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读《曾国藩传》有感摘要:“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近百年来,对曾国藩的评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责骂者也不乏其人。实际上是后人站在现代立场上去苛求一个古人。历史是多种复杂因素构成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人物也是如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看人看主流。对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更应以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和看待,简单、片面地全盘予以否定或肯定,都是不客观的。相信历史会还原曾国藩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的本来面目。随着人们对曾国藩其人其事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他的评价也会越来越趋于客观公正。好的方面,自当继承和弘扬,反之,则应摈弃和批驳。关键字:曾国藩历史清王朝功过曾国藩,一个在动荡历史中被忽略的人。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让时代潮流掩盖了这位近代中国最显赫的人物。然而于其人,实乃不容忽视。梁启超对世人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褒之者敬称其:深谋远虑,沉稳持重,是国之栋梁;贬之者蔑视其:老奸巨猾,深不可测,是官场中的老狐狸;他被称作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又被叫作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他被视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2人。又被斥为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纵观中国近代史,鲜有人像曾国藩这样,天壤之别的评价。然而,隐去历史的颜色,客观的看待曾国藩,其人,其事,不乏令人学习借鉴之处。曾国藩(1811-1872)字伯函,号涤生。湖南双丰峰县人,23岁考取秀才,28岁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之路。作为政治家,在京十年间,他七次升迁十级,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第一勇毅候、官居一品。作为文学家,他是湘乡派的创立者,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作为军事家,他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晚清朝居的稳定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清王朝曾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对于曾国藩,蒋介石则多次告诫子弟僚属“曾文正公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毛泽东“独服曾文正”。那么,作为一名封建王朝的官运亨通之士,他身上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值得三位名人、伟人如此推崇?一是勤奋好学、学以致用。曾国藩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教,不耻下问,在很多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在理政方面,他提出“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3反对暴政、扰民,主张严惩贪官污吏;在治军方面,他提出“选将之道,诚为至要”,积极购买洋枪洋炮洋船,兴办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组建长江水师,用先进的装备武装军队;在文化方面,他推崇程朱理学,学术造诣颇深,著有《经史百家杂钞》,尤以《曾文正公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在发展经济方面,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要以重农为第一要务”等。这些主张,多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并为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二是重视人才,知人善任。曾国藩认为导致晚清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吏治的腐败,而吏治的败坏又源于人才的缺乏。“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他将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危机的重要措施。正因如此,他十分注重发现和举荐人才,只要确有特长,哪怕此人给他的印象不佳,甚至心存隔阂,他都不会以个人好恶决定取舍。所以,经他发现举荐的人才不可计数,大到总督、巡抚,小至到管带、营哨等,这些人为清王朝的稳固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曾国藩功不可没。三是百折不挠、临危不惧。曾国藩进京参加会试,两度名落孙山,但他并未气馁,而是愈加努力,第三次终于一试及第。他从29岁起开始记日记,持之以恒,直到在直隶总督位上去世的前一天。作为一介书生,他本不具备武将的优势,但却凭着顽强的意志,以“屡败屡战”的不屈精神,统领湘军,以少胜多,镇压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在兵败岳州、九江受挫、祁门被困等多次战役中,兵将士气不振,几乎是身陷绝地,但他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终于稳定了军心,鼓舞了斗志,转危为安。