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秦汉文学概述秦汉历史文化背景国家的凝成学术演变法家-黄老-儒秦汉文学特征文学价值受到重视文学创作兴盛出现文人群体出现文学与非文学意识全国性文学秦汉主要文学成就辞赋散文乐府诗歌史传小说秦代文学秦的文化政策秦的文学成就吕览李斯《谏逐客疏》刻石文歌谣(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杂赋仙真人诗汉赋汉赋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一阶段流行骚体赋,大赋也开始形成。此时由于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等招士重赋,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汉大赋的艺术风格与思想特征体物写志,铺张扬厉词藻富丽,文字艰深,夸奇耀博体制宏大,气度恢宏(赋家之心,苞括宇内,总览人物——相如语)设为宾主,主客辩难政教功能与美学价值的矛盾(犹聘郑卫之音曲终而奏雅;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汉赋的作家作品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早年师事李斯门人吴公。文帝初被召为博士,因力主改革,为权贵所嫉。文帝三年(前177)出为长沙王太傅。文帝七年(前173),奉诏回京,拜梁怀王太傅。文帝十二年(前168)怀王坠马死,自伤失职,郁郁而逝。文学成就主要在政论散文和辞赋方面。政论文如《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颇有纵横家遗风,感情充沛,气势逼人。其赋以《鵩鸟赋》、《吊屈原赋》最有名,承骚余绪,词清理哀。有《新书》十卷。枚乘,淮阴人。文帝时为吴王刘濞郎中,劝阻吴王谋反无效,改作梁孝王刘武宾客。梁孝王死,归故里。武帝即位,以“安车蒲轮”征聘,因年老病死途中。其赋今完整者有《七发》。《七发》假托楚太子和吴客对话展开,告诫居高位者不要沉溺于奢侈浮华的生活,要遵守圣人之道,也透露出诸侯王僭越制度、奢侈荒淫的事实。《七发》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用虚构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铺陈描绘事物。此外,《七发》设为问答,辞藻华美,韵散结合,意旨讽谏,已具备了汉大赋的正式形式。其结构形式也引起后世许多文士的模仿,如张衡《七辨》、曹植《七启》,以至《文选》别立“七”体。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汉代最重要的辞赋家。以赀为郎,为武骑常侍。会景帝不好辞赋,称病免官。客游梁,为梁孝王门客,与邹阳、枚乘等辞赋家交游。后归蜀,与临邛富翁卓王孙新寡之女卓文君夜奔。武帝即位后,因辞赋召为郎。曾奉命出使西南夷。晚年拜孝文园令,因病卒于家。作品以《子虚》、《上林》最有名,此外著名者尚有《大人赋》、《长门赋》和散文《喻巴蜀檄》、《难蜀父老》等。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历成、哀、平三世,皆为黄门郎。王莽时,升为太中大夫。他是西汉末年最重要的赋家。扬雄辞赋创作,以成帝去世为界可分前后两期:前期即蛰居成都和游走京师为成帝制作辞赋时期,此时,他政治热情较高,关心朝政,主要有《蜀都赋》、《反离骚》、《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和《长杨赋》。成帝以后,是他辞赋创作的后期。由于仕途不得志,,此期的赋消极避世思想较浓重。主要作品有《太玄赋》、《逐贫赋》、《酒赋》、《解嘲》等。班固是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百家。其赋分京都赋、答难赋、山水赋、咏物赋四类。《两都赋》是代表作,《答宾戏》也颇有名。张衡是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其文学创作以诗、赋为主,尤以赋著称。其赋以《二京赋》、《归田赋》最负盛名,前者创汉赋长篇之极轨,后者开后世抒情赋之先河。归田赋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鶬鶊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归田赋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沈之魦鰡。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汉乐府乐府释义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乐府所歌之诗汉人称歌诗,六朝称乐府。