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 朱光潜美学文集读书笔记
---------------------------------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1朱光潜美学文集读书笔记篇一: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版《美学散步》读后感赵娟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2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静穆的观赏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然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然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以追光摄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达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3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作者用他的这种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4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他没有构建什么美学体系,只是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宗白华曾在《蒙娜丽莎》原作前默坐领略了一小时,他---------------------------------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5常常兴致勃勃地参观国内的各种艺术品展览会,即使高龄仍不辞劳苦。他更是一位欣赏家。集子里这些文章相当准确地把握住了那属于艺术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有关中国艺术的特征。因此,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抒情化的语言引领我们进行艺术的欣赏,书名叫《美学散步》,我们且到这个大花园里走走,看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亭台楼榭、花树池石。第一节美学的性质一、美学的研究对象一个学科的性质首先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对象。自然科学诸学科是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例如,天文学研究天文现象,医学研究人体健康,物理学研究物质的运动等等;社会科学诸学科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例如,经济学研究经济规律,法学研究法律问题,人口学研究人121变化等等。美学也有自---------------------------------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6己的研究对象,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美学是艺术哲学。这种观点以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为代表。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绝对精神复归的感性形式,是美的高级形式,因此美学应该以艺术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哲学高度上确定艺术的本质。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古典美学认为美具有实体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美学应当以客观的美为研究对象,探讨美的本质和规律。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美感或审美经验的。近代美学开始由考察美转向考察审美经验,“美学之父”鲍姆加登(1714一l762)把美学定义为感性学,康德(1724—1804)把审美定位于情感领域,属于鉴赏判断,对他们而言美学问题实际上就是美感问题。以上三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都有一定的片面性。这些观点实际上---------------------------------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7都打上了历史的印记,与历史上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有关。第一种观点的合理性在于,艺术是审美的最高形式,因此研究艺术能够最典型地揭示审美的本质。其不足之处在于,审美除了包括艺术活动以外,还包括其他活动,如对自然现象的审美、对生活现象的审美等,也就是说还包含着自然美、生活美等审美对象。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活动日益渗透到生活中,对生活审美的研究越来越重要,因此美学研究的领域也日益扩展。在现代社会中,仅仅把艺术当做美学的研究对象,遗忘了广大的自然审美领域和生活审美领域,显然是不妥当的。艺术虽然具有审美的本质,但还具有非审美的现实属性,艺术不等于审美。因此,美学不能仅仅把艺术当做研究对象,还应当回到审美本身。篇二:《美学散步》读书笔记《美学散步》之读书笔记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8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美学散步》。在现代中国美学史上,有两位泰山北斗式的人物,朱光潜与宗白华。两人年岁相仿,是同时代人,都是学贯中西、造诣极高的,但朱光潜著述甚多,宗白华却极少写作;朱光潜的文章和思维方式是推理的,宗白华却是抒情的;朱光潜偏于文学,宗白华偏于艺术;朱光潜更是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宗白华更是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朱光潜是学者,宗白华是诗人。这部书是宗白华美学论文的第一次结集出版。宗白华是五四新文化大潮冲出的新一代学人,早年曾留学欧洲,足迹踏及艺术之都巴黎。20年代他出版过诗集,他本来是个诗人。青年时期对生命活力的倾慕赞美,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沉思,一直伴他前行,也构成了他美学篇章的特色。这个集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里的文章,最早写于1920年,最晚作于1979年,实在是宗白华一生关于艺术论述的较为详备的文集。---------------------------------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9一.关于“诗(文学)和画的分界”一般说来,将拉奥孔的嘴巴雕刻得张大或微开显然不会过多影响人们对创作者的能力的评判。观众评价这件艺术品是按照内心所获得的感受,即以是否产生或产生何种程度的审美愉悦感来评价它的优劣程度,进而以此评价创作者的能力。假设有两座拉奥孔的雕像,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微开着嘴巴的拉奥孔比张大嘴巴的拉奥孔更能激起人们的美感(理由见《美学散步》6-7页莱辛语),人们便认定前者更有艺术性,而将拉奥孔的嘴巴雕成微开状的那位创作者更富有创作才能。在此条件下,便可以说,艺术反映人的能力。“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就是技术家”(24页)讲的也是这个意思。“美是艺术的特殊目的”,“艺术”的一定是“美”的,“美”的却不一定是“艺术”的。因为“艺术”反映的是人的能力,那些未经人加工的自然状态下的事物、风景,就不是“艺术”-虽然它们也会使---------------------------------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10人产生美感。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虽然艺术必然是人为的(有人的因素在其中的),然而前者(荀子-儒家)“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庄子-道家)“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我认为此处道家所强调的“自然”,应归因于对过分“人为”的纠正,即认为艺术不能囿于狭窄实用的功利框架。至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认为这种“大美”不能被称为“艺术”。我们看到无垠的天、广阔的地、瑰丽的晚霞、壮美的山川时,不会认为它们是“艺术品”,虽然也会由衷地感叹它们的“美”。“艺术品”必然是人为的,是人加工过的东西。若说某座山“鬼斧神工”,那只是将“造物主”拟人化了,反映的还是人的能力。若将这些天、地、晚霞、山川绘成图画、拍成照片,那便成为艺术品,因为图画、照片才反映人的能力,---------------------------------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11而事物本身-未经人加工过的-并不是艺术品。因此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说的是天与地使渺小的人产生的“崇高感”,这是自然地会在人心中产生的“美感”,我们不必牵强地认为在人类诞生前早已存在的天与地是“艺术品”,虽然它们确是“美”的。“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14页)这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艺术”与“自然”的区分了。“艺术须能表现人生的有价值的内容?必须同时表现美(7页)”,这一点可以从美就是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面来理解。有用的不一定都是美的,苏格拉底所说的“粪筐也是美的”之所以不被认同,在于有用的东西还需引起人的愉悦感,才能被
本文标题:朱光潜美学文集读书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177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