四是虚怀若谷、心胸坦荡。左宗棠作为曾国藩的门生,因两人政见不和,多年不通问讯,外人传闻他们之间有矛盾,但当李鸿章问曾国藩“谁是当今第一4人?”时,曾国藩却说左宗棠雄才大略、为人耿直、清正廉洁,第一人非他莫属。李鸿章大惑不解,曾国藩称左宗棠“知人之明、谋国之忠”,两人之间争的是国家大事,不是个人私情。后左宗棠得知此事后,甚感惭愧。曾国藩在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期间,曾与归其节制的江西巡抚沈葆桢因厘金分配问题发生争执,虽然主要责任不在自己,事后曾国藩还是主动反省自己在处理这件事情上的失误。无论是向朝廷上呈的奏折报告,还是给同僚下属、亲友的信件,他都开诚布公、言辞实在,从无掩饰欺骗。正因为他襟怀坦荡,易于合作共事,才成就了一番事业。?五是严于律己、勤俭廉明。曾国藩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家人,要求都非常严。30岁时,他做了一件青缎马褂,只有遇庆贺及新年时才穿一次,30年后,衣犹如新;在南京总督府,他要求夫人和儿媳们,每晚要纺纱织布,下厨做饭;他的诸位弟弟同在军中,在承担职责方面,他总是督促他们身先士卒,论功行赏时则让他们排在后面,并嘱咐他们:“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财”;当他得知叔叔打着自己的旗号干预地方公事后,他立即写信予以制止,劝阻家人,即使自家有事,情愿吃亏,也不可与他人“构衅争讼”,以免让地方官难堪或鄙视;他的儿子在其谆谆教诲下,也都非常出色,其中长子曾纪泽靠自学精通英语及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外交家。“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所言:近百年来,对曾国藩的评价,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责骂者也不乏其人。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领袖,起义初衷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广大受压迫的农民寻求一条生路,但受传统文化和个人能力的局限,一旦打下江山,便视为一己私利,骄奢淫逸,因此不可能长久。如果因曾国藩镇压农民起义,就将其说成是“刽子手”,并将清王朝在“天津教案”事件处理上的不5当,全部归罪于曾国藩,而给其扣上一顶“汉奸”、“卖国贼”的帽子,实乃有失公允。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毁誉参半。就我个人来说,我对曾国藩的评价是很高的。国藩以中人之资,成就非凡之功。知其难为而为之,禀坚忍之性,修身齐家,终于在为一代名臣,这一点是很难得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国藩善于相像,当自知自己当有所为也。天下多有以天资聪颖而耀人者,噪噪鼓舌,沾沾自喜,却不知道,为大任者,尊高于内,外守以愚,所谓海之容纳百川,以其善下之。国藩乃有道之人,可为儒家典范。就人格上讲,国藩远在洪秀全之上。对于洪秀全这个人,我们要把他同整个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加以区分,更何况,所谓拜上帝教,蒙敝一时尔,以这样的理念,建立国家是行不通的,想必洪秀全也没有做开国皇帝的雄心,当然他也没有为劳苦大众解除苦难的觉悟。说他是乱世魔王可能过了点,但有这样的因素。而曾国藩,奉忠孝礼义廉耻的儒家精神,立志做中兴之臣至少出发点是好的,不是自私的。这里有他的历史局限性,我们不能强求古人。我觉得国藩在那个历史条件下,在那个立场上,他做得无可厚非,而且是那个时代最接近成功的。依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这句诗从一个侧面映了国藩的本质不坏。国藩不惜留下曾剃头的骂名,重典以治乱世。所杀之人并非私怨。在天津教案中,国藩不忍杀天津官员与百姓,虽内外交困,而尽力保全。国藩力办洋务,兴国兴清,在他心目中,国即大清,大清即国。作为一个人,他毕生有这么一个目标,忠于清朝、忠于国家,这是没有错的。当今我国经济虽有发展,而社会道德严重败坏,西方糟粕侵入。耀武扬威者,都是些商贾6优伶,这些人不事生产,追求享受,华众取宠,目无祖宗,此一派乌烟瘴气,正待如国藩之人横空出世,扫除虫蝇猴狼,还我中华大地忠孝仁义之正气,国之幸也。国家的法令太宽松了,思想上管束少了,政令不行,虱蚤乱蹦。不提倡老祖宗的文明不行,不用重典不行,重典后,可再宽松,一张一弛之道。作为一名封建王朝的高官,曾国藩殚精竭虑维护朝局稳定,而被后世许多人斥之为“卫道士”,实际上是后人站在现代立场上去苛求一个古人。历史是多种复杂因素构成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人物也是如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看人看主流。对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更应以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和看待,而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简单、片面地全盘予以否定或肯定,都是不客观的,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求。相信历史会还原曾国藩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的本来面目。随着人们对曾国藩其人其事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他的评价也会越来越趋于客观公正。好的方面,自当继承和弘扬,反之,则应摈弃和批驳。参考文献:《曾国藩外藏内敛百忍之道》《曾国藩传》《曾国藩家书》
本文标题:读曾国藩有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662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