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电子设计/PCB > 《囚绿记》导学案完美版
《囚绿记》导学案撰写:刘鑫审阅:陈辉明时间:2008。11。13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②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2,能力目标:①筛选信息,概括要点;②抓住事物的特点,探究事物的内涵;③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手法并运用到写作中.3,情感目标:①认识作者陆蠡高尚的民族气节;②学习文中"绿"外表柔弱内心坚强,憎恶黑暗、追求光明,决不屈服、决不妥协的精神.学习重点难点目标2学习方法诵读,研讨,探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参见《示范课堂》第17页"陆蠡简介".补充资料:陆蠡遇害细节——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出版社遭日军搜查,当时陆蠡恰好外出,本应庆幸自己的脱险,但他出于责任感,独自一人到捕房去问个究竟,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日本宪兵问他:“爱不爱国?”他说:“爱国。”又问:“赞成不赞成南京政府?”他说:“不赞成。”又问:“依你看,日本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断然回答:“绝不能征服。”日本宪兵恨他态度强硬,认为有政治背景,屡施酷刑,但他绝不改口,结果吐血而亡。2,作品背景: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心声.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填空(A级)《囚绿记》作者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海星》、《竹刀》等,译著有《葛莱齐拉》、《罗亭》等。二,给加点的字注音(A级)陆蠡.(lǐ)嵌.(qiàn)着孔隙.(xì)瞥.(piē)见涸.(hé)辙移徙.(xǐ)纤.(xiān)细揠.(yà)苗助长淅沥..(xīlì)婆娑.(suō)葱茏.(lóng)猗.(yī)郁蕈菌..(xùnjùn)三,整体感知(B、C级)请在下面的方格中各填入一个动词,构成全文完整的结构示意图。(1-4)□绿(寻)(5-7)□绿(观/察/看)(8-12)□绿(囚)(13)□绿(放/释)(14)□绿(怀/念/想/思)四,研究探讨(C、D级)1,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绿”的语句,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绿”的特点(至少四点)。语句:“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特点:外表柔弱却内心坚强;生命力顽强、旺盛;憎恶黑暗,向往光明;反对禁锢,追求自由;决不屈服,决不妥协等。2,联系时代背景,文中的“绿”可以象征着什么?不联系时代背景,文中的“绿”又可以象征着什么?联系时代背景,“绿”可以象征着中华民族在侵略者面前永不屈服,抗争到底的精神;不联系时代背景,“绿”可以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可以象征着永不屈服的精神,可以象征着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的精神等。3,文中在对"绿"的描写上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句简要分析。比喻,拟人.分析:“···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用拟人的手法展现出“绿”渐渐成长的过程,表现出“绿”顽强的生命力,包含着作者的关切与怜爱;“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展现出“绿”被囚禁后由绿变黄变瘦弱的过程,表现出“绿”憎恶黑暗、向往光明,反对禁锢、追求自由,决不屈服、决不妥协的精神,包含着作者的怜惜与愧疚。五,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的问题:陆蠡故居刘长春我在天台县县长任上的时候,曾经瞻仰过陆蠡的故居。那一天我到平桥镇检查工作,时间很充裕,便想起这儿曾是陆蠡的血地,他奇特的人生秉赋应该是来自周围的这片山水——这是我读黑格尔《历史地理》的一个启示。于是,我和陪同的一位朋友直奔岩下村而去。说陆蠡奇特,有一点儿根据。十岁时,他被人目为“神童”;上大学时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身后却留下了“绝代散文家”的美名;同时,翻译了法国诗人兼小说家拉玛尔丁的长篇小说《葛莱齐拉》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罗亭》和《烟》等名著。第一次读他的《竹刀》,那位无名的年轻人为了山民的利益将竹刀深插进奸商的肚子里,在公堂上又将竹刀同样插入自己手臂的勇敢与坦然,就曾经让我十分惊异。扳指计算着陆蠡的年龄,感受的却是一个青年的强烈爱憎与勇于承担的刚烈。那时我就觉得如此写实的人生场景只能来自于生活,而无须什么深奥的技巧。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究竟需要多少技巧?我说不明白,然而我知道它来源于作家的那一颗心灵。陆蠡曾说:“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高贵的是心灵的性质。难怪李健吾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今天我终于走近了陆蠡,走进了这位作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人觉得那样地亲切、熟稔而又充满神秘。