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其它相关文档 > 《劝学》11.3.29
劝学荀子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劝学劝勉学习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分清句读正音中绳輮其曲虽有槁暴砺跂日参省知明须臾跬假舟楫生非异蛟骐骥驽马锲镂螯蟮zhòngróuqūyòugǎopùlìqìcānxǐngzhìyúkǔijiǎjíxìngjiāoqíjìnúqièlòuáoshàn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生:xìng通“性”通假字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君子①曰:学不可以已②。①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②已:停止学不可以已分论点比喻句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木、金人变化提高变化不可逆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1蓝青水冰人发展、提高客观事物提高、发展直木轮木直金利客观事物改变原来状况人知明而行无过加工胜于冷冻寒于輮绳砺引申推论变化过程学习引申推论人工改造博学3段讨论: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作者选用那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请列出段落提纲。请模仿第二段的推理模式四人一组讨论本段的推理模式。要靠后天学习见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分论点比喻句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学习空想闻水陆借助学习弥补不足1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跂而望登高博见登高招见者远通过学习人顺风呼闻者彰推论善假于物弥补不足(一般的自然条件)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善假于物达到目标推论君子善假学习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达到目标跂而望不如登高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善假于物终日思不如须臾学研习:第4段本段用了大量的比喻进行论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比喻,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喻证法之外还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句式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锋利的爪),(坚强的筋骨)学习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正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反面设喻学习要积累(对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学习要恒心(对比)学习要专一(对比)运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论证更有力。写作特点关于设喻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即通常所说的“比喻论证”。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问题:文章中设置的比喻有什么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比喻2、设喻方式多种多样3、设喻与道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A、正面设喻B、正反设喻C、反复设喻A、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B、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C、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引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劝学说朱熹延伸拓展阅读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呜呼已矣,是谁之愆?解释下列字的意思: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木直中绳3.輮以为轮4.虽有槁暴5.金就砺则利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8.声非加疾也9.而闻者彰10.假舆马者1.于:介词,比2.中:合乎3.以为:把…做成4.暴:通“曝”,晒。5.就:接近,靠近.放到6.日:每天。(名—状)7.须臾:片刻8.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9.彰:显著,明显,清楚。10.假:借助11.而绝江河12.故不积跬步13.驽马十驾14.功在不舍15.锲而舍之16.金石可镂17.下饮黄泉18.用心一也19.蟹六跪而二螯20.用心躁也11.绝:渡12.跬步:半步13.驾: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14.舍:放弃15.锲:刻16.镂:雕刻17.向下,作状语18.一:专一,数作形19.跪:蟹脚20.躁:浮躁,不专一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假舆马者,非利足也特殊句式1、固定句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2、判断句:冰,水为之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3、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青,4、介词结构后置: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古今异义词: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2.輮以为轮以为: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3.金就砺则金: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4、用心一也用心: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做成金属制的刀剑指读书用功,遇事肯动脑筋而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连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吾尝终日而思矣递进连词顺承连词转折连词修饰关系连词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善假于物也从比对于以学不可以已。輮以为轮。无以致千里。介词,虚化。介词,“把”。用来……的(办法)。强挽弓当挽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乃自强步,日三四里有力的弓强大有余竭力,勉强闻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博闻强志不能称前时之闻听见见闻,知识声誉,名声望吾尝跂而望矣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先达德隆望尊适冬之望日前后向远处看盼望,希望名望农历每月十五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悟前狼假寐借借助假如与“真”相对第2段重点掌握的词语中:合乎。輮:通“煣”,用熨木使弯曲。槁暴:枯干。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就:动词,接近,靠近。参:验,检查。省:省察。第3段重点掌握的词语须臾:片刻。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古今异义)。彰:清楚。假:借助,利用。舆:车。水:游水(名词动用)。绝:横渡。生:通“性”,资质,禀赋。第4段重点掌握的词语神明:通明的思想备:具备跬:古代的半步骐骥:骏马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锲:刻镂:雕刻用:因为一:专一跪:蟹脚分析“至”和“致”有何区别?.“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1句强调指出自身累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致”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2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翻译(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故木爱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翻译(二)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立于不败之地借助外物罢了。翻译(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翻译(四)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翻译(五)
本文标题:《劝学》11.3.2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88086 .html