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 自考考试复习专题:文学概论笔记复习
1导论一、课程的性质建立在文学理论门科基础上(一)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1、文学发展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和为研究对象,作为一门历史地具体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济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基本任务:①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治、思想、伦理、宗教以及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各种文化因素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②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③通过对具体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等)的具体分析,评定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2、文学批评以同时代的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为评论对象。3、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美学方法论为总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基本内容:文学观念论、作品论、创作论、接受论、源流论等-文学本身所决定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文学四要素:作品、艺术家、世界(自然、生活)、欣赏者(二)课程性质和特点1、文学理论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知识,是文学理论的初步。2、与文学活动的实践保持密切关系:①文学概论以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实践以及文学发展史的研究所提供的生动丰富的材料作为立论的基础②又是对所提出的一般问题的概括和总结,可以而且应该对文学创作、文学鉴赏批评活动以及文学发展史的研究活动起到有力的指导和推动作用3、虽是一门文字课程,从一定意义上又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4、强调理论思维和理论运用二、目的要求(一)准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二)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三、具体方法(一)掌握原理,注意理解(二)抓住重点,融合贯通(三)联系实际,培养能力(四)学习教材,攻读原著中外文学理论的资源: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中国现代的文学理论、西方的文学理论四、本书的特点综合性、新颖性、实用性第一章文学观念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文学观念属于历史的范畴,它是流动着的、变化着的,世界上没有一种观念是永恒不变的一、文学四要素及文学活动(一)文学活动四要素波兰英加登提出的“层次论”,他认为文本由四个层面构成:语言层,意义层,图式化外观层,意向性状态中的世界层.英加登同时认为,有的文本有第五层,即形而上学层面。《文学的艺术作品》作品层次有合理性,仅限于作品,没有包括整个文学活动的各个方面方面(局限性)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理论,其基本观念是:文学活动是以作品为中心展开的活动,其它三要素分别是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其间还包含了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二)文学活动不仅是指文学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更重要的是人与对象所建立的诗意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部展开2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文学按其本来形态说,是人类的一种多环节的精神活动。文学创作本身又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接受过程也是)世界-作家-文本-读者体验-创作-接受“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马克思“人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山水诗(作品中描写的人物、景物等表面看是物理对象,实际上是情感对象)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一)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在西方,最古老的“模仿”说,也就是再现说。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艺术模仿自然”,模仿说的形态至苏格拉底已相当完备“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柏拉图“理式模仿”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模仿”虽有唯心唯物之分,但他们都认为艺术是“模仿”。模仿说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统治西方达二千年,直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模仿说才被打破。与再现说相似的是中国古代的“度物象而取真”的观点。“度物象而取真”由五代大画家荆浩提出,明代批评家叶昼与清代思想家叶燮也持类似看法。(二)表现说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产生于19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英诗人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柯勒律治有一个特点是所有真正的诗人所共有的,就是他们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不是由任何外界的东西所引起的雪莱《为诗辩护》“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基本倾向是:①主张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是他们情感活动时的创造,是他们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②主张诗人忠实于情感,忠实于诗人自我与人类的情感;③强调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使平凡的事物现象以不平凡的色彩呈现出来。在中国,与西方表现说可相提并论的是“诗言志”说和“诗缘情”说。(三)实用说强调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可以给人带来快感和娱乐,文学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典型的实用说:中国古代的“教化”说(即“文以载道”说)、西方的“寓教于乐”说“克已复礼”作为人的一切行动与活动的规范,实用说和“诗言志说”紧密结合在一起,“言志说”和“教化说”双管齐下贺拉斯“寓教于乐”开了西方实用说之先河《诗艺》(四)独立说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为艺术而艺术”主要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来源于德美学(康德、席勒),英法出现“唯美主义”,王尔德、德莱尔(五)客观说把文本抬到高(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作者无关,也与读者无涉,作品本身是一个自足体。俄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并得到了英美新批评派、布拉格学派和法国结构主义的积极响应,成为西方当代颇具影响的一种文学观。雅各布逊、穆卡洛夫斯基、艾略特等。