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多位数教案
1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课题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课型新授课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27页的例1,以及相应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4题。教学时间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基本目标1.经历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提升目标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究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在“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算理。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课桌椅摆放示意图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过程二次备课个别指导策略一、揭示课题二、启问导标三、自学1.课件出示以下题目:(1)直接写出得数。(2)用竖式计算:26×47=说一说,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小结: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再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数相乘,最后把两次乘的结果相加。2.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探究和计算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1.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题1。12×3=205×3=25×2=170×5=150×3=125×2=2调控四、反馈内化让学生阅读例题1,和同桌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2.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1)列出算式。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指名口述算式,教师同时板书:128×16=(2)尝试计算。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注意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3)小组交流算法。组织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4)全班交流并集体反馈。提问:先算什么?(先算128×6)再算什么?(再算128×10)最后算什么?(6个128与10个128的和)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算式:128×167681282048提问: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提醒学生注意:用竖式计算时,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要对齐。(1)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步骤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讨论:怎样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学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小结:笔算三位数引导学生读题得出:(1)已知条件: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2)所求问题: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3五、当堂训练六、总结、质疑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类似,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得数的末位与两位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1.完成教材第27页“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2.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1、2、4题。第1题:是竖式计算过程中的口算练习。第2题:通过观察和计算来发现竖式计算中的错误,加深学生对竖式计算方法的巩固。第4题: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计算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个性化作业板书设计教后反思(亮点、不足及改进措施等)4课题常见的数量关系课型新授课课时第2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28—29页的例2、例3,以及相应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5—11题。教学时间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基本目标1.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这两种数量关系,并能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的能力,发展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提升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及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运用数学术语概括、表达数量关系,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以应用。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课桌椅摆放示意图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过程二次备课个别指导策略一、揭示课题二、启问导标三、自学调控1.回顾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课件出示题目)(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指名学生口头列式,师生交流反馈。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量关系,弄清楚这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对于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很大帮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一)教学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5四、反馈内化每支12元,练习本每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2.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3)介绍单价的读法和写法。(4)认识总价。引导思考:根据题目中购买钢笔的情况,我们可以求什么呢?指出:“4支钢笔一共多少钱”指的就是4支钢笔的总价。3.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1)课件出示表:让学生先填写商品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再分别求出总价。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2)交流讨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3)思考: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4.师生共同小结。根据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量的关系,只要知道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总价=单价×数量”,就可以根据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得出“数量=总价÷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二)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3情境图。引导学生读题,收集情境图中的信息。2.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含义。(1)提问: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可以称为什么?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板书:总价=单价×数量师生交流后板书:数量=总价÷单价单价=总价÷数量交流速度的写法和读法。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再进行交6五、当堂训练六、总结、质疑(2)认识时间和路程。提问: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3.探究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数量关系。(1)课件出示表:学生先填写和谐号列车与李冬骑自行车的速度,再分别求出行驶的路程。教师巡视,发现错误及时纠正。(2)交流讨论: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路程=速度×时间(3)思考: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4.小结。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3题。分别运用:练习单价和速度的写法;运用例题3的数量关系求路程;运用例题2的数量关系求总价。2.8题: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的问题。9题: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流。指名说说对时间和路程的理解。师生交流后板书: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学生独立完成,汇报时让学生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个性化作业板书设计常见的数量关系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总价=单价×数量教后反思(亮点、不足及改进措施等)7课题练习五课型新授课课时第3课时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练习五第12—19题。教学时间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基本目标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2.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升目标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难点:正确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课桌椅摆放示意图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过程二次备课个别指导策略一、知识再现二、基本练习1.复习旧知识。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2)指名说说学过的数量关系有哪些。2.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3题。(1)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说说这几道算式的特点。(2)提问:怎样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3)组织练习。组织学生独立计算,指名学生上台板演。(4)集体讲评。结合具体题目,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1)用竖式计算。35×168=127×45=8三、综合练习四、反思总结五、总结、质疑2.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练习。(1)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10题。出示题目,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包含哪方面的数量关系,各是社么数量关系。提问:第(1)个问题和第(2)个问题分别求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2)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11题。出示题目,指导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包含哪方面的数量关系,各是什么数量关系。提问:这道题求哪个量?怎么求?题目中哪个量是不变的?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路程,再根据“速度=路程÷时间”求出速度。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五”第15题。出示练习题,提问:这道题又和我们生活中什么问题有关呢?(工程问题)组织学生结合题目认识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分析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组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组织全班汇报交流:2.完成教材第30~32页“练习五”中的其余练习。教师根据课堂时间情况进行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不够时将剩余的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来完成。3.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五”思考题。这道题可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练习,在巩固竖式计算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组织汇报交流。交流时提醒学生关注对应的量。9个性化作业板书设计练习五教后反思(亮点、不足及改进措施等)10课题积的变化规律课型练习课课时第4课时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3页例4练一练练习六第1—4题。教学时间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基本目标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提升目标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课桌椅摆放示意图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过程二次备课个别指导策略一、揭示课题二、启问导标三、自学调控1.创设问题。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2.导入新课。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1)独立观察。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1四、反馈内化五、当堂训练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2)小组交流。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3)全班汇报交流。指名汇报交流。汇报预测: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4)概括规律。提问:谁能将刚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说一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交流后得出积的
本文标题: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多位数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534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