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中考物理考点梳理课件:第14讲+机械能(全国通用)
物理第14讲机械能考点一:动能和势能【特别提醒】一般而言,规定物体在“水平地面”上的重力势能为零。考点二:机械能及其转化【特别提醒】题中如果有“在光滑斜面上滑动”表示没有能量损失——机械能守恒;如果有“斜面上匀速下滑”表示有能量损失——机械能不守恒。考点动能、势能及其转化【例】(2015,朝阳)(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造地球卫星在近地点时势能最大,动能最小B.起重机将水泥构件匀速提升,在提升的过程中,水泥构件机械能增加C.苹果从树上落向地面的过程中,重力对苹果做功,苹果的重力势能增加D.不计空气阻力,推出的铅球在上升过程中增加的重力势能是由动能转化来的【点拨】根据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判定动能和势能的变化,在不计阻力的情况,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答案】BD【图片与命题】实验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命题点1.转换法的应用: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反映。2.选择同一个小球进行实验,目的是便于控制小球的_______相同。3.让不同的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释放,目的是让小球到达斜面底部的________相同。小球撞击木块前进的距离质量速度4.控制变量法的应用:①控制速度一定,探究动能与_______的关系。②控制质量一定,探究动能与____________的关系。5.如本实验中水平面绝对光滑,本实验将__________达到实验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注意:实验中要保持小球的运动路线与木块的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7.实验结论。质量运动速度不能小球将在光滑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例】(2015,枣庄)为了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来进行实验。(1)图甲是让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光滑斜面从B处由静止自由释放,然后分别撞击到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同一木块,木块在水平面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时的情景。据此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2)图乙是让质量相同的小球沿同一光滑斜面分别从A、B处由静止自由释放,然后分别撞击到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同一木块,木块在水平面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时的情景。据此你能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__;(3)本实验装置的水平面如果绝对光滑,还能得出结论吗?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4)实验后,同学们联想到在许多公交事故中,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有汽车的“超载”与“超速”,进一步想知道,在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中,哪个对动能影响更大?于是利用上述器材进行了实验测定,得到的数据如下表。(a)为了探究“超载”安全隐患,应选择________两个序号的实验进行比较。(b)为了探究“超速”安全隐患,应选择________两个序号的实验进行比较。分析表格中对应的实验数据可知:________对物体的动能影响更大,当发生交通事故时,由此造成的危害更严重。【点拨】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在得出结论时要注意控制不变的量这一条件。【答案】(1)在运动速度相同时,物体质量越大,动能越大(2)在物体质量相同时,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动能越大(3)不能木块在水平面上将一直匀速直线运动下去(4)(a)1、3(b)1、2速度1.(2015,来宾)在物理学中能量的单位是()A.千克B.牛顿C.焦耳D.瓦特2.(2015,怀化)下面例子中物体的重力势能变大了的是()A.铁球从斜面顶端滚下来B.骑自行车冲上坡顶C.飞机在高空水平飞行D.立在山顶上的石头CB3.(2015,玉林)苹果从树上由静止落下的过程中()A.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减小B.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增加C.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小D.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加4.(2015,永州)对雨滴在空中匀速下落过程的分析(不考虑雨滴质量的变化和雨滴受到的浮力),正确的是()A.雨滴的机械能不断减少B.雨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C.雨滴只受到重力的作用D.雨滴只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CA5.(2014,呼伦贝尔)在如图所示的滚摆实验中,关于滚摆的能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滚摆上升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B.滚摆下降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C.滚摆将永远上升、下降地交替运动下去D.滚摆运动时,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机械能A6.(2015,呼和浩特)(多选)如图所示,一名运动员投掷铅球的过程示意图。