六朝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无论入乐与否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唐人不用乐府旧题,仅仿照乐府特色的诗也称乐府,如新乐府、系乐府。(即事名篇,不复依傍)后世乐府涵义进一步扩大,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亦称作乐府。乐府的发展秦代当已有乐府制度汉初乐府:楚声、雅声、秦声、新声武帝之大兴乐府(扩大乐府规模,其职能除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填写歌辞、编配乐器进行演奏外,还负有采集民歌的使命,始形成雅乐俗乐并存的局面。采集民歌有观察民情,供朝会、祭祀等典礼之用的目的,也有愉悦耳目的作用,客观上起到了收集、整理和保存民歌的作用。)汉乐府的种类民间乐府文人乐府郊庙歌辞西汉三大乐府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首铙歌十八曲(李子德:郊祀如诗之有颂,房中曲如大小雅,而鼓吹铙歌则风也。)铙歌十八曲·石流石流凉阳,凉石水流,锡以微河为香,向始谿命冷将,风阳北逝,肯无敢与于扬,心邪怀兰志金安薄北方,开留离兰。(据清陈本礼《汉诗统笺》)汉乐府的思想内容(主要指民间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现实主义传统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如《孤儿行》、《东门行》控诉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如《战城南》、《十五从军行》离乡背井,漂泊异地的行役之悲,如《悲歌行》、《古歌》。爱情、婚姻、家庭,如《上邪》、《有所思》、《上山采靡芜》、《孔雀东南飞》生命之悲叹,如《蒿里》、《薤露》。劳动生活,如《江南》。汉乐府的艺术特色叙事性(徐祯卿《谈艺录》:乐府往往叙事,故与诗殊。)浓厚的生活气息(饥者歌其食,老者歌其事。)情感激烈富于想象力体制多样,有五言、四言、杂言汉文人诗楚歌楚歌源流:楚文化的产物,用楚语。汉初楚歌盛况:帝王好楚歌,楚歌盛行。楚歌与音乐之关系:楚歌流行之初,与音乐关系颇密切,后来逐渐与音乐脱离,不待吟唱而体近楚骚。楚歌长于抒情,多命运之悲叹。楚歌代表作: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刘彻《秋风辞》、梁鸿《五噫歌》、刘细君《悲愁歌》、张衡《四愁诗》四愁詩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怀憂心煩勞。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贈我琴琅玕,何以報之雙玉盤。路遠莫致倚惆悵,何為怀憂心煩怏。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側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路遠莫致倚踟蹰,何為懷憂心煩紆。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紛紛。側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贈我錦綉段,何以報之青玉案。路遠莫致倚增嘆,何為懷憂心煩惋。擬四愁詩一思曰:我所思兮在長亭,欲往從之路泥濘,低頭無語淚盈盈。美人贈我白玉盞,何以報之鐵鍋鏟。路滑莫致倚輾轉,何為懷憂心悽惋。二思曰:我所思兮在雨廬,欲往從之路盤紆,舉頭顒望淚模糊。美人贈我金綬帶,何以報之鏽鍋蓋。路長莫致倚靉靆,何為懷憂心懈怠。三思曰:我所思兮在華胥,欲往從之路崎嶇,仰頭長歎淚欷歔。美人贈我青玉案,何以報之悶鍋飯。路險莫致倚款段,何為懷憂心慘澹。四思曰:我所思兮在菜園,欲往從之路盤桓,搖頭太息淚潺湲。美人贈我油菜花,何以報之糊鍋巴。路遙莫致倚咨嗟,何為懷憂心如麻。續擬四愁詩一思曰:我所思兮在書廟,欲往從之路峻峭,垂頭飲泣淚長吊。美人贈我雲錦繡,何以報之回鍋肉。路陡莫致倚漏逗,何為懷憂心愧疚。(枕書廟人)二思曰:我所思兮在自堂,欲往從之路羊腸,回頭顧影淚滂滂。美人贈我碧玉珂,何以報之麻火鍋。路窄莫致倚蹉跎,何為懷憂心坎坷。(自在牛)三思曰:我所思兮在巴庵,欲往從之路巉嵓,側頭撫膺淚糝糝。美人贈我金琅璫,何以報之連鍋湯。路危莫致倚彷徨,何為懷憂心悲傷。(巴斯光年)四思曰:我所思兮在碧山,欲往從之路難攀,蒙頭慟哭淚潸潸。美人贈我花蝴蝶,何以報之香鍋貼。路艱莫致倚蹀躞,何為懷憂心慘切。(碧山人來)四言诗四言体式受《诗经》影响,为文人宗范。四言诗之类型:或为颂美功德的庙堂诗歌;或为刺时怨伤之诗,前者如《郊祀歌》、《房中祠乐》,后者如韦孟的《讽谏诗》傅毅的《迪志诗》。此类诗艺术上缺乏创新,多训诫说教。迄至东汉后期,四言诗方颇有新变。较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朱穆的《绝交诗》和仲长统的《述志诗》,或口诛笔伐,义愤满膺,或叛散五经,灭裂名教,已近魏晋风情。