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2、愿意亲近土壤。教学重难点:1.发现土壤里的生命。2.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每组一小桶水、报纸、抹布、玻璃棒。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二、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2、挖土壤(室外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三、课后研究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2、做实验册板书设计:1.1我们周围的土壤小草土壤小动物教后记:1.2了解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教学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教学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教学准备: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2、生回答。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二)新授1、观察土壤(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2、自主研究(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记录在记录本上)3、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4、小结: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5、探究透水性能:(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①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②倒入相同的水。③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6、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1)分组讨论(2)大组交流(3)小结: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四、课后作业1、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2、实验册板书设计:1.2了解土壤沙土壤土粘土教后记:1.3肥沃的土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过程与方法: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教学重点: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教学难点: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教学准备: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2、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二)自主学习1、观察有落叶的土地(1)学生分组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颜色的?(2)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到班上。2、自主研究(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3、制作肥料袋(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①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②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③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4、观察肥料袋(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5、管理肥料袋(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三)总结巩固概述课文,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1、观察肥料袋(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2、管理肥料袋(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3、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讲述:除了蚯蚓之外,鼹鼠能够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四、)课后作业1、继续观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并作好记录。2、完成实验册板书设计:3、肥沃的土壤腐殖质对植物生长的作用腐殖质形成的过程教后记:1.4土壤的保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3、能够进行环保宣传。4、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教学重点: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教学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保护土壤。(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三)巩固应用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四、)课后作业1、为保护土壤作出自己应有的力量。2、完成实验册板书设计:1.4土壤的保护植物生长北方窑洞鼹鼠的家制作陶器教后记: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2.1果实和种子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知识与技能:1、认识果实和种子。2、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3、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4、知道种子萌发需要和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2、愿意开展长周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教学重点: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教学难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教学准备:教师:放大镜、绿豆、培养皿或学生。3个分格的小盒子或三只同样的小器皿。(每组一套)学生:用水泡过的菜豆、花生、葵花子、蚕豆、黄豆种子和与之对应的干种子自带做绿豆发芽实验的器皿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回忆原有知识,引发研究内容1、你已经知道那些植物的知识?2、倾听学生发言,了解学生已有知识。3、了解种子吗?发表自己的看法填写活动记录学生提出种子构造!能参与讨论,并在小组中发表意见。较快的记录;对研究问题有兴趣二、解剖观察种子,发现种子的共同点1、提出:你认识那些植物的种子?2、提出:只有解剖了种子,才能观察。3、你觉得解剖观察时要注意什么?4、解剖观察其他植物种子,你发现什么?1、说出常见植物种子的名字。2、讨论发表注意点。3、解剖、观察大豆的种子,并记录。4、学生解剖其他种子,发现种子的构造相同点!讨论归纳1、讨论积极,认真倾听。2、实验、观察、记录合作好。三、讨论种子的萌发1、猜一猜种子为何能长出一棵植物?你能根据你的观察说说吗?2、指导实验(讨论注意点)1、讨论,发表意见2、一起做好种子萌发的实验,填写活动记录1、积极发现问题2、能完成7天实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四、交流问题关于今天的学习,你们还有哪些问题?共同讨论板书设计:2.1果实和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适合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教后记:2.2根和茎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根和茎的不同形态。2、知道根和茎的作用。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实验认识根和茎的作用。2、能继续照顾好自己栽种的植物。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教学重点:认识根和茎的形态及作用。教学难点:区分直根和须根。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直根须根的植物、盆栽植物、课前用红水浸泡过的富贵竹或芹菜茎、刀片等。学生自带两种带根的蔬菜。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观察实物,认识根的不同类型1、谈话:课前老师叫同学准备两个带根的植物,请同学投影自己所带的植物,同学观察它们根的特点。2、汇报小结:像菠菜、青菜、芫荽菜等这样,根是从茎的下面长出来长长的一根,粗粗的,外面长了一些细小的毛,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直根。像葱这样,在茎下面长出的根有很多,都是差不多粗细和长短的,这样的根在科学上叫做须根。3、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植物的根按直根和须根分为两类,然后画出一个直根和一个须根。(在书67上)4、学生按要求活动二、认识不同形态的茎讲述:植物的根上连接的就是植物的茎,大多数植物都有茎,同样茎也
本文标题: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311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