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外国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塞万提斯第三节莎士比亚第一节概述一、文艺复兴运动及其指导思想(一)文艺复兴运动14—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原意是指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生,实际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古代文化作为反封建反教会的武器,以摧毁中世纪的神权统治,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建立起来的新兴文化。马克思:“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新场面。”(二)指导思想——人文主义内涵:(一)用人性反对神权;(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四)提倡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五)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核心内涵:对“人”的肯定。与“神本主义”针锋相对,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从肯定个人欲望、情感出发,人文主义者把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当成了最重要的两大任务。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重新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审美标准。二、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社会历史背景:当时欧洲的经济发展、政治形势等方面的要求对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起到了根本性的和决定性的作用。文化原因:1)现代意义上的城市的出现及其与之相适应的城市新文化氛围的形成;2)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在中世纪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3)对神学的深入研究中导致了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出现飞速进展;4)基督教教会内部出现了变革力量。重要事件:欧洲大瘟疫;古代文化典籍的重新发现;地理大发现和环球航海的成功。三、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一)具有强烈的人本意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颂扬人的理性和力量。(P69)莎士比亚: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二)倡导艺术模仿自然,遵循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达芬奇:画家应当像一面镜子,真实映照出镜子前的世间万物。如果要画人物,就要像活生生的人。要画白云,就要像真正天空中飘浮的白云。不但如此,还要用心灵之眼去吸收眼前的一切,找寻其中的意义。莎士比亚: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三)表现资产阶级新人对个性自由、对人生幸福的大胆追求。西蒙松:文艺复兴的真正意义是自由的重新降生。人心恢复了自觉和自决之力,承认外界的美,藉艺术而承认肉体之美,在科学上解放道理,在宗教上解放良心,使教化复返于理智之域,确立了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维纳斯回来了,玛利亚也走向人间,肉的放纵和享乐取代了灵的束缚和苦行,知识和艺术的崇拜取代了宗教和道德的崇拜。(四)艺术形式上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十四行诗、框架式短篇小说、线性结构长篇小说(流浪汉小说)等新的文学样式。(P70—71)四、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历程(P71)(一)早期人文主义文学(14世纪初—15世纪中叶)中心:意大利和英国。主题:强调个性解放和享受世俗生活,否定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意大利意大利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人文主义文学最早出现的国家。代表作家:彼特拉克、薄伽丘(与前期出现的但丁并称为弗罗伦莎文坛“三杰”)。人文主义先驱,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开创性:最早喊出了“人不认识自己,就不能认识上帝”的革命性话语。代表作:抒情诗集《歌集》。