分的肯定,说:“从巴黎和会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一般说来,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革命任务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确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与欧美等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有着全新的内容,如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领导、其前途是社会主义革命等,所以是新式的、特殊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此之前中国的民主革命就称作旧民主主义革命。将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论据主要是: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
本文标题:中国近代史课件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713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