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i考网名师解析
2013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解析考网•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高亢引吭高歌伉俪沆瀣一气•B.稂莠锒铛入狱阆苑书声琅琅•C.孩提骇人听闻尸骸言简意赅•D.馈赠功亏一篑匮乏振聋发聩考网•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高亢引吭高歌伉俪沆瀣一气•kànghangkànghàng•B.稂莠锒铛入狱阆苑书声琅琅•lánglánglàngláng•C.孩提骇人听闻尸骸言简意赅•háihàiháigāi•D.馈赠功亏一篑匮乏振聋发聩•全读kuì•【答案】D考网•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⑴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____。•⑵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⑶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A.南辕北辙异曲同工如临深渊B.买椟还珠殊途同归如履薄冰•C.南辕北辙殊途同归如履薄冰D.买椟还珠异曲同工如临深渊•【答案】B•【解析】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第⑴句共有两个转折句,每一转折句的前句都言的是作品的表面,后句都言的是作品的实质,选择“买椟还珠”最为恰当。排除AC。•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第⑵句中“不管我们在……哪一条路上”指的是“殊途”,排除AD。•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形容战战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二者合为“临深履薄”一词,比喻谨慎、戒惧。意义上并没有什么区别,意即二词都可选。考网•3.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4分)•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解析】划线句是个比喻句,根据语意,整个语段是讲“环境”的,青年人抱怨“环境”,“长者”的话必是劝告、警示年青人的:面对不太好的环境“保护自己的脚”,既可以“穿上一双鞋子”,即要“改变自己”(本体);也可以“给全世界铺上地毯”就是“改变世界”(本体)。二者结合是言:改变自己比改变世界更容易。•当然,在答题中,可能会出现“保护环境,应从自身做起,而不要好高骛远”之类的答案,也应该视为正确答案。考网•4.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5分)年龄作品20岁前21~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41~45岁处女作72人95人36人7人代表作8人31人96人50人25人【答案】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解析】题干明确告知两个信息:一是此表统计的是200多位作家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二是作家渐至成熟。这里要清楚的是什么是作家的“渐至成熟”,当然指的是发表“处女作”到发表“代表作”的过程。而表格中发表处女作人数集中在20岁前至30岁(203人);发表代表作人数主要集中在26岁至40岁(176人),说得更明确一点,集中在30岁前至40岁。这正好说明成熟的作家要比不成熟时晚上10年左右。那么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来答:大多数作家要花上十年左右的不断创作时间,方能达到创作上的成熟。考网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①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A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B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李丰,字安国,是原卫尉李义的儿子。文帝黄初年间,因其父李义任卫尉,他受命随军。起初做平民时,十七八岁,在邺下有清白之名,能识别品评人物,天下人一致称颂,没有人不注意的。后来随军在许昌,声誉日隆。他的父亲不想让他这样,于是让他闭门谢客。当初,明帝做太子时,李丰任文学侍从(官职名)。等到明帝即位后,得到从吴国投降来的人,明帝问他:“吴国人听到我们魏国的名士是谁?”那人回答:“听说有个名叫李安国的人。”这时李丰任黄门郎,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明帝说:“李丰的名声竟传播到吴越了!”后任命他为骑都尉、给事中。魏明帝去世后,李丰担任了永宁太仆,因为名过其实,不能为用。考网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正始年间,改任侍中尚书仆射。李丰在朝廷,他经常称病,按当时朝廷的制度,养病上了百日,就要停发俸禄。李丰总是在将够一百天的时候,就暂时任职几天,然后再病休,就这样过了几年。起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李丰的弟弟李翼和李伟,当官不到几年,都成为郡守。李丰曾当着别人的面,告诫两个弟弟。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大家认为是仗势恃宠。•曹爽专权,与司马懿之间争权斗争激烈,李丰在他俩之间往来应付,力求自保。所以在当时有人写讽刺的话:“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司马懿)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意思是说李丰兄弟们虽然外表冷静,而暗地里进行策划,伺机而动,如同黑夜中的游光。等到宣王上奏章弹劾杀了曹爽,在朝廷见到李丰,李丰很恐慌,立刻气短,脚软在地上不能抬起。考网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丰前后仕历二朝,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到嘉平四年宣王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有人指向李丰。李丰虽然知道这并不是荣耀的推选,但自认为与皇家联姻,想攀附朝廷,因此接受不推辞,于是被任用。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皇帝常常单独召见与他交谈,不知说些什么。景帝知道他们议论自己,请李丰,李丰没把实情告诉他,他就杀了李丰。这件事很隐秘。•李丰先后在两朝做官,不把家庭生计放在心上(不以权而聚敛财富),只依靠俸禄罢了。李韬虽然娶了公主,李丰常常约束儿子不能有侵吞行为,平时所得的赏赐,便施舍给亲族;等被赐给宫人,大多给子弟,而李丰都把她们给了外甥。等他死后,有关官员抄录其家,发现他家里没有多余的积蓄。考网•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父不愿其然然:这样B.及即尊位及:等到•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制:节制•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诫:警告•【答案】C•【解析】“疾满百日当解禄”,请病假满一百天应当解除俸禄,这本是一项制度,所以“制”,应释为“制度、规定”。考网•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D)•①在邺下名为清白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答案】D•【解析】第①句李丰还未为官(白衣:平民百姓);第②句是言李丰在曹爽专政时的为官态度,并不是讲其“不贪财”。考网•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人)(A)•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答案】A•【解析】根据第一段明帝问吴降人闻名中国的江东名士是谁,吴降人说是李安国,再加上明帝左右的人都知道李丰就是李安国,说明李丰的名声不只是在魏国传播。考网•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3分)•【答案】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得分点:“所在”“以丰对”和句子的通顺•⑵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4分)•【答案】李丰的儿子李韬因为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得分点:“尚”(求偶,引申为娶妻)“外辞之”“惮”和句顺•⑶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3分)•【答案】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得分点:“缺”“谁可补者”和句顺。考网•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⑴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解析】太古:最古的时代(指人类还没有开化的时代)。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静,因为有一“静”字紧跟其后,而且还像“太古”一样“静”,如果考生就把这句翻译一遍——山像太古一样静——那一定是能得分的。考网•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⑵“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解析】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
本文标题: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i考网名师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166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