共有300多首十四行诗。其中也包含一些富有激情的政治诗,但主要部分都是与劳拉有关的爱情诗篇。意义:内容上:从个人的感受出发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客观上显示出了对冰冷死寂的神权世界的对抗。形式上:创造了14行诗的新诗体。彼特拉克(1304-1374)莎士比亚第66首十四行诗厌了这一切,我向安息的死疾呼,诸如,眼见天才注定做叫花子,无聊的草包打扮得衣冠楚楚,纯洁的信义不幸而被人背弃,金冠可耻地戴在行尸的头上,处女的贞操遭受暴徒的玷污,严肃的正义被人非法地诟让,壮士被当权的跛子弄成残缺,愚蠢摆起博士架子驾驭才能,艺术被官府统治得结舌缄口,淳朴的真诚被人瞎称为愚笨,囚徒“善”不得不把统帅“恶”伺候:厌了这一切,我要离开人寰,只是我走了,我的爱人却孤单。薄伽丘(1313-1375)地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另一个伟大的作家创作:一生写作了传奇、史诗、叙事诗、十四行诗以及小说、论文等众多作品。代表作:《十日谈》《十日谈》别称:《笳略托公子》创作动机:最初就是为了“纵谈风月”。但薄伽丘更多的是从肯定个人情感和情欲的角度来反抗神学体系的不合理,这才是他创作的真正动机。意义:小说表现出反封建、反教会的巨大思想意义,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倾向。英国文学乔叟(1340?-1400)出身:伦敦市民家庭创作:叙事长诗《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显示了乔叟看重情感作用和觉得情感难以捉摸的写作心理。意义:是文艺复兴运动初期从人的感情层面上考察人的思维模式的反映。《坎特伯雷故事集》地位:乔叟的代表作品内容:尽管这部作品中包含着很多讽刺宗教僧侣的文字,但对于市民阶层纵欲抱着欣赏的态度津津有味的加以描写,肯定主人公用种种手段达到肉欲的满足和爱情的实现,仍是小说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二)中期人文主义文学(15世纪下半叶—16世纪上半叶)中心:法国。背景:早期人文主义作品从肯定人的情欲的角度对神学教条和神学体系的冲击极有力量,但也很快暴露出了肤浅:人的情感欲望和人的理想之间没有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新起的作家发现,如果只有情感欲望要求而没有远大高尚的理想与之匹配,情欲就会流于放纵。主题:描绘巨人形象,展示巨人的思想和行动,肯定人的价值和力量。用巨人式形象的塑造逐渐取代早期单纯对“人性快乐”的感性层面的讴歌,从而使对人的认识再一次走向深化。法国作家拉伯雷(1483?—1553)生平:通晓多种学科(医学、天文、地理、神学、数学、哲学、文学、教育、法律、音乐)和希腊文、拉丁文等多种文字的人文主义巨人。开创性:第一个成功描写人的巨人形象、展示巨人风采,使人的形象顶天立地地站在了神的面前。《巨人传》取材:受民间故事启发创作而成。人物形象:用象征的手法,第一次为人们塑造出了两个无论在躯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高大雄硕的巨人典型: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意义:这是欧洲近代文学中,人的形象首次顶天立地地屹立在神面前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三)后期人文主义文学(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初)中心:西班牙和英国。这一时期人文主义文学达到鼎盛阶段,其标志是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出现。主题:除继续表现前两个时期的讴歌人性和展示巨人风范两种主题外,对由于人性的弱点所造成的社会丑恶现象的探讨成为此时文学的基本任务。英国戏剧领域的“大学才子派”主题:继承和发展了描写巨人形象,展示巨人风采主题。代表作家:斯托弗·马洛(1564—1593)代表作品:马洛在他的10幕悲剧《帖木尔》中,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把帖木尔描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追求无止境的世界霸权的巨人式人物。“大学才子派”作家:除马洛外,还有约翰·李利、罗伯特·格林、托马斯·基德等。西班牙的骑士小说骑士小说:16世纪出现,对宗教的虔诚往往被对贵夫人的爱恋所取代,建立武功的动力均来源于爱情。主人公:主人公的魔力更多是来自自身的武艺高强而非来自上帝的赐予。价值:对爱情生活的追求与自身具有强大的巨人式力量的结合,就使得西班牙此时出现的骑士小说不自觉地具有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一些特点。“流浪汉小说”及《小癞子》流浪汉小说:P74作代表:无名氏的《小癞子》。主人公:小拉撒路是一个生活在下层社会中的特殊“巨人”。他虽然地位低下,遭遇悲惨,但是却凭藉自己的聪明和智慧,靠狡黠和欺诈最终摆脱了厄运,过上了较为优裕的生活。意大利16世纪的文学特点:显示出了描写巨人情感和巨人风采的特点,反映出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的深化。