(六)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意向性的体验,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认为作家笔下的诗歌、小说等只是“文本”,还不能成为读者观照的美学对象,“文本”一定要在读者阅读过程中,经过读者的体验,并与作者构成对话关系时,才能成为美学对象,才是真正的作品。所以在读者的阅读活动之外,在读者的意向性体验之外,就根本不存在文学,文学只存在于读者与作品的交流活动之中孟子“以意逆志”说瓦莱里“我诗歌中的意义是读者赋予”的说法英加登:认为作品有许多“不定点”接受美学创使人之一姚斯德3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一)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社会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变化发展,社会心理的变化,这是根本原因;(二)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是文学自身的继承和发展,模仿—表现—变形—装饰这一文学发展趋势,展现了文学自身演变的规律四、文学的界说文学作为一种文化样式,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一)广义的文化概念英泰勒《原始文化》“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来说,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飞快在内的复合整体。马林诺夫斯基详细说明了“文化的各方面”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二)狭义的文化概念是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即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高低等。(三)符号论的文化概念德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二、文化及文学的文化意义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叩问人生的意义;憧憬人类的未来;学习和丰富人们的语言。三、文学是文化的意义发现伯明翰文化阅读分为“品质阅读”、“价值阅读”因作家的文化取向或文化理想不同,他们对待传统文化有两种基本倾向:认同和离异。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只是发现作品中的文化内涵,不是价值评判。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一)文学与科学文化文学与科学的不同点:1、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人的感受、情感、愿望和理想;科学的中心问题主要是自然世界,但在科学中,尤其在自然科学中,人主要作为一种自然而进入科学的视野。2、文学和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要揭示的是人的心灵方面的奥秘,科学揭示的是自然方面的奥秘。3、文学与科学都追求真与美,但文学追求的真主要是人的情感的真,科学则追求客观世界的规律的真;科学在必须选择时,它选择真而牺牲美,文学则在真与美二者中永不可作单一的选择。文学要求真、善、美的统一。文学与科学的共同点:文学艺术与科学文化虽有偏重于感情与理性之分,但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在塑造人的素质这个根本点上是相通的。(二)文学与历史文化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不过,它们都可以达到对世界普遍性的揭示,而且历史与文学具有互动关系,历史为文学创作提供题材,文学对真实生活的描写,也成为对历史的重要补充。(三)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化在艺术文化中,文学、绘画、音乐是最古老的、最重要的三种艺术形式。绘画以线条、色彩描绘世界,作用于人的4视觉,是视觉艺术;音乐以声音、以韵调抒写感情,作用于人的听觉,是听觉艺术;文学是是艺术,这是文学与绘画、音乐的区别。共同性:它们可以相互配合、阐发、影响和补充,文学可以使绘画和音乐具有深刻的思想;绘画可以使诗和音乐增强形象性;音乐可使诗和画增强节奏感。西蒙尼底斯“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苏轼“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把文学界定为社会意识形态1、文学源于生活文学源泉问题:成书于战国末年或西汉初年《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诗歌、音乐、舞蹈结合体的统称物-心-乐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钟嵘《诗品》“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提出“物感论”2、文学改造生活。刘勰《文心雕龙》提出“心物交融说”王元化歌德“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批判单纯“追求理性”而不顾现实;“妙肖自然”总之,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是说社会生活本来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经过作家的艺术改造,变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文学已不是物质形式,而是意识形式。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1、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审美客体的观照、感悟和判断。2、审美实现的条件主体心理层;客观对象层;中介层(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历史文化的积累)3、审美的特点包容性;深刻性。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1、审美意识形态的独立性意识形态概念最早俄革命文艺理论家沃罗夫斯基《马克西姆·高尔基》1910钱中文《文学理论:观念与方法》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的内涵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不是简单的,它既非单一的意识形态的表现,也非单纯的审美,它是复杂而丰富的,具体可表现在:①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同性;②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也是情感.黑格尔称认识与感情的结合形态为“情致”。情致就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的感性的,也是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成为人们的认识。③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的,又是有功利性的;④从文学反映生活的形式看,是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一)经验和体验个人的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即经验;体验是经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经验中见出深义、诗意与个性色彩的那一种形态。经验和体验是密切相连的,经验是体验的基础,体验是对经验意义和诗意的发现与升华。(二)体验与文学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作家的个体体验有以下特征:情感的诗意化;意义的深刻化;感受的个性化。关于“移情说”,编者在论及作家个体体验之特征之一“情感的诗意化”时提出了“移情说”。为什么在体验中会发生对象情感化和诗意化呢?这就与移情有关,即在体验中,“物”与“我”的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达到“物我同5一”
本文标题:自考考试复习专题:文学概论笔记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160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