又有秦嘉《赠妇诗》情深意长,缱绻感人。及《焦氏易林》五言诗五言诗的产生五言诗发展概貌夹杂五言诗句的杂言诗,如《有所思》《蒿里行》、《长城歌》、《佳人歌》、《郊祀歌》、《战城南》等四言基础上的五言诗,如《五噫歌》民间五言诗,如乐府及民谣(p282)文人五言,如班固《咏史》、张衡《同声歌》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饶》古诗十九首释名《古诗十九首》是产生于东汉后期的一组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五言抒情诗,是汉代文人五言诗中最成熟的作品。最早载于《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又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从此成了专称。作者《玉台新咏》列其中八首为枚乘作,刘勰称其中一首为傅毅作,钟嵘《诗品》推测其中有曹植、王粲作品,王士贞推测其中有张衡、蔡邕作品。古诗(苏李诗及其他)古诗与乐府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东汉中后期社会文化土壤的转变自然生态的潜在影响《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宦途失意者的伤时失志之悲表现及时建功立业的壮志表现对个体生命关怀《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长于抒情,其情感真挚而富于概括性情景、物我交融,构成浑然优美的艺术境界语言浅近自然而又工整细致《古诗十九首》的影响《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开创了五言诗繁荣的新局面。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五言之冠冕”王世懋《艺圃撷余》:“余谓《十九首》,五言之《诗经》也。”陆时雍《古诗镜总论》:“《十九首》谓之风馀,谓之诗母。”汉代散文诸子散文一、秦至西汉前期的集体编写活动——《吕氏春秋》、《淮南子》成书特点:以势要人物为中心组织众人集体编写。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杂取各家思想,诸子思想由分到合的趋势。二、汉初纵横家风格复兴的政论性散文汉初的社会结构:诸侯-游士的社会格局,与战国呼应。代表作家:贾谊、晁错等人。诸子散文三、子书在汉代的蜕变——文与哲的分离以董仲舒《春秋繁露》、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等书为体现,思想理论著作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的新走向,以其理论价值而存在,基本不再负载文学的功能。史传文学——《史记》一、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成书司马迁的家世、教育。“李陵之祸”与“发愤著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二《史记》的体例《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学,同时也开创了传记文学。《史记》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本纪”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三《史记》的内容和写作艺术《史记》他试图使过去曾经发生的一切成为真正有组织的历史。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整体,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纪传体中。《史记》记述人物,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点,选用人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事件,来突显人物的主要业绩和性格特征。《史记》写人物的生平事迹,尽力避免概括地叙述,而是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言行活动的具体描绘,生动鲜明地再现出历史人物的面貌。关于“互见法”。《史记》在语言运用上的极大的创造性。史传文学——《汉书》一、《汉书》的作者、体例及思想特征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为后世正史修撰的唯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851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