阿里奥斯托(1474-1533):他的传奇体长诗《疯狂的罗兰》,就通过主人公罗兰表现了狂热的爱的激情和他坚忍不拔的寻找行动及对爱的执着。塔索(1544-1584):在叙事诗《被解放了的耶路撒冷》中,也以歌颂的态度塑造了所谓的基督教英雄高弗莱多等人。返回第二节塞万提斯塞万提斯(1547—1616)出身:生于西班牙马德里附近的一个破落的乡村医生家庭。由于家贫,只读完了中学。经历:曾参加西班牙驻意大利军队,并在激战中受伤导致左臂残废。也曾被土耳其海盗俘获,到阿尔及尔做苦役。还做过军队征粮员、收税员,数度入狱。体验:个人的坎坷经历使他有机会走遍城乡,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现实,进一步认清了西班牙王权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和宗教势力的残暴,体验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和痛苦。苦难是最好的老师(巴尔扎克)塞万提斯的创作田园小说《伽拉苔亚》(1584)剧本《努曼西亚》(1584)短篇小说集《惩恶扬善故事集》(1613)长诗《巴尔纳索神山瞻礼记》(1614)剧作《八出喜剧和八出幕间短剧集》(1615)小说《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荣达历险记》(1616)《堂吉诃德》(1605)地位:长篇小说,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构思:据说小说是在狱中最初构思的。创作过程:1605年第一部完成出版,当年就再版5次。正当塞万提斯写作《堂吉诃德》第二部时,有人化名阿隆索·费尔南德斯·德·阿维利亚纳达,出版了一部伪造的续篇,歪曲作家原意,内容低劣荒诞。塞万提斯为了还击,于1615年出版了《堂吉诃德》第二部。《堂吉诃德》故事梗概拉·曼却地方的穷乡绅吉哈达因阅读骑士小说入了迷,企图仿效古代游侠骑士外出漫游。他改名堂吉诃德·台·拉·曼却,还物色了邻居桑丘·潘沙做侍从。小说围绕主仆二人三次游侠冒险的经历,广泛地反映了17世纪初期西班牙社会的现实。创作目的—以毒攻毒创作目的:否定骑士小说和它所宣扬的骑士制度。在《前言》说:他写《堂》的宗旨“是要消除骑士小说在社会上、在群众之间的声望和影响”,“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在小说结尾处又郑重宣布:“我的愿望无非是要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堂吉诃德的真人真事,已经使骑士小说立脚不住,注定要一扫而光了”。创作手段:故意模仿骑士小说的形式,叙述一个被骑士小说迷惑的人怎样模仿骑士历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荒唐可笑的事情,使人们在笑声中认识骑士文学及其所宣扬的骑士制度的腐败荒诞和对人的毒害,告诫人们不要再沉迷骑士小说之中。创作结果:事实上,它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自《堂》问世以后,西班牙的骑士小说便销声匿迹了。英国的拜伦慨叹堂吉诃德成了笑柄,他的荒唐行为笑掉了西班牙的骑士小说。人物形象人物画廊:这部小说中共出现了包括社会各阶层将近700个人物,有贵族、教士、商人、地主、市民、士兵、农民、囚徒、强盗、妓女等等。主要人物:在这众多人物画廊中,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的形象栩栩生辉,最为引人注目。堂吉诃德形象二重性特征:将幻想当现实的喜剧人物,同时又是受到历史嘲弄的悲剧英雄。性格矛盾而复杂,可笑又可敬。时而疯癫,时而清醒;行为荒唐,思想深邃;结果恶劣,动机善良;模仿游侠骑士冒险带有中世纪陈迹,追求正义、真理又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一个有着崇高精神境界的“疯子”。意义:其矛盾性既无情地讽刺了骑士文学,又巧妙地赞美了人文主义思想,体现了时代精神。桑丘·潘沙形象性格特点:是一个以侍从身份出现的西班牙贫苦农民的典型。在他身上,既体现出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也表现出了小私有者的心理特点。意义:体现了西班牙农民渴望改变自身生存处境的愿望;也体现了作者对这一阶层的关注和希望。《堂吉诃德》的思想内涵作家最初的写作宗旨是“把骑士小说的那一套扫除干净”,然而,小说的意义却远远超过了对骑士文学的嘲讽和攻击。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西班牙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腐朽和社会黑暗,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示了深刻的同情。作品曲折巧妙地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如建立没有剥削压迫“太古盛世”;宣扬人与人之间平等,反对等级观念;主张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等。《堂吉诃德》的艺术成就1
本文标题:外国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7900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