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分值120时间:120分钟一、单选(16分,每题2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编纂.(zuàn)撰.写(zhuàn)馔.玉(zhuàn)攥.拳头(zhuàn)B瓦砾.(lì)栎.树(lì)闪烁.(shuò)众口铄.金(shuò)C廷掾.(yuán)椽.子(chuán)篆.刻(zhuàn)不容置喙.(hùi)D藩.篱(fán)吐蕃.(bē)番.禺(pān)幡.然悔悟(fān)2.下列各项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木槿饥馑星火燎原穷困潦倒B嗔怒瞋怪日臻完善榛莽之地C剽掠镖勇荼毒生灵生灵屠炭D罄香钟磬冥然兀座死不暝目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日前,一种新型环保电脑在一片热捧声中,消费者对此反应冷淡,问津者寥寥无几。(2)有关法规对泛滥的网络语言发出“封杀令”,规定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3)文化传统观念可以影响和制约人们的行动,就必然会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发生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区域经济发展。A面市日渐既然/从而B面世日见既然/因而C面市日见既然/从而D面世日渐既然/因而4.下面语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郭敬明被法院裁决其作品构成抄袭后,仍进入了作协。一位自称为“热血”的文学青年给作协发了一封公开信,在信中义正词严地表达了他对作协这一决定的看法。他认为,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虽然文学的道路布满荆棘,但是作为一名热衷于文学的莘莘学子,他依然坚持不懈,克服重重困难,笔耕不辍,一切只源于对文学的热爱。然而作协的这一做法却极大地伤害了文学青年的热情和自尊,让许多坚持写作的文学青年感到寒心。A义正词严B物欲横流C莘莘学子D笔耕不辍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由于三鹿牌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含量严重超标,导致不少婴幼儿患上结石病,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B.奥运会结束后,国家体育场“鸟巢”和“水立方”的清场工作基本完成,将在两个星期后迎来第一批游客。C.有专家认为,以标榜草根创新精神为幌子的山寨文化泛滥的原因,是由中国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乏所致。D.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也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提高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汉语是指标准的北京音。B.异体字是指声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字。C.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主要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五种形体D.汉字造字法主要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采、休是形声字。7.下列对“雪藏”一词含义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某歌星多年前因直言而“得罪”公司经纪人,从此被公司雪藏,不知双方何时才能握手言和。(搁置不用)B.为确保最后一场小组赛能尽遣精锐上场,该队正在考虑明日与法国队交手时雪藏部分主力。(有意掩藏或保留)C.这个原先颇有一定知名度的乡镇企业,在雪藏了五六年之后,一举跻身“中国百强企业”之列。(隐没无闻)D.这几篇批评文章遭到报社的雪藏。(冷言冷语)8.歇后语由“前语”和“后语”两部分组成。下列歇后语组合最理想的一项是()前语:(1)历史课(2)考试前(3)杨树开花(4)司马昭之心后语:a《祝福》b没结果c路人皆知d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A.(1)a(2)d(3)b(4)cB.(1)d(2)a(3)b(4)cC.(1)d(2)a(3)c(4)bD.(1)b(2)d(3)a(4)c二.阅读下文,完成9—11题(6分,每小题2分)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常能听到“人文精神缺失”的叹息与无奈。所谓人文精神,在我看来,是指人类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比如我们常说的科学精神、体育精神、民主精神、爱国精神、社会公平与平等的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等等,这些精神确保人能自由、幸福且有尊严地活着,有利于人的幸福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人文精神的固有准则、特别是传统的价值观正遭遇到颠覆性的冲击,诸多迷惘和困惑摆在社会和个人面前。面对物欲横行与享乐盛行,我们却手无寸铁,无能为力――重建我们的人文精神迫在眉睫。重建不是推倒重建,而是面对当代社会现实的重新构建,做到有所坚持,有所担当。要重建,根底在教育。或者说,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一个人所要完成的不只是知识性的系统的学业,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全而有益于社会的必备的素质――这个素质的核心是精神,即人文精神。具体到个人,它表现在追求、信念、道德、气质和修养等各个方面。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任何知识如果只有专业目标,没有人类高尚的追求目标和文明准则,非但不能造福社会,往往还会助纣为虐,化为灾难。反过来,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则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当今中国的大学正在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人文教育,如开设人文讲堂、建立各种艺术组织与文化中心、开展校内外济困扶危的公益活动、招募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等等,旨在扩大学生的精神视野、关切社会难点、加强心灵修养与审美素养,同时深化校园里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围。尤其是理工科大学已经渐渐看到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这都是十分积极的现象。人文精神是人类创造的另一个太阳――照亮自己和照亮未来。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让人文精神的光辉继续照耀我们前进。(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9.从原文看,下列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文精神公认为指人类应当共同信奉的那些真理性的精神。B.人文精神包括科学、民主精神与平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等。C.人文精神可以确保一个人能自由、幸福并且有尊严地活着。D.人文精神既有利于个人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10.下列对当今中国大学实施人文教育的意图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实施人文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扩大自己的精神视野,关注社会难点问题。