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部编人教版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精选试题(有答案)
部编人教版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精选试题一、中国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一辈子就做一件事阅读下面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一年前的2月26日,一位87岁的科学巨星停止了思想,一年之后,苍穹之上的那颗以他的姓名命名的小行星依然并将永远放射光亮。朱光亚,这个名字承载了一段传奇而神秘的人生,代表了一个充满理想又无比睿智的大脑,也镌刻出一个大写的人,一颗淡泊的心。“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1959年由钱三强推荐,宋任穷等人邀请35岁的朱光亚到核武器研究所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朱光亚自此投身于核武器研制,到2005年以年过八旬的高龄退休时,与核“打交道”长达近半个世纪。1946年,22岁的朱光亚被物理学家吴大猷选中,与李政道等人一起赴美留学,他当时选择进入了密执安大学攻读核物理博士学位。在密执安,朱光亚的学习成绩始终全部是A,连续4年获奖学金,并在《物理评论》上相继发表了4篇英语论文。这也是目前公开渠道可查到的朱光亚仅有的4篇学术论文。平日里,他常组织大家围坐在草坪上传阅《华侨日报》,宣读家信,传递国内消息。1950年3月18日,一篇感情真挚的《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发表在《留美学生通讯》上。此信一出,仿佛是吹响了回国的集结号,让很多原本天平在摇摆的海外学子受到了感召,选择了新中国。这封信的主要牵头人,便是朱光亚。朱光亚认为,“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1950年2月,他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旅费,匆匆告别学业尚未完成、正处在热恋中的女友,取道香港回到新中国。正是此次临行前,他和其他52名留学生签名发出了那封公开信。信中大声呼唤: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对朱光亚而言,漂洋过海去学习和追求的梦想,终于有了坚实的土壤。此后,从核武器研究所创业开始,朱光亚就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技术组织和领导工作,也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计划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在我国的西北戈壁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国之核盾终于铸就。朱光亚一行人还没来得及赶到山头的观测站,转过身来看着正在升腾的蘑菇云,不禁潸然泪下。据说,朱光亚这辈子喝酒只醉过一次,就在这个晚上。1966年12月,氢弹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这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仅两年两个月。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研制速度之快,国际上惊叹万分。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惊叹中国在原子弹和氢弹上获得的巨大而迅速的成功,也对此深感好奇。后来李政道了解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一支了不起的科学家团队。好友朱光亚在这个科学家团队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政道称赞他是制造核盾的“科技众帅之帅”。回顾往事,朱光亚曾屡屡提到: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一切荣誉都是集体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在“朱光亚星”的命名仪式上,80岁的他曾经说:以我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我很不敢当……我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我忘不了信任和关心我的党组织,忘不了支持和帮助我的老领导,以及同舟共济的同事们。(摘自《人民日报》2012年2月26日,有删改)1.朱光亚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文意,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回顾往事,朱光亚曾屡屡提到: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一切荣誉都是集体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说朱光亚是制造核盾的“科技众帅之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温家宝总理三次到朱光亚家中看望他,称赞他是“科学家的榜样,也是年轻人的榜样”,他的品质和精神“值得后人永远学习”。从选文看,朱光亚具有哪些高贵品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答案: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2.答案:“屡屡”是很多次的意思,朱光亚把荣誉归于集体,这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甘于平凡的特点。3.答案:朱光亚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技术组织和领导工作,也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计划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在核武器研制这个科学家团队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4.答案:理想远大,淡泊名利,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5.答案:(1)朱光亚组织领导研发“两弹”,对于巩固国防功不可没。(2)朱光亚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我们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将踏着朱光亚的足迹,行进在科学探索的漫长征途上。【解析】1.【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能力。抓住朱光亚的语言描写,分析句意,第⑧段的语句最能表达朱光亚的爱国之情。答案: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2.【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先解释词语的含义,再结合语境,联系他不求个人名利的话语,分析其在表达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答案:“屡屡”是很多次的意思,朱光亚把荣誉归于集体,这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甘于平凡的特点。