铅球在b点离手,c点是铅球运动的最高点,不计空气阻力。在a到d的整个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在a到b的过程中,运动员对铅球做了功B.在b到d的过程中,铅球的机械能先增加后减少C.在c到d的过程中,铅球的重力势能减少D.在a到d的过程中,铅球的运动状态在不断的变化ACD7.(2015,孝感)(多选)如图所示,甲图斜面光滑,乙图斜面粗糙,斜面上所放物块相同。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中,物块从斜面滑下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B.乙图中,物块由斜面滑下时,只受重力和摩擦力,其内能增加C.乙图中,若物块匀速滑下,其机械能守恒D.若乙图中斜面倾角变小,斜面的机械效率变小AD8.在小球从O点由静止开始沿x轴竖直下落的过程中,小球某种形式的能量E随下落高度x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若不计空气阻力,那么这种能量是()A.重力势能B.动能C.机械能D.内能B9.(2015,武威)2014年12月7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的发射任务,如图所示是火箭发射时的情景,关于卫星加速上升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动能变小,势能变大,机械能保持不变B.动能变大,势能变小,机械能保持不变C.动能变小,势能变大,机械能变大,内能转化为机械能D.动能变大,势能变大,机械能变大,内能转化为机械能D10.(2015,常德)我国研制的“神舟九号”试验飞船在返回地面通过大气层的飞行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飞船的机械能保持不变B.飞船的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C.飞船的势能越来越小D.飞船的外表温度会升高A11.(2015,潍坊)(多选)如图所示,斜面与水平面在M点通过小圆弧相连,弹簧左端固定,原长时右端在N点,小物块从斜面上P点由静止滑下,与弹簧碰撞后又返回到P点,则()A.小物块从P向M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B.小物块从P向M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减少C.小物块从P向M运动过程中,机械能不变D.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ACD12.如图甲所示,物体沿斜面从顶端匀速下滑到底端。在这过程中,物体的速度v、通过的距离s、机械能E和动能Ek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乙所示,则错误的是()C13.(2015,德州)某运动员做蹦极运动,如图甲所示,从高处O点开始下落,A点是弹性绳的自由长度,在B点运动员所受的弹力恰好等于重力,C点是第一次下落到达的最低点,运动员所受弹性绳弹力F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如图乙所示(蹦极过程视为竖直方向的运动)。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从A点到B点过程中运动员加速下落B.从B点到C点过程中运动员重力势能增大C.t0时刻运动员动能最大D.运动员重力大小等于F0A14.(2015,福州)如图甲所示,小球从某高度处静止下落到竖直放置的轻弹簧上并压缩弹簧。从小球刚接触弹簧到将弹簧压缩最短的过程中,得到小球的速度v和弹簧被压缩的长度Δl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b为曲线最高点。不计空气阻力,弹簧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发生弹性形变,则小球()A.受到的弹力始终不变B.运动过程中动能一直增大C.运动过程机械能不变D.在b点时重力等于弹力D15.如图所示,小明利用两个倾角不同的斜面进行实验。若斜面粗糙程度相同,则将同一木块分别从两斜面底端匀速拉至斜面顶端时,拉力所做的额外功W甲____W乙,若甲、乙斜面光滑,则拉力F甲____F乙。将木块分别从两光滑斜面顶端自由释放,则木块到达斜面底端的速度v甲____v乙。(均填“>”“<”或“=”)><=16.(2015,长春)在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让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1)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比较小球动能的大小。(2)通过观察甲、乙两图的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在______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3)交通规则中“禁止超载”就是通过限制车辆装载货物的质量,减小车辆的惯性和______,防止造成重大伤害。木块被推动的距离速度动能17.(2015,丽水)2015年在苏州举行的第53届世乒赛中首次使用了“40+”新球,新球与“40”旧球如图甲所示。小科想比较两种球的弹性大小,做了如下实验:将两球从相同高度由静止同时释放,比较两球落到同一桌面上弹起的高度得出弹性大小,发现很难比较两球弹起的高度,继续观察,两球在桌面上反复弹跳,发现新球停止弹跳时,旧球还在弹跳,如图乙所示,多次实验结果相同,说明旧球的弹性比新球好。(1)乒乓球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逐渐__________;(2)该实验体现了转换的思想,将比较球的弹性分别转换为比较弹起的高度和_________________。减小弹跳时间18.火车进站时仍具有较大的动能,要使火车停下来需要刹车,造成能量的损失。小红想:怎么样才能让火车到车站时把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先储存起来,这样火车就可以不刹车而停下来;当火车开动时,再将这些能量转化加以利用,从而避免能量的浪费。请你根据小红的思路,在方框中简单画出你设计的火车站台(用于停靠火车的平台)。
本文标题:中考物理考点梳理课件:第14讲+机械能(全国通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29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