B.实施人文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身上不可或缺的心灵修养与审美素养。C.实施人文教育可以深化大学校园里应该有的崇尚精神的人文氛围。D.实施人文教育可以使各所大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得到同步发展1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重建人文精神,就是要推倒原有的人文精神,面对当代社会现实重新构建新型的人文精神。B.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拥有健全而有益于社会的必备的素质,而这个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C.自觉而良好的人文教育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D.当今中国大学正在尝试多种人文教育方式,如开设人文讲堂等,这是一种十分积极的现象。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0分)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12.下列句子中的“属”的意思为“随从”的一项是()A.小孤属舒州宿松县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C.属余作文以记之D.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1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项王乃复引兵而东”的“东”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B.直夜溃围南.出C.江东.虽小D.未尝败北.14.下列句子中的“乃”字与“项王乃大惊”中的“乃”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平明,汉军乃.觉之B.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C.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D.于是项王乃.上马骑15.《项羽本纪》“巨鹿之战”写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项羽大破秦军后,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题干中划线部分和选文第一段分别包含一个成语,请填在横线上。(4分)(1)(2)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7分)台城(刘禹锡)台城(韦庄)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台城,古都金陵的核心,从东晋到南朝结束,一直是朝廷台省和皇宫所在地。16.韦庄诗中“依旧烟笼十里堤”与刘诗哪一句形成对比?“鸟空啼”历来为人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最是“无情”?(5分)17.这两首吊古伤今的古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各有特色,请简要说明(2分)五.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5分)18.(1),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2)心非木石岂无感?。(鲍照《拟行路难》)(3)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4)岩扉松径长寂寥,。(孟浩然《夜归鹿门歌》)(5),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六.阅读下文,完成19-21题(12分)塑像与目光(张鲜明)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悬在历史的上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就看到了那两尊巨型塑像,炎黄二帝的塑像。不是“看见”,而是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不,占据了我整个心灵!一座山,整整一座山啊,嶙峋地站着,峥嵘地站着,站成两个活生生的头颅,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浩瀚无际的目光,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粼粼的黄河一起,照耀着我们,沐浴着我们,谁能不为之深深地震撼?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灵魂在追寻:我是谁?我们的血脉在不停地叩问:我从哪里来?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亲说,咱们的血脉像黄河、长江一样悠长,而这血脉的源头,来自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可是,可是,炎帝是什么模样?黄帝是什么模样?到哪里去祭奠他们?我们千百次追问着。我们只能把炎黄二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蓝缕的身影,想象他们开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物的艰辛……就像回味着《史记》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飘渺的传说。终于,一群中原儿女,再也按捺不住对于炎黄二帝的渴念,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和描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意和谋划;后来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规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到海外,所有炎黄子孙都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款,他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无阻地投入建设。从一九八七年到二零零七年,整整二十个年头,无数中华儿女,用双手,用双肩,用心血,用汗水,用整个心灵,测量着天地的高度、日月的光亮,并用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他们以山的姿态,站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上悬河的起点,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他们比肩而立,一个凤目龙准,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一个广额厚唇,智慧深邃,宽厚仁爱。他们在凝望,西望雄关,北眺太行,东览华北大平原。不,是在凝望整个华夏大地!看啊,炎黄二帝,在深情地看着我们,在天地之间凝视着他们的子孙!我的眼睛,化作趋光的蝴蝶,与香烛一样燃烧着的黄河一起,沿着巍然屹立的邙山,袅袅上升,袅袅上升,去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那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与之对接的一刹那,天啊,五千年的岁月,带着奋发和创造力量像涛涛黄河—样滚滚而来,把我深深地裹挟,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月考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675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