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备注标题是书里面的标题,如果下面还有小点主要看小点,没有点的最好标题下的内容都看下。大标题指节的标题,中标题是指绿色的,小标题是指黑色的。备注了解下的是老师说知道下的内容。大家有空的,点的前后内容都看下。还有不懂的可以致电我,祝大家复习顺利!红色的是我觉得的重点蓝色的是我打的不太全的再看下书吧绪论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广义狭义的理解)。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小本P6)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点。(书P14)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即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源。(小本P6)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5、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6、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小本P9)马克思主义已经走过了一个半世纪多的风雨历程,其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过高潮,也出现过低潮。但是,在总体上,马克思主义不仅从最初的只是无数的社会主义派别和思潮中的一种,发展成国际工人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思想体系,而且还发展成为对世界历史进程、人类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科学理论,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不可逾越的里程碑。流行于不同时期的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其一,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公开地或者隐蔽地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经目;其二,它们大多择时而生,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或无产阶级革命出现暂时的失败、挫折时期出现;其三,它们赖以为据的,无非是浮现在历史和时代变化表面的某些现象;其四,它们的手法主要是,抓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个别观点、个别结论,甚至个别提法的“过时”,断言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都已经“过时”。7、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书P12-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展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8、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如何学习?(书P19)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践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一,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区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了解下)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3、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了解下)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4、列宁对物质概念的规定。(了解下)“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5、意识是什么?(P30-3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6、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书P31)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小标题)(书P32)①社会的物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8、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中标题)(书P34)(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①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②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试验等。③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9、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大标题)(P40)①事物的普遍联系。(小标题)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4.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中标题)(P43)1.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⑶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2.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的涵义:⑴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⑵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形势:对抗性和非对抗性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⑴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⑵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⑶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4.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⑴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⑵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⑶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5.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⑴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⑵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6.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一)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情形: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其二,每一个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与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两者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共性比个性抽象、深刻,矛盾的个性比共性具体、丰富。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特殊总是普遍中的特殊。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的普遍性在另一条件下可能转化为特殊性,反之亦然。(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1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人们的认识总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再用一般指导个别,所以,在认识过程中,把矛盾的特殊性与矛盾的普遍性辩证地统一起来是认识的根本方法。2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7.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向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方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办法去解决矛盾。8.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⑵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⑷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9.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③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中标题)(书P47-53)Ⅰ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小标题,了解下)Ⅱ矛盾分析法包括广泛而深刻的内容,如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Ⅲ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Ⅳ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10、规律及其客观性。(小标题)(书P54)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人们在实践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因此我们既要藐视规律的主管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11、意思的能动作用的主要体现。(书P5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含义,小标题)(书P57)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
本文标题: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686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