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新课程与课程结构变革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每天上课铃一响,上海晋元中学各个班的学生便会根据自己的各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去相应不同层次的班级上课,而原有的行政班则保持不变。这就是所谓的“走班制”教学。原来,晋元中学对每年初进学校的高中生都要举办学习方法、学校课程、自主选择方法、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的讲座,并在拓展型、研究型、社会实践课程中正式开设走班教学。学生在逐步熟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基础上,期中考试后,对数、理、化、英语、计算机、体育六门基础型课程选择走班学习。根据学生的选择,学校将4至5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班级”,分成ABC层,几个班同时开展同一科目的教学活动,其余教育教学活动则在原行政班进行。在晋元中学,每个学生的课程套餐分为三个部分:按要求弹性完成国家规定的基础型课,对学生基础、发展趋向等分化较大的学科实行分层教学,并设立部分学科专用教室;有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学生可以在学校、同学和导师提供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菜单中选择研究课题;以自理、自立、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生活经验课程。学生在师长指导下,依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能和国家的需要,按照学校“套餐式”课程的目标和教学方式选择走班,从而形成一张张富有个性特色、符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节选自2001年6月8日《中国教育报》第一版“套餐式”课程承认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承认学生有选择权和发展权,通过提供有层次、可选择的课程,实现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新课程与课程结构的变革一、何为课程结构所谓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它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课程要传递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即课程的知识构成。第二,这些知识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传递,即课程的形态结构。第三,不同类型的课程形态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时间分配,即课程的课时比例。二、课程类型1.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经验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2.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形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教学以各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综合课程,是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它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3.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研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是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4.根据课程的表现形态——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者说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课程。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5.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即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目标上侧重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共同素质,内容上强调一致性、共同性、发展性。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划分标准课程类型主导价值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学科课程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经验课程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科课程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使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知识,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息的视野与方法。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根据课程的表现形态显性课程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熏陶作用。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国家课程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地方课程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不同类型课程的价值三、我国以往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一)课程类型的比重不合理(二)科目缺乏整合,比重失衡(三)不同类型知识的比例不合理四、新课程在课程结构上的调整——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了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目标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一)课程结构的均衡性1.均衡设置课程门类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确定课程类型(二)课程结构的综合性1.加强学科之间的综合2.设置学科性综合课程3.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课程结构的选择性1.地方和学校主动选择课程2.学生主动选择课程(1)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选修课(2)学生将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表现自己的主动性——必修课中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五、综合实践活动(一)何为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1.它是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2.它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3.它是与学科并列而不是从属或依附于学科的综合课程(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1)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动员和任务布置指导选题组织课题组实施研究处理结果交流表达(2)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①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②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④学会分享与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⑤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3.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4.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课程结构的变化对教师的要求请自己总结
本文标题:新课程与课程结构变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033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