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搜寻题干中关键字眼在文中的位置,即第⑭段,再结合朱光亚在核武器研制这个科学家团队中的地位作答。答案:朱光亚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技术组织和领导工作,也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计划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在核武器研制这个科学家团队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4.【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品质的理解。通读全文,抓关键词语作答,如“理想”“淡泊”“以年过八旬的高龄退休时,与核‘打交道’长达近半个世纪”“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等。答案:理想远大,淡泊名利,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5.答案:(1)朱光亚组织领导研发“两弹”,对于巩固国防功不可没。(2)朱光亚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我们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将踏着朱光亚的足迹,行进在科学探索的漫长征途上。二、闻一多先生,那可是一个妙人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8-10题。(6分,每小题2分)闻先生,说的是西南联大的闻一多先生。2018年11月,央视推出的五集纪录片《西南联大》后,看完这部大师云集的纪录片,我惊讶地发现,闻一多先生是那么才华横溢,那么富有生活情趣。西南联大从长沙西迁昆明时,闻先生报名参加了“湘黔滇步行团”,开始了长达三千里的徒步西南之旅。艰苦的长途跋涉,没有磨灭闻先生的情趣。他一边走一边和穆旦谈论诗歌,并在途中抽空写生,手绘了不少风景画。在贵州镇宁的火牛洞裏,他用英文唱起了《桑塔露西亚》:“银色的月光下,大海在欢腾……”用歌声来讚美祖国的美景。我后来才知道,闻先生曾在美国专业学过美术,他既是画家、又是诗人、还懂音乐……那时的文人真叫人折服。在西南联大,闻先生担任中文系教授,他开出了十来门课:诗经、楚辞、唐诗、古代神话、先秦两汉文学……最叫座的课是古代神话,吸引了联大各个院系的学生。汪曾祺为此写过一篇极富画面感的文《闻一多先生上课》:“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其实,生活中,闻先生寡言少语,但内心情感充沛。他喜欢竹子。住在北平时,就在屋外种满了竹子。每当读书累了,就去阳台上转一转,看一眼青翠婆娑的竹子。一九四五年,西南联大教授陈岱孙回北平接收清华园,问闻一多有什麼事要代办?闻一多当时只说了一句:“你看看我那屋前的竹子,还在不在?闻先生曾是一个满怀梦想的文艺青年,当文化救亡的幻想破灭后,他毅然决然投入战鬥之中。一九四六年七月,社会教育家李公樸在昆明被人枪杀。在他的追悼会上,怀着一介书生的热血情怀,闻先生毫无畏惧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然而,就是这次演讲,就在这一天的散会返家途中,闻先生被暗杀於昆明街头。此时,《西南联大》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缓缓响起,是一首根据闻一多先生写给夭折女儿的诗作《也许》创作的歌曲─“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麼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忧伤的旋律,令我不禁潸然泪下。一代才子兼民主主义战士就这样倒下,令人无限伤感!1、文章以“闻一多先生,那可是一个妙人”为题有何作用?2、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何作用?3、本文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事?4、文中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5、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他一边走一边和穆旦谈论诗歌,并在途中抽空写生,手绘了不少风景画。在贵州镇宁的火牛洞裏,他用英文唱起了《桑塔露西亚》:“银色的月光下,大海在欢腾……”用歌声来讚美祖国的美景。【答案】1.交代了文章的主要人物,然后读者产生疑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怀念和沉痛的哀悼之情3.闻一多先生报名参加了“湘黔滇步行团”,边走边和穆旦谈论诗歌,并在途中手绘风景画,还用英文唱起了《桑塔露西亚》;在西南联大教授十来门课;闻先生喜欢竹子;闻先生在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后被暗杀4.闻一多先生报名参加了“湘黔滇步行团”,边走边和穆旦谈论诗歌,并在途中手绘风景画,还用英文唱起了《桑塔露西亚》,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在西南联大教授十来门课和汪曾祺写的《闻一多先生上课》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识渊博,文采斐然的人;闻先生在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后被暗杀可以看出他是勇敢的民主战士5.采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在长达3000公里的艰苦跋涉中,闻一多依然情趣盎然,表现了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三、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节选)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什么《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我都读过。到了大学以后,以及离开大学以后,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为快,什么《离婚》、《驼骆样子》等等,我都认真读过。最初,由于水平的限制,他的著作我不敢说全都理解。可是我总觉得,他同别的作家不一样。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儿山东俗语。他没有许多作家那种忸怩作态让人读了感到浑身难受的非常别扭的文体,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动在字里行间。他的幽默也同林语堂之流的那种着意为之的幽默不同。总之,老舍先生成了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儿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儿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
本文标题:部编人教版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精选试题(有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717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