这座始建于民国初期的三合院,属于典型的江南民居的建筑构架。推开大门,没有听到读书声,也没有听到孩子奔跑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声与铜铃一样的笑声,昔日的喧闹在时间的河床里沉寂了,就像流水淹没了礁石。我忽而想起,陆蠡离开家门都已经数十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如秋风掠过树梢的一阵叹息消失得无影无踪。走过杂草丛生瓦砾满地的天井,我忽然发现一株生长于石缝中的藤萝,它舒展开折叠的绿叶,有如倾泻的一道绿色瀑布,从东侧屋外的墙头飞流直下。我记得陆蠡是喜欢而且留恋于绿色的,他曾经写下的《囚缘记》,也就是为了在孤独中留住那片绿色和它对语,于是孤独随之消失在绿色生命的伸展里。由是,我也就了解了他的希望与快乐。一个内向与深沉的人,整日耽于思索,是不希望有更多的人惊扰他的。轻轻的,我把脚步放轻,然后走进厅堂、登上楼阁,一眼又瞥见窗外挺立的山岗与终年不断的溪流。当年,陆蠡就经常站在这里,眺望这山这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在宁静中自由放飞的憧憬。在杭州读书,在厦门教书,在上海编书、写作,多年在外漂泊。他总是“如怀恋母亲似的惦记起故乡的山水”,在它面前“总是可以照见我自己。”——因为故乡的山水是进入他的灵魂与血液的东西。我在这空落与破败的院子里徘徊,墙外绿黄斑驳的枫树在风中摇曳,夕阳的余晖映着一角青苔暗长的高墙,又把它的影子投射于庭前。我不知道,七八十年来,也是在这条长长的围廊上,曾经走过谁?曾经有谁邂逅?曾经有什么样的抚今追昔?我进来时,大门早已紧闭,不,是虚掩着,人去院空。一切都留在了昨天,而昨天已经古老。走出陆蠡故居,我对身边的朋友说: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陆蠡?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陆蠡的朋友巴金、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忽而,我又想起《竹刀》里的那个无名的年轻人,因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刺人,“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便是这样’。”——表里如一,简白传神,一个反抗压迫者的形象,铁骨铮铮地站到我的眼前。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从陆蠡的故居走出,往事如水沿着记忆的裂缝流动起来……一抬头,眼前又见一条蜿蜒的清流,一条清澈的非常非常纯粹可以照见人面与眉目的流水,那是始丰溪——天台的母亲河。它从大山发源,曲曲折折,奔奔波波,流到了陆蠡故居的门前,然后又在这屹立了亿万年的岩岗峭壁下,绕了一个小湾,挟带着风声与豪笑,直奔东海而去……一晃八年,我没有再见陆蠡故居。难忘它,写信给天台的朋友让他给我拍张照片,以慰思念。照片里的陆蠡故居更加颓败了。它让我长留一个遗憾:我在县长任上时应该拨点款整修一下,派个人管理它,现在却难以办到了。在时间的风吹雨打下,在满地落叶无人扫的时候,陆蠡烈士的故居还能坚持多久?1,文中写出了陆蠡哪些个性特点?请分条概括。(至少概括四点)①爱憎强烈,勇于承担;②心灵高贵、纯洁如璞玉;③内向深沉,喜欢思考,憧憬宁静自由的生活;④怀恋故乡,深爱着饱受战火摧残的祖国和人民;⑤表里如一,性情刚烈,个性倔强,敢于反抗,铁骨铮铮。2,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陆蠡故居的语句(在原文中用横线划出即可),说说陆蠡的故居又有哪些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至少概括三点)①宁谧安静;②植物繁茂;③环境优美;④空落破败。3,文中先后两次提到陆蠡的《竹刀》,有什么作用?①第一次提到《竹刀》是为了说明陆蠡其人有爱憎强烈,勇于承担的特点,其文有写实,来自生活,来自心灵的特点,说明“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②第二次提到《竹刀》是为了进一步论证陆蠡的死是情理之中的事,陆蠡其人有表里如一,性情刚烈,个性倔强,敢于反抗,铁骨铮铮的性格特点,并最终得出“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的结论;③先后两次提到《竹刀》都有借用《竹刀》中“无名年轻人”的形象烘托映衬陆蠡的形象,展现陆蠡的个性,说明“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的道理,并进而抒发作者对陆蠡由衷的钦佩和赞美之情的作用。《囚绿记》教学反思考虑到本文是篇自读课文,理解的难度也不大,当时上课的事后就只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而在这一节课的时间里因为又要完成“导学案”上“基础过关”“整体感知”“研究探讨”“拓展阅读”四大板块的学习,所以根本没有什么时间去读这篇文章。事后看,恐怕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作为一篇抒情色彩非常浓郁、语言风格非常个性化的文章,读的缺失让学生对文章的情感认知、语言感悟上始终有些隔膜,难以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有鉴于此,要么适当地对四大板块的内容进行“瘦身”,要么干脆再增加一个课时。不管怎么样,都不能缺少“读”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本文标题:《囚绿